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 1
本章節 5318 字
更新於: 2021-04-06
兩周後,民用星間客船『 幸運貝利 』,航向:巴庫爾星系 ……
卡特˙布肯尼走出淋浴間就聞到一股濃厚的乳酪香味,味道的來源則是位於床頭、經由輸送管運到艙房裏頭的餐點。就像許多住在單人艙房的男性,剛淋浴完的他除了肩上披著的浴巾外,就只穿著一條短褲坐在床緣,將擺放著晚餐( 依船內時間計算 )和餐具的盤子擱在大腿上,用叉子鏟起盤內的千層麵,混和著起司、橄欖、燻肉和酸黃瓜的味道在口中散發開來,接著再混著冰涼的啤酒吞下肚去,他重複這樣的步驟直到將餐點一掃而空,然後就像古代羅馬人在餐宴上為了感謝主人會做的那樣打了個滿足的響嗝。
將餐盤放回輸送管線後回到工作上,打開床頭櫃上的終端裝置,開始閱讀巴庫爾殖民地的簡介。
雖然他早已經詳細熟記任務指示上的資料,不過只要是有點外勤經驗的幹員都不會因此滿足,這純粹是觀察視點的問題,那些坐在警署辦公室負責撰寫官方資料庫的傢伙們可能一輩子都未曾離開過火星,也就遑論能夠寫出有助理解當地人思維的教材了。
因此,他現在所蒐集的多半是來自巴庫爾的歷史博物館以及媒體刊物。
直接略過行星地文方面的資料,像是星圖座標、星球直徑、自轉公轉週期、距離恆星或是太陽系的距離等,這類型的測量數據是不會有官方與地方上的差異存在的,而且他也不認為熟讀這些資訊會對任務有多大的幫助,因此將焦點集中在歷史、政治、經濟方面的人文資訊,他不斷轉動頁面,直到看見『 巴庫爾星系開發史 』的標題。
巴庫爾星系的發現要追溯到聯邦誌 217 年,由半官方資助的探測船『 諾登史爾德號 』將這距離太陽系 860 光年的星系正式標示於星圖上,然而由於實在過於偏遠,又未能發現特別具有價值的天然資源,聯邦在此後長達一個世紀都未曾針對此地發起殖民計畫。直到後來為了鞏固和教圈之間的界域劃分,才開始重視巴庫爾星系的開發議題。
聯邦最初接觸教圈的年代,雙方在邊界議題上達成一個模糊的共識界線,只有偶爾派出船艦在此區域巡弋作為宣示勢力範圍的象徵,聯邦為了避免不必要的外交問題而放棄在此設立大規模軍事設施的做法,雖然軍方持續對此提出邊防戰略的擔憂,但是由於政界中無人相信教圈具備主動向聯邦挑起軍事衝突的實力,因此就算聯邦政府曾應軍方建議要在星域內部署早期預警用的監測站,卻在預算審核上一直無法得到最高評議會的首肯。
『 當你把視線移開的時候,污垢就會自然的增生。 』,這是星際軍艦隊元帥約翰˙普萊德在當年宣示打擊太空海盜時廣被媒體引述的話,而他所描述的現象就包含巴庫爾星系所在的『 托勒密 』星區,這個區域因為軍方的活動長期受到政客強力約束而成為海盜發展的溫床,鑒於治安越發惡化的現象,聯邦政府決定發起針對該星域進行屯墾的殖民計畫,依據原始構想,只要在此星域建立起由複數的殖民地組成的網路,軍方就有理由強化在這個區域的巡邏密度來維護貨船的航行安全。
於是在聯邦誌 326 年,聯邦的殖民船隊進入巴庫爾星系,著手行星環境的改造工程。
巴庫爾星系是個由五顆行星繞著一顆黃色恆星公轉的天體系統,其中以第二行星具備最佳的殖民條件,該行星的地表重力常數和輻射劑量都相當接近地球的水準,地質活動情形也相當緩和,大氣層中並沒有發現具有毒性的成分,至於真正會對人體造成致命傷害的只有三個問題:行星大氣層的壓力太高、溫度過熱,且充滿無法呼吸的二氧化碳。
