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N

Part 1

本章節 6801 字
更新於: 2021-04-02
一個月後,火星,奧格瑪行政特區 ……

不同於羅希斯星際帝國與卡弗聯盟,人類是唯一將行政中樞搬離母星的種族,不過打從殖民火星至今的五百年,卻未曾在這個星球上推行過環境改造工程,其中主要的技術問題在於火星本身的引力無法維持足夠濃度的大氣層,然而考慮到聯邦建立起上百個外星系殖民地所累積的豐富經驗,想要將太陽系的第四行星改造成勉強適合來自於第三行星的生物,不論在時間、資源以及科技上都並非不可行的目標。因此,目前人類在火星上建立的獨特文明主要可以透過心理以及軍事的角度來解釋:

在心態上,火星的居民數世紀以來早已習慣該星球上的生活方式,因此要說服這些公民拿出稅金來改造他們本來就認為沒有需求的事情無疑是不切實際的想法,更何況絕多數的火星居民對於這樣的獨特生活環境都保有一種稍嫌扭曲的優越感,畢竟他們居住的地方是太陽系聯邦的首都,是統治兩百多個世界的國家權力中樞,堅守舊制來保有獨特性成了被廣泛接受的做法,唯一的爭議是火星居民所自傲的『 頭銜 』受到月球居民的抗議,因為從時間點來看,那裡才是人類最先建立的外太空殖民地,但是無奈在人口( 以及旅程距離 )上的懸殊差距,其主張意見並沒有受到太多重視。

從火星的早期開發論起,在聯盟政府時期所爆發的地球與火星之間的內戰,是造成火星殖民地傾向要塞化改建的契機,雖然來自於地球的討伐部隊還不至於會蓄意發動造成殖民地失壓崩壞的攻擊行為,但是沒有人可以預料在流彈四射的戰場上會發生甚麼意外,因此火星上的建築工程學便發展出優異的損害管制機能,除了地下化的掩體設施,聯動的氣密匣門網路與智慧控制軟體也是研究的重點之一,其成果也確實讓地球討伐軍的登陸部隊吃足苦頭而兩度撤軍。之後到了人類抵抗羅希斯帝國的第二次戰爭,火星殖民地在受到侵略者毫不留情的轟炸中造成重大傷亡,人類終於了解到既有建築在面對違反『 交戰準則 』的攻擊下是如此的脆弱,導致設計構思又再度升級:建築師在建造房子時挖的更深了。

從建立殖民至今,超過30億火星居民都居住在平均深度超過一公里的地下空間,拜這個行星幾乎已經停止的地質活動所賜,數世代的建築工程師在火星建造了許多可容納龐大人口生活的巨型城市,並且賦予建築極為強固的結構基礎,這些城市的發展方向並非朝向天際,而是深邃的地底,上千公尺的岩層成為保護人類首都的天然裝甲,可以抵抗絕大多數的傳統轟炸攻擊。每一個城市都擁有獨立的動力設施以及資源生產系統,足以在完全斷絕對外聯繫的狀況下支撐數年的時間,想要同時一舉癱瘓這些要塞城市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在火星城市之間進行旅行可以透過地下開通連結的隧道網路,然而基於交通流量有限的理由,隧道只開放公眾運輸系統使用,至於私人交通工具則必須經由被稱作天井的煙囪狀結構,從城市內部前往地面來前往目的地。

因此假設現在有位火星居民欲拜訪鄰近都市的親友,他乘上愛艇,電腦在確認駕駛身份便依程序繫上安全束帶、進行系統檢查、和市內的交通資訊服務連線、最後發動引擎。市民在開出家門後關閉自動駕駛功能,他的個人習慣是在非交通繁忙時段就盡可能改採手動控制,因為若要總是讓電腦代勞,那就乾脆去搭乘公共列車即可,擁有私家艇又有什麼意義呢?

