註釋(第二章)
本章節 6670 字
更新於: 2021-04-07
註:軍事學校
定義為:由聯邦政府設立、限於軍職人員就讀的學校。其中位列最高級的學府便合稱為八大院校。
在這八所學校當中,以艦隊學院和步兵學院為首,前者屬於星際軍系統的軍官養成機構,後者則屬於防衛軍,算是聯邦軍事組織的兩大體系的個別代表,因為這兩所學校承辦的業務從對新進學員傳授基本術科,以至晉升將領所需的指揮和參謀相關課程,可說是建構軍隊人事的根本。
除艦隊學院和步兵學院之外的六所學校則是著重於各種軍事專長的修技教育,它們分別為:
[1] 主計管理學院–行政、財務和經理課程
[2] 兵工後勤學院–保養、軍械維修技術和運輸管理課程。
[3] 科技研究學院–由軍方管理專事國防科技的研究機構。
[4] 軍事醫學大學–訓練醫務人員。
[5] 軍事法律學院–軍法教育、軍事體制的法規和制度研究工作。
[6] 高等情報學校–情報的管理和分析技術課程。
============ 分隔線 ============
註:網膜虛擬介面
如前章所提,腕部終端的主體是由運算核心以及立體投影裝置所構成,其作為人機介面的互動形式分為三種:最基本的就是投影器本身,那是鑲嵌在終端外層的一塊人造水晶面板,藉由投射立體雷射影像進行視覺上的互動,操作介面是利用光壓感應構成的虛擬選單影像;第二種是搭配微型光纖晶片,那是一種植入於眼底視網膜上的投射器,利用刺激視神經的方式將操作介面顯示在使用者的視覺界線中,操作上為結合眼球聚焦以及肢體( 手部 )的動作感測來進行,在意隱私的人多半都會採用這種操作方式;第三種形式是透過外植神經來進行,也是最為特殊的操作方式。
所謂的外植神經,是一種植入於腦幹外層的特化生物晶片,是人體機械化( Cyborg )發展上具有指標性的產物之一,其目的在於提升使用者的腦力表現,這並不是從根本上強化智力或是創造力的意思,而是擴充記憶力、加快思考以及反應的速度,就功能性來說,是能夠在高度資訊化的社會中提供強大競爭力的輔助工具。不過這種便利的技術也伴隨著相對的缺點,因為並不是所有人的大腦跟神經系統都能夠適應這種人為的『 超頻 』手段,雖然科技上可以保證避免生理組織的傷害,但是心智卻是完全不同領域的課題,臨床醫學已證實使用外植神經有大幅提高精神障礙的發生可能。按照現行的相關法規,只允許少數的特定行業人士才能合法申請外植神經的植入手術,而在申請核准後,還要通過一套嚴格且耗時的體檢及精神鑑定,以確保術後的適應性,就算一切順利通過成為外植神經的持照使用者,也必須定期返回專門的醫學設施接受素有『 制約教育 』惡名的心理定式程序。因此在優缺點的權衡下,雖然法規對於持續使用外植神經有明訂的年限規範,但是實際上絕多數的使用者在未達期限的一半前就會主動選擇移除手術。
回到互動形式的正題,透過外植神經連結腕部終端是一種直接從電腦語言傳遞意念的過程,期進行速度遠遠凌駕傳統依賴視覺辨識的機制,甚至超出一般大腦所能處理的極限,因此綜觀整個外植神經使用者的族群( 包含在案的非法罪犯 )中,能夠採用這種人機互動技巧者也是極端稀有的少數。
============ 分隔線 ============
註:周六夜特賣品( Saturday Night Special )
用來形容低價劣質槍械的貶意用語,一般來說這類型的槍械都存在許多程度不一的瑕疵問題,例如保養不當、配重異常、觸感不佳的握把設計、特定部位的結構強度不足、部件彈簧疲乏、膛線精度不佳等等,進而造成射擊精確性和安全性的低落,不過由於價格低廉、取得性相對容易,因此仍然能保有一定的市場,尤其對於經濟能力差又意圖作案的犯罪者來說是自我武裝的好選擇。
============ 分隔線 ============
註:槍械代號
不論出自哪一家設計製造商的輕型武器,基於市場流動考量,幾乎都會使用代號( codename )來提升商品印象,在此列舉軍方所配備的幾款主要槍械:
M-23『 先鋒( Vanguard ) 』:目前聯邦軍方主流配備的制式步槍。
M-11『 刺針( Stinger ) 』:定位為個人防衛用手槍,但性能上應算是輕型衝鋒槍。
M-113『 巨魔( Troll ) 』:用於提供小隊持續火力的輕機槍。