距軌道觀測衛星在赤道圈所發現的坑洞推測,這是數千年前遭受隕石撞擊,釋出大量二氧化碳和水,將大氣層濃度提升到人類無法適應的程度,同時也製造出富含碳酸的有害環境,至於溫度過高則是數千年來延續溫室效應所產生的結果。因此對於巴庫爾二號行星的殖民預前準備計畫,便著重在大氣層的環境改造工程。
早在人類尚未往外星系殖民的時代,曾經提出利用基因修改過的藻類來將二氧化碳轉換成氧氣的技術理論,但是在實際應用上卻受到相當多的限制,首先,基改藻類對於環境的耐受性仍然有其極限;其二,聯邦的外星開發政策( 註:布凱蘭諾協定 )一向避免在外星球上造成過度的生物源汙染,特別是在有原生生物的狀況下更是忌諱,如此便嚴重限制了採用大範圍投放藻類的做法;其三,行星環境工程技術隨著外星殖民經驗的累積而精進,使用基改藻類早已不是最佳效率的選擇方案,特別還得顧慮成本的問題,畢竟開發改造星球是一項需要投入極龐大資金與資源的工程,若要說服出資方必須耗費以世紀為單位的時間才能回收成效,無非是相當不切實際的妄想,一般由民間主導的殖民計畫,其目標多半是能在五十年內將環境改造成適居條件的星球,只有在較為特殊的狀況下,才會以專案形式向聯邦政府申請利率極低的融資。
巴庫爾第二行星的情況便符合滿足了上述的條件,畢竟這裡並不具有特別吸引移民的天然條件,加上周邊星域海盜猖獗,實在難以從民間募集到必須的資金,也因此聯邦政府成了巴庫爾殖民地的最主要債權方,直到現在巴庫爾仍須每年固定付給聯邦銀行一筆還算公道的期款。
回到行星環境工程的過程,由於巴庫爾的地質條件單純加上沒有原生生態系統,因此改造巴庫爾大氣層就分作三個主要課題:減碳、減溫以及增加氮氧的大氣佔有比例。幸運的是,雖然巴庫爾的大氣層缺乏游離的氧氣與氮氣,但是地質卻飽含氮氧化合物質,裝著分解爐的甲蟲型自動工廠不分晝夜在巴庫爾的地表上爬行,將吃下的千萬噸地岩消化、轉換成分子態排放到大氣層中。
至於二氧化碳和溫度過高的問題,工程團隊在巴庫爾上空部署大量的浮空平台,平台的結構猶如漂浮在天空的巨大遮布,由電腦自動導航,配合行星的自轉而保持在日照面,藉由持續遮蔽陽光來逐步降低溫度。而平台內建的反應槽則處理另一個工作,巴庫爾四號是一個能提供豐富氫元素的氣態巨行星,利用Bosch化學反應將二氧化碳還原成碳和水的原理來減低在大氣中的比例。
隨著時間變化,巴庫爾行星的居住條件終於達到能夠支持人類生存的範圍,如今環境工程正邁入最後階段,利用巴庫爾地理上自然形成的行星風系統條件,在終年吹著強勁季風的地帶上設置超級建築( Megastructure ),將通過的氣流過濾出二氧化碳並凝結成乾冰,再藉由反重力通道送往外太空。經過四十年的等待,今日在巴庫爾地表所感受的是炎熱、潮濕多霧的氣候,不過預計只要讓大氣改造裝置繼續運轉十年,定會改善成更加舒適的環境。
看到這裡,卡特啜了一口晚餐剩下的啤酒,將自己認為重要的地方標記起來做為筆記,嘴裡則咕噥著對炎熱潮濕氣候的厭惡。然後又繼續閱讀。