穿過如同蟻窩般的複雜市區街道來到連結隧道的接駁線,順著雷射導航信號進入通行向上的輸送道,由於運輸管理局會在這段過程強制接管所有載具的操控權,因此嗜好手動飛行的他登時無事可做,無聊之餘只能閉目稍做休息,畢竟身處深層區域,在到達地表前可得花上一段時間。

飛艇的操控權在離開連結隧道到達地表的時候又回到駕駛手上,這時映入眼簾的並非一望無際的土黃色岩石荒地,而是許多發射靜電場的巨大拱門,目的在於阻擋火星地表的沙塵,以避免含有高氯酸鹽毒性的細小顆粒進入地下都市的大氣循環系統,此外,這些拱門也是陸基運輸系統的一部分,算是通向其他鄰近都市與設施的地標物,不過他開的可不是那種老舊的輪型車輛( 最近似乎又吹起流行那種古董的收藏風,不過本人並沒有太大興趣。 ),因此飛艇繼續上升來到低空航區,隨著高度上升,可見範圍也跟著擴大,可以看見拱門圈的外圍停放了許多運輸管理局的公務艇,警備隊駐站的隔壁是港務貨櫃調度區,整齊堆放著一排排巨大的六角形柱體,這些大如樓屋的金屬物體是聯邦標準制定委員會核定規格的貨物儲放櫃,其堆放數量以及調度繁忙程度完全反映出火星的首都星球地位。

視野繼續延伸,這時反射自日照的光線,他可以看到地平線的輪廓閃爍著一絲銀色,登時認出那是駐紮著航空大隊的軍事設施,屬於首都防衛圈的一小部分,他會有印象是因為曾經以民間技術顧問的身分參加過那個基地的光學雷達升級評估作業,而當時公司為那件案子可是付支了自己整整十萬信用點的紅利。

在飛艇上升到低空飛行區後,按規定必須先在預備加速區提升艇速,不過他的愛艇可是經過一番改裝,不但採用了休爾斯動力集團設計的優異氫氣融合模組與向量噴射器,還有( 違法的 )屏蔽測速掃描波的干擾機,他以享樂的心情體會全身陷入坐椅的刺激,讓愛艇輕鬆越過速限門檻,朝目的地急飛而去。

然而,這位無名工程師並不知情,雖然運輸管理局沒有注意到他的飆速行為,但是當他的愛艇以不尋常的高速接近一幢圓頂型建築八十公里的範圍內,便持續受到一道波束的照射監控,波束的來源是隱藏在同步衛星軌道上的預警雷達,並且和一套高功率的戰術雷射陣列連動,直到小艇脫離警戒圈後,控制雷射炮的自動系統才解除鎖定目標,並將這台超速飛艇的資料回報給首都防衛管制中心進行紀錄。

這棟圓頂建築就是太陽系聯邦的國會殿堂,超過兩百個世界的星系代表集聚於這棟『 最高評議會 』大樓研討國事,可說是國家最重要的決策中樞,因此受到格外戒備的保護。雖然一般民眾也都知道不該擅闖接近如此重地,但是由於官方不可能公開評議會周邊的實際警戒範圍,也就難免偶爾發生這樣的假警報事件了。

評議會大樓的外觀為平滑的半球體,銀灰色的外牆是由特殊合金、高強度奈米纖維與強化混擬土( 註:太空建築材料 )組成的厚實裝甲,足以抵抗低當量核子武器的直接攻擊,唯一裝飾的是位於穹隆頂端的水晶圓頂,在樸質外壁的襯托下猶如華麗的寶石,經火星地岩反射而入的照光,讓底部呈圓弧排列的席位區沐浴在一片澄黃色的光暈中,數千盞青光燈所照射的光芒透過設計師一番巧思擺設的鏡面結構漫射開來,冷暖色系的相互調和在鑲嵌於牆壁線角的螢光材料反射出寶石般的銀色光芒,擺設配置則採用表面經過精細研磨、造型堅實的榴輝岩( Eclogite )結晶石材,呈現出高雅莊嚴的視覺感官。