M-358『 泰坦( Titan ) 』:結合大口徑自動步槍的飛彈發射具。
M-62『 鱷魚( Crocodile ) 』:重型反裝備步槍( AMR ),在士兵間戲稱為迷你軌道砲。
M-36『 戰鎚( Warhammer ) 』:次世代制式步槍,採用有別於『 先鋒 』的大口徑彈藥。
M-41『 銳劍( Rapier ) 』:同為次世代制式步槍,目前只配發到部分的特種部隊。
M-25『 掃蕩者( Sweeper ) 』:配置於特警單位,諷刺的是在競標軍方市場失利後大量流入犯罪組織。
============ 分隔線 ============
註:亞瓊引擎( Archon Drive )
屬於維度空間航行系統的分支,是在研究將整體組件進行小型化設計所意外開發的技術。
所謂的亞瓊引擎其實是泛指採用以特定概念為基礎而研製的產物。就功能而論,亞瓊引擎同樣可以在範圍內產生時空壓縮效應,讓載具進行超越光速的維度航行,但是在比較傳統設計的維度引擎時就具備明顯的優劣特點。
論亞瓊引擎的優點,首要的就是其組件設計可以壓縮到僅只足球大小的程度,而且只要提供的能量達到臨界值就能即時發動運轉,再者就是造價相對比傳統式引擎低廉,不過這一點其實具有相當爭議,因為考慮到亞瓊引擎最受詬病的就在於只要一旦起使運作,核心就會快速崩壞,導致其使用壽命僅短短數秒的時間,直接影響在引擎毀損失效前所能航行的距離,因此若要按航行里程來計算成本,這反而是最為昂貴的一套系統。
然而在綜合以上的優缺點後可以得出結論,只能一次性使用的亞瓊引擎不適用於頻繁在星系間長距離往返的船艦,但卻是革新太空作戰形態的關鍵發明,因為亞瓊引擎的問世而催生出能夠進行短距離遷躍的導引武器,使原本運用雷射光束為主兵器的交戰距離延長數倍之遠,而所投射的飛彈和魚雷使用核能、甚至是更具破壞力的反物質彈頭,也讓所有反制雷射傷害的防禦科技相形失色,整體來說,因為投入具有維度航行能力的飛彈兵器,現在的太空戰場比起過去不僅節奏更快、也更為致命。
============ 分隔線 ============
註:軍事專屬行星( Military District Planet )
當太陽系聯邦探索到適合( 或是可透過環境工程改造 )人類居住的星球時,多半傾向鼓勵移民,並且在當地成立自治政府,作為殖民地永續經營的管理機構,不過也存在著排除經濟利益,基於其他的考量下,而完全由聯邦政府管理的星系,例如擁有原生生物,不適合受到人類文明介入影響的星球;或是自然條件上對殖民造成風險疑慮的星球;又或者是滿足特定政府部門的需求而設立的星球,而所謂的 MDP 就是屬於這個分類的管制地帶。
軍事專屬行星不屬於任何殖民政府,完全由軍方負責管理,為的就是可以省去和民間組織之間的溝通協調事宜,而專注於軍事事務上的運作,所有在這個行星上進行的實彈演習以及裝備測試,都不需顧慮到有波及一般民眾的可能,此外由於能夠更徹底的施行情報管制,因此也成為設立軍事研發設施的集中地。
除了上述的功用之外,軍方也特別將五個主要的新兵訓練中心規劃在這些專屬行星上,其立意是身處星球等級的軍事環境中,能夠讓新入伍的平民更快速、更徹底的沾染上職業軍士的氣息。
============ 分隔線 ============
註:巨型企業( Megacorporation )
在經濟力量、政治影響力或是武力等條件足以與整個國家抗衡、其實力強大到甚至能夠左右國家政策方向的私人企業。一般來說,這類集團擁有的特點除了雄厚財力以外、基於凌駕法律和道德約束的原則來追求利益的經營方式,甚至還會有私設化的武裝部隊。現實中接近於巨型企業的組織,包含大英帝國的東印度公司( EIC ),以及廿一世紀的俄羅斯天然氣公司( Gazprom )等都是相當典型的代表。
在此列出太陽系聯邦國內的巨型企業:
1.戈登星際礦業公會( Golden Interstellar Mining Guild )
創立於聯邦誌 12 年,最早成立的巨型企業,經營聯邦境內一半以上的外太空資源開採設施,此外也擁有為數眾多的大型星間運輸船,相當程度的掌控了殖民地之間的運輸貿易網路。
2.華瑟隆集團( Waltheron Corporate Group )