聯邦誌 390 年,巴庫爾自治政府成立,當時只是由四人組成的議事小組,市民規模不到兩萬人,擔任議事小組首席的是皮爾斯˙拉薩諾斯,這個職位趕快就轉變成為負責殖民地公務的市長,在皮爾斯的領導下,自治政府推行的許多開發企畫讓殖民地以穩定的速度擴大,另一方面也提出一系列的優惠方案來吸引更多的移民和外資,在僅三十年的時間內,巴庫爾殖民地已經成長為人口數逼近百萬的城市,期間 ……
不對,這不是我在找的東西。讀了一小段,卡特直覺讀了這種資料只是在浪費時間,他調整搜尋資訊的篩選機制,試圖著眼於殖民地的政治和社會議題,將情報過濾再統計關鍵用語,得到的結果包含『 教徒 』、『 夏柏雷商會 』、『 移民 』、『 陶米特里行星 』等詞彙,便指示搜尋系統以這些字眼為根據,重新編寫後續的資料。
經過重整的文章讀起來有意思多了,可以很容易看出,聯邦在巴庫爾進行殖民的過程,不但充滿爭議,甚至還可以說是不怎麼光采。
持平而論,瑞隆納教圈才是巴庫爾星系的最早發現者,更精確來說是後來才加盟教圈勢力的陶米特里行星,根據陶米特里的記錄,他們早於聯邦三十年前就曾來到巴庫爾星系探索,只是當時缺乏動機將龐大資源投入到跨星系殖民計畫。
在聯邦發現巴庫爾星系不久後,陶米特里行星便加入瑞隆納教圈,因此針對巴庫爾星系的發現與所有權,便改由統領整個教圈的樞機院( 註:瑞隆納信仰教圈的政府體系 )來發聲,然而聯邦當時才與羅希斯星際帝國簽訂盟約,全國還沉醉在歌頌和平的喜悅中,造成聯邦政府處在不想輕啟戰端,但也不樂見教圈勢力擴大的情結,結果最後便只以帶著否定意味但措辭籠統的回函作為反應。
因此,聯邦與教圈對於巴庫爾星系的所有權問題,雙方打從當初就是各執一詞,不過大家都沒有強行進行開發的舉動,議題也就保持在口頭爭論的程度而已。而為了不致過度刺激對方,雙方都刻意減低在這個區域內的作業活動。
直到聯邦開始正視『 托勒密 』星區的海盜問題,才導致巴庫爾的爭議又再次升溫,來自教圈的一個小團體降落在巴庫爾的炙熱地表上,建造了能容納百人的居住模組,但是僅僅半年後又遭到棄置,之後不久,聯邦便突然決定對巴庫爾發起殖民計畫。
對於聯邦這種打破雙方默契的行為,教圈當然提出強烈的譴責,要求聯邦放棄在巴庫爾的殖民計畫,甚至首度派出戰艦,逼近星系外圍進行示威,而站在聯邦的立場也不打算放棄已經投下龐大資本改造環境的巴庫爾,因此也出動星際軍作為回應,總算迫使教團的聖戰艦隊撤離。這是聯邦在和教圈的外交史上,最接近爆發軍事衝突的一刻。
然而,教圈雖然無法在軍事上與聯邦抗衡,但也未曾放棄染指巴庫爾,因此當環境改造工程結束,大批移民前往巴庫爾屯墾定居時,這個殖民地又展開了另一個形態的戰爭。
新興的殖民地對勞動人力都有極高度的需求,因為基礎建設百廢待舉,惟有大量引進勞工才能保障開發的成長速度,同時增加人口也為殖民地注入活力、養成文化,並製造更多內部需求,進而提高商業活動的規模,而這個循環過程中產生的利潤便成為讓殖民地成長茁壯的養分。
巴庫爾的第一代移民,是從聯邦其他兩百多個世界中招募而來的拓荒者,這些人年輕力壯、刻苦耐勞,渴望在新世界能有所一番作為,他們在聯邦代表團的協助下耕耘家園,而努力的成果則被用於宣傳來吸引更多的移民,這已經是聯邦擴張領域的一貫模式,由開發成熟的殖民地來聯合育養幼小的殖民地。然而巴庫爾的開發過程卻沒有完全遵循這套模式,擔任第一代市長的皮爾斯˙拉薩諾斯並不滿足依賴從其他聯邦世界遷入人口的速度,他藉由制訂移民法規,讓巴庫爾在自治政府的權限下接收來自教圈的移民,至於這些教圈背景的移民,想當然耳全都是信奉瑞隆納教義的信徒。