除了頂部空間用作開會的議場,其實埋藏於地下的部分才是評議會大樓的主體,靠近地表的區域集中有各殖民地在火星的派駐會館與生活機能設施,更往下的樓層則是管制區域,駐有負責大樓安全的警備隊,也設置了首都防衛系統軍團的司令分部,由此通往地表下四公里的深處就是代號名為『 隱脈 』的秘密通道,範圍遍及火星上的數個主要都市,目的在於建立戰略通訊與運輸網路,只要利用這套系統,高層官員與武裝部隊就可以快速隱密的在各城市間轉移,而埋設於此的通訊網路和數據資料庫也成為極難遭到刺探的電子盾牌。對於大部分平時就在評議會大樓往返洽工的人士而言,這棟建築的下半部分可說是不存在的區域。

在正常情況下,聯邦最高評議會議固定於每年國慶後 30 個標準日召開,這是讓各星系的代表有足夠餘裕前往太陽系所需的緩衝時間,不過另一方面來說,來自 276 個世界的代言人在這段空窗來到火星上齊聚也不是一件簡單的行程安排,因此各星系也對此定下各式各樣的折衷辦法來因應,例如作為聯邦最古老殖民地之一的達寇倫星系,便在火星上設置了星系代表授權出席會議的常駐官員,長年採用家族執政體系的迦雅蒂則有指派『 王儲 』擔任星系代表的慣例,至於標榜全民投票制度的麥爾斯達特則會配合評議會議程來調整內部的首長競選活動。

總之,太陽系聯邦是目前已知宇宙中唯一奉行民主制度的國家( 註:各星際陣營的政治制度 ),雖然一般人也許會想像相隔上千光年的獨立殖民地代表群聚在一起只會演變成各說各話的混亂情形,但在實際上仍有脈絡有尋,身處錯綜星際事務的殖民世界會依自身利益而串聯派系,例如古老的慕法恩發展出規模龐大的金屬加工產業,這使得許多出口礦石的殖民世界代表會為了爭取訂單而在許多決議中與慕法恩站在同一陣線;而萊康德斯與赫坦蘭兩個鄰近星系因為長年對彼此的文化衝突而幾乎結成世仇,雙方的歷任代表在議會中互唱反調幾乎成了傳統,縱使議題的內容明顯可以互惠兩邊,但若是不吵上一架,這兩位代表還是會在返回家鄉後慘遭民粹情節般的激烈彈劾。

但是這一切對於那些開發歷史尚短的殖民星系來說幾乎是完全無緣參與其中,與其說這些殖民地還不具備影響其他星系的實力,倒不如說他們現階段和星際事務扯不上關係要更為貼切,出席評議會主要還是基於義務,其名份要大過實質意義,不過這也是所有殖民地會必然經歷的過程,是個令人感到無奈卻又必須接受的現實。當然,為了避免新興殖民地代表的權益相對強大實力的世界所壓迫,而導致遭受邊緣化的現象,聯邦政府在接待這 276 名代表時總是盡可能做到盡善盡致,例如不論是來自於總人口數上百億的世界或是來自只有數萬人世界的議員,在議會表決上都握有同等的一票,而每位議員准許進入議會大樓的隨行人員( 多半都是在會議中為議員提供建議和諮詢的秘書或是顧問 )也限制在不得超過五個人的程度。雖然各星系之間的懸殊實力差距使得想要制定出完全公平的理想會議制度是不可能的事情,畢竟殖民地的創建歷史越長就表示該殖民地累積越多的人口紅利、經濟力量和政治資源,而這些都是強大殖民地在與弱小殖民地競爭時能夠佔有絕對優勢的關鍵,但是另一方面來說,新興殖民世界的代表只要能善用手上的選票影響力,也有機會成為各派系的攏絡對象。總結來說,弱小殖民地出身的代表就算因為人微言輕而無法發表意見,也還是得全心投入議程,他們觀察強大世界代表之間的互動來掌握理解局勢的變化,這不僅是為家鄉在往後和星際事務接軌的必然功課,更是要抓住任何偶然乍現的機會之窗。