以分子生物科技起家,就經營範圍來說也遠超過其他巨型企業的規模,舉凡民生日常化學用品、醫藥疫苗、合成食品、以及資訊化社會中不可或缺的生化晶片等,幾乎都有華瑟隆的資金流動其中。
3.麥格波紐工業( MegBonew Industries )
創立於聯邦誌 33 年,是聯邦歷史最悠久的民營軍事承包商,也是軍事工業界的龍頭。雖然在近數十年來開始受到麥塔科技公司的挑戰,失去部分傳統軍工產品的市場,不過在重力控制、維度空間物理、以及太空重型兵器等『 高階 』開發領域,仍保有不可撼動的地位。
4.麥塔科技公司( META Tech ):
在口語廣泛稱呼的『 麥塔 』,其實是『 軍事裝備與戰術裝置 』( Military Equipment & Tactical Appliance )的縮寫,成立於聯邦誌 312 年,前身是專為極限環境載具進行客製化改裝工程的團隊,之後轉型為星區規模的輕型武器及特殊載具的研發製造商,但是在近數十年間戲劇化的崛起,晉級成為最新興的巨型企業。
5.米蘭提合約服務企業( Milanti Contract Service )
最初由一群退役軍人合夥創立的私人軍事服務公司( PMC ),謠傳這是政府在背後資助推動的結果,因為該公司的早期主要業務就是承接軍方所委託—特別是那種需要『 淡化官方色彩 』—的工作。在聯邦頒布殖民自治法之後,米蘭提也看準時機擴展業務來為外星系的殖民地包辦建立治安體系的服務,從維安評估、編制規畫、以至人員的訓練等內容幾乎無所不包,並憑藉其高度專業而立下讓其他競爭業者難望項背的口碑,此後隨著業績和獲利飛快成長,終於擠身巨型企業之列,是目前聯邦國內最大的安全顧問公司。
6.泰雷拉星系信託( Tai-Reyla Star Trust )
起於火星早期殖民年代的一家資產管理公司,經營狀況曾因為地球和火星之間的戰爭而慘淡,不過當雷米迦企業暗中操控的火星同盟宣布投降後,泰雷拉在清算雷米迦的過程中大量收購其資產,成為戰後火星上的新一代商業霸主,這個舉動受到當時正角逐全球聯盟政府主席的拉古紐‧凱恩的關注。之後的歷經地球重新接管火星、羅希斯帝國侵略戰爭、以至全球聯盟政府時代結束,誕生太陽系聯邦,掌握大權的凱恩為尋找催動外星系經濟開發的強力推手,便邀請了包含泰雷拉的數家大型金融企業來參與其中,而在此後的競爭過程,泰雷拉逐一擊敗、或是併吞其他公司,成為獨霸業界的巨型企業。
============ 分隔線 ============
註:第一級單位( Tier One Unit )
定義為在任務執行權限上擁有最高級別的特種單位,是戰鬥部隊中專門投入高風險、高敏感以及高價值行動的精英團體。聯邦軍方為了能夠有效因應不同性質的作戰,而習慣將各兵科中的最頂級部隊定為第一級單位,其中最為出名的有:
[1] 軌道部署突擊隊( 請參第四章註釋內容 )
[2] 機甲步兵第 655『 巨神( Colossus ) 』師團
[3] 輕裝騎兵第 233『 獅鷲( Griffin ) 』航太聯隊
[4] 第 572 『 黑夜女神( Nyx ) 』特殊戰術團
[5] 重裝騎兵第 851『 地獄犬( Cerberus ) 』打擊師團
============ 分隔線 ============
註:聯邦的軍隊架構
早在立國初期,星際軍( Star Force )是當時聯邦的唯一軍種,也就是以太空艦隊統合所有軍事資源成為單一的組織,直到後來隨規模擴大以及軍事思想的改變,才決定將專事地面作戰的部隊從艦隊抽離出來,另外成立為防衛軍( Defense Force ),是和原本星際軍處對等地位的平行體系。
就如傳統在地球上依據戰鬥領域將軍隊劃分作陸、海、空的三軍系統,聯邦規劃星際軍和防衛軍的體制也是基於相同的概念,星際軍營運艦隊,主事太空領域的任務;防衛軍則是負責衛星軌域以至地表的範圍。不可否認的是,星際軍和防衛軍之間難免存在軍種分歧的現象,但是在經過數世紀的制度磨合後,雙方現在已經轉化為良性的競爭合作關係。
星際軍和防衛軍採用制服的樣式存有些微的異處,真正作為區分的還是雙方為制服選擇不同的色系,星際軍的制服為鐵灰色,而防衛軍則為鈷藍色,所以在一般口語常會用灰杉軍和藍衫軍來互稱彼此。
============ 分隔線 ============