因此,教徒族群在巴庫爾的居民人口結構中逐年成長,甚至曾經超越從聯邦世界移入的人口速度,直到聯邦誌 425 年的今天,巴庫爾有三成居民是從瑞隆納移入的教徒,並以此為選票後盾組織政黨,在自治政府的市政議會中列席,其勢力僅次於第一代移民創建的礦工黨。
卡特將剩下的啤酒一飲而盡,感嘆著已經不再冰涼的啤酒在味道上可真打了不小的折扣,先是濕熱氣候,又加上狂熱教徒,他發現越研究就越討厭這次的任務,但也從中嗅出了巴庫爾所面臨的隱憂,因此再次重整蒐尋資料,試圖釐清教徒族群對殖民地所造成的衝擊程度。
從教圈遷入的信徒往往缺少一般聯邦社會所需求的知識與技能,因此多半只能從事勞力型職業維生,說直白就是構成巴庫爾社會的經濟底層人口,因此教徒成立的政黨( 若用教圈語言直譯為服侍聖靈之民,因此在當地口語上直稱為聖民黨 )最初是為了信眾的工作權益和信仰行為的保障而發聲,但是隨著教徒規模擴大,對其主張信仰文化的意識也越發強烈,結果就是與『 異教徒 』之間的磨擦越益加劇。
瑞隆納教徒的生活習性完全遵從『 巴特蘭聖典 』的教誨,但是這套制度在現代聯邦社會中無法得到共鳴,因此巴庫爾的教徒勞工逐漸脫離和聯邦僱主的關係,演變成由教徒組成的獨立社會,將殖民地以族群為劃分,形成分界明確的群居現象,目前巴庫爾市內部共計十四個行政分區,教徒便全數聚集於其中的四個分區,聯邦公民則移到其他的九個分區( 以及還有聯邦代表團所在的駐地區 ),近年來由於在信仰文化上的衝突越演越烈,兩個區域勢力的往來關係也趨近對立。
聯邦與教徒勢力之間的互動,在居住區域就像是凍結般的沉寂,但是在自治政府內部的行政會議廳,則是如同烈火般的刺激,由聯邦公民支持的礦工黨,和教徒支持的聖民黨,在會議廳中上演永無止盡的政治攻防。在過去十數年的時間,礦工黨一直致力於阻止教徒族群的影響力,憑著在會議中的席次優勢,通過一系列的法案,試圖削弱教徒移民和本國之間的聯繫,例如提高移民法規的限制,阻止更多的教圈信徒遷入,並嚴格審查教圈派遣神職人員的入境簽證。
然而近年來,政黨間的平衡開始傾斜,從巴庫爾發跡、在各個領域都獲得巨大收益的夏柏雷商會,近年一躍成為殖民地首屈一指的商業集團,而當商會將影響力伸及政壇時,便成為教徒勢力的強大靠山,有了充裕資金的聖民黨,很快便能聯合其他分散勢力來對抗礦工黨,並開始在政策表決的戰場上扭轉情勢。
聖民黨最近的重大戰果,就是行政會議核准教圈派遣巴利斯坦主教進入殖民地任職,以主教這種高階神職人員的進駐,代表著信仰圈的一大勝利,礦工黨過去一直在主教的入境申請案上進行否決,但是聖民黨在金援的幫助下,翻轉了這項決議結果。
主教決議案的結果,讓礦工黨體會到優勢不再的挫敗,而且在未來還會轉為劣勢,結果發起了孤注一擲的行動,就是藉由進一步修改移民規範,不單是阻止教徒的遷入,還要將已經定居巴庫爾的教徒強制遣返回到教圈。不過這項過於強硬的法案卻兩面不討好,不僅惹火教徒派勢力,就連在聯邦籍的選民中,也激起部分多元主義者的反對聲浪,結果就是礦工黨的聲望再度受創 ……
卡特關閉資料,穿好衣服離開艙房,朝船內的酒吧走去。
他感到自己的胃需要來點比啤酒更強烈的東西。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