然而來自巴庫爾星系的本屆代表,卻是個連這點道理都不明白的庸才。

羅德里戈待在自己指定的席位,頭一遭因為自己接下的職位而感到後悔。他覺得初臨議場的新鮮感消退過後,剩下的就只有枯燥冗長的折磨,眾代表之間的辯論攻防聽起來就只是毫無意義的噪音,他缺乏理解其中內容的知識,甚至連對此積極努力的自覺都沒有,只能一臉木然的呆坐,重溫少時在學校裡與整間教室格格不入的疏離感。

關於議員在會議議堂中的座位排列方式,雖然每一位議員的席位都是一個可容納數人於其中的獨立碟狀空間,而這些『 碟子 』都是環繞著議堂的正中央以樹枝狀朝外排列開來,為了讓所有的席位都能擁有良好視野,議堂的底部是以內低外高的碗狀凹面呈現。過去曾經採用過的標準包括按照各殖民世界的實力( 這個方法很快便遭到淘汰,其原因是評定的標準無法統一,何況這種表現『 階級 』的方式很容易造成爭論。 );按照個殖民世界在星圖中所投射的相對位置( 這個方法原本受到高度肯定,但是隨著聯邦殖民世界數量的增加,已經很難在議堂的有限空間中實行。 );按照各星系代表在會議前陸續到達火星的順序( 後來遭到『 有些星系本來就在火星設置了擔任代表的長駐官員 』的理由而遭到淘汰。 );按照星系名稱的字母排列的方式( 這個方法在遭到來自那些名稱以『 Z 』字開頭的星系抗議而作罷。 ),總體來說,為了滿足各個議員那種孩子氣般的虛榮,偶而也會造成評議會陷入與其威信不符的低水準議題當中。

這個問題的解決方案終究還是以隨機抽籤來決定,這就是為什麼巴庫爾在今年的會議中被安排夾在來自達寇倫、麥菲爾斯和賽洛特星系的代表中央,而這三個古老殖民世界的居民幾乎佔太陽系聯邦約達一成的總人口。羅德里戈毫無自覺與這些在議場外無緣高攀的大人物為鄰,他在無趣之餘,卻也感到有些彆扭,因為當這三個世界的代表發言時,都會讓他產生出整個會場都在注視自己的錯覺。

慶幸今日的議題焦點並不在羅德里戈鄰座的三位大人物,而是集中在兩個外圍殖民地的代表,如先前所提,星際貿易事務讓殖民世界串連成為一張巨大的商業網路,個別的殖民地為了尋求更強大的競爭力量,便與其他世界聯合形成複數的利益集團,這些集團的形成以及約束條件沒有固定的模式可循,但一般來說都是針對某個特定領域的商業供應鏈來合作,而同屬一個集團的殖民世界之間多半也會以提供貿易優惠條件的方式來加強夥伴關係,由於這樣的商業集團在集合了各種條件與性質的殖民世界,在綜合其人力資源、天然資源、生產以及運輸能力來說無疑具有極強的實力,也因此集團與集團之間的商業競爭不論在規模或是激烈程度上是常人所難以想像的。而目前在議堂裡互相爭論的兩位議員,其代表的殖民地也就是兩個集團的盟主。

雙方衝突的主題為先進型運算裝置的貿易競爭,兩個集團都以設計生產擬生物神經平行處理核心而聞名,過去光是為了技術專利權、原物料的佔有率、設計人才的挖角等問題就已經發生過無數次的爭論,至於這次的引爆點則在於商業政策問題:關稅壁壘。許多列席的議員都已變更陪同的幕僚陣容,因為此時需要的並不是工業科技專家,而是精通星際政治關係與金融領域的法律顧問。