內星系巡防隊( Inner System Patrol )
為聯邦星際軍艦隊中特別劃分的部門,駐守於聯邦各個殖民地,以當地行政責任範圍為界線,專門執行太空領域的救援、維安以及緝私等工作,可說是直接沿用古代海岸防衛隊( Coast Guard )的概念。
內星系巡防隊因應其任務性質,武力編制採用小型船艦和機艇組成的飛行隊,前者除了極少數的克洛索級驅逐艦之外,都是接手自其他艦隊單位早以淘汰多年的法烏恩( Faun )級偵察艦,這種僅只兩萬噸位的小型艦在拆除維度空間航行的相關組件後能夠騰出足夠的空間進行改裝,成為最適合 ISP 使用的執法船,還能大幅降低運作和維護的成本。至於機艇單位則以復仇女神系列的太空戰機為主,單論數量甚至多於防衛軍系統的軌道艦隊。
雖然 ISP 在構成上的戰力無法和由戰艦編組的正規艦隊相比,不過仍因為擁有兩支特種單位而聞名:
[1]第 572 特殊戰術團( 572 Special Tactic Group )
是為聯邦太空戰機武力中的王牌部隊,不見於一般的駐防任務,屬於一級( Tier 1 )特種單位,擁有『 黑夜女神( Nyx ) 』的別名。
[2]登艦作戰突擊部隊( Boarding Warfare Assault Unit )
前身是早期成立星際軍時常駐於艦艇上的陸戰隊,而在軍方施行改編將專事地面作戰的部隊從星際軍分離,另外組成稱作防衛軍的平行單位後,原本的駐艦步兵則在縮編後朝特戰化演變,成為一支善長在艦艇( 以及太空站 )內部環境戰鬥的精銳反恐部隊。
登艦作戰突擊部隊的編制並不適合投入大規模作戰,而是研究各種入侵船艦的技術,並且動用小型特遣隊執行外科手術式的精準行動,在處理挾持、破壞以及捕捉高價值目標等類型任務上累積有豐富的經驗和功勳。
============ 分隔線 ============
註:巴庫爾的民主決策制度
在聯邦的旗幟之下,各星系的殖民擁有自行決定其政體制度的權利,不過就結果而言,絕多數的自治政府都還是採行民主制度,雖然彼此對比下存有不同程度的差異,但至少也都奉行自由主義作為其制度的核心價值。而巴庫爾星系也不例外的採用相同本質的體制。
至目前為止,巴庫爾行星上的殖民地活動範圍還只限於唯一建立的城市,所以當地的自治組織可以分作兩個系統:市政會議以及市政府。市政議會是最高的民意機關,負責訂立和檢討法律規範;而市政府的功能是要維持既有制度的運行,以及盡可能有效的執行由市政議會通過的政策。
市政府是純粹的公務體系,內部的人事作業完全依循公職相關法規。至於市政議會的成員才是透過雙階段的委任選舉過程來產生。第一個階段稱為市民大選,意即擁有市民權的成年人都能參加,他們投票的對象是以自戶所在的社區作為選區單位所推出的小區代表,稱作社群議員,至於第二階段的選舉就限制只有社群議員才能參加,關於選區就是以全市所劃分的主要行政分區,目前的巴庫爾市共劃有 14 個行政分區,雖然各區的居民數量有所差距,但是依照規定,每個分區不論其社群議員的規模( 社群議員的數量會和該區的人口成正比關係 ),都只能選出一位當選者,所以共計有 14 名來自各區的代表進入市政議會。
雖然市政議會內設立有議長的職位,不過其存在意義僅只於主持議事進程,無權參加議案的表決投票,且因為是從司法系統遴選產生,所以不具任何行政分區的代表性,這在『 理論 』上有利於保持其不偏向任一選區以及特定政黨的中立立場。
============ 分隔線 ============
註:陶米特里自治領
為早年一群逃離聯邦統治的殖民者所定居的極地型星球,雖然曾短暫加盟成為瑞隆那信仰教圈的一員,不過很快又因為文化排斥問題而脫離,並且運用外交手段獲得聯邦方面承認的獨立地位,目前是個位處於聯邦與教圈交界中間的單一星系國家。
自治領曾經隔絕於其他人類世界長達三個世紀的時間,民風保守而封閉,近年才開放對聯邦的貿易航線,交易窗口自然就是最鄰近其位置的巴庫爾星系,雖然不乏有其他聯邦殖民地試圖搶進開發這個擁有 600 萬人口的市場,但是卻盡遭排擠,目前幾乎還是由巴庫爾星系的夏柏雷商會獨佔所有的貿易利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