殖民地之間集團式的商業競爭是一種非常複雜的互動關係,一個殖民世界往往會同時參加兩個以上的集團,這要端看其時正在討論的商業領域而定,以萊康德斯為例,該殖民行星在商用太空貨輪產業方面是作為『 七聯合 』集團的主要建材供應商,而在適應性農業領域上則是為『 R & G 農產科技 』集團提供基因作物的應用技術支援。商場上常常進行著捨此攻彼的手段,因此集團內的成員殖民地可能會因為在實施盟主的指示時對本身的其他商品造成更大的傷害時而持不配合的立場,相對的集團盟主也可能利用修改貿易協定條件來威脅或是說服該成員殖民地配合其策略,或是直接將其排除於這次的商業戰役之外,順帶一提,因為局勢或是內部產業的轉型變化也會是造成殖民地加入或退出集團的變因。

總之,形成目前的討論主要是因為兩個集團互相指控,利用其內部負責對外出口的成員殖民地刻意降低幣值( 註:集團貨幣 )的手段來進行惡意的銷售,間接導致其他成員內部產生快速的通貨膨脹,關於是誰先開啟這場貨幣戰爭行為在經過頭兩小時的各執其詞後已經沒人願意去深究,在會議議長的主持引導下,過去幾個小時以來的爭論重點擺在各殖民地到底該設置甚麼程度的進口關稅,以抵銷這一波在供應鏈上越演越烈的通膨效應,而這個議題也不會就此結束,一但雙方解決了關稅問題後,目前仍做觀望的其他殖民世界代表就會加入變成牽涉更廣、耗時更久的爭論,因為設置關稅的多寡以及指定課稅的貨物,都會對其他類型的商品多少造成衝擊效果。

聯邦最高評議會的許多議題都是牽涉層面深而廣的問題,加上兩百多位議員各執立場,同一個議題的討論可能必須耗費上數天、甚至延續到隔年都不罕見,為了縮短討論的時間,議程是不會因為議員的離席而暫停的,不論是疲倦或是其他私人因素,就算是正在議題上處於關鍵性立場的議員也可以自由離席,只是要在離開前公開指派繼續參加會議的代理人,這通常是專精於當下所討論議題領域的幕僚,多數的議員會在離開前下達大略的原則指示或是訂出談判底線後交由自己信任的代理人繼續奮戰。

出於被安排在顯目位置的關係,羅德里戈只能老實待在座位,煎熬的聽著那些自己無法理解的貿易攻防發言,又想到不久前才收到來自國政省的邀請,猜測這可能是聯邦政府的最高行政機關認為有必要和巴庫爾的新任代表來一場作制式性的會面。

只希望那些聯邦官僚不會太過囉嗦,浪費自己的時間吧。

他滿腦子酒色之慾,縱使身處國會殿堂,仍只期待想要草草結束公務,好在本地的聲色場所享樂一番。





此時同在評議會大樓,位於議堂以下的會館樓層,羅德里戈的貼身祕書來到東翼八區的走道盡頭,憑著出示由星系代表授權的身分證件,進入國會附設的資料中心。

步入室內,艾爾瑪初次來到這裡,因此在門口花了一點時間打量起室內的格局,並且對精簡風格的裝潢感到些許的訝異。

國會資料中心完全符合她對於大學圖書館的印象概念,而事實上就立意來說兩者也並無二致,透過中心內的終端裝置,除了可以取得從聯邦各地匯集到火星的最新數據和文件,也能調閱許多被列為國家機密的資料,在評議會舉辦議程的期間,星系代表( 大多是指派專業幕僚 )們會頻繁借用此地來針對個別議題進行研討,這也成為掩飾艾爾瑪來到中心的完美理由。

她依循走道上顯示的光學指引來到指定包廂,輸入核發的一次性密碼打開廂門,坐上操作台,當隔絕訊號散出的門板密封,終端機便隨之啟動,投射出選擇服務的介面影像。

艾爾瑪懷著緊張和期待的心情輸入搜尋索引,因為縱使國會資料中心的開放對象是很難歸類為一般公民的星系代表及其親信,這裡儲存的機密文件還是設有保密等級的限制,她只希望自己所尋的並不會被聯邦政府視為涉及國家安全的敏感資訊。

一分鐘後,終端機調出標示『 泰農瑟門事件調查報告書 』標題的檔案夾,她深深吸氣,抿緊雙唇,打開期盼已久的資料。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