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打造動人故事

本章節 1658 字
更新於: 2018-07-20
在「引言」中,作者Robert Mckee為他的作品《故事的解剖》一書定位,下了定義。

《故事的解剖》所討論的:

1.是「原理」,不是「規則」。

原理:經過時間考驗,這種做法確實行得通。
規則:你必須這麼做。
作者言明「只有藝術家真正精確掌握形式」。

2.是「形式」,不是「公式」。

作者認為,檢視所有的好萊塢電影會發現「標準範本並不存在」。
他認為創作者與讀者真正需要的是「重新找出這門藝術(寫出好故事)的基本信念,以及能引導人們盡情發揮才華的原理」。

3.是「原型」,不是「老套」。

所謂「原型故事」,指的是「挖掘普世皆同的人生經驗,並以某種特定文化的獨特表現方式包裝」。
作者舉一個家庭電影的例子:背景是19世紀的西班牙,家族成員有嚴厲的父親、順從的母親、未婚的長女及長年繭居的次女。即使是這樣的老舊元素,作者認為如果編劇為了增加吸引力而刻意用以前觀眾會喜歡且熟悉的場景來包裝,反而會流於陳腔濫調。
反之,如果創作者能鑽研「原型故事」,仍可將這種專制習俗當作一種素材,以各種細節滿足觀眾,透過故事的敘述來反映真實世界的人性衝突,才是能受歡迎的故事。
接著,當我們走進這個被創作出來的世界,我們也能透由深入角色、體會他們的衝突來找到自我,發現自己身為人的本質。作者將此形容「棲身於另一個看似迵異但內在與我們神似的人」、「從而增加日常生活的深度」。

4.是「堅持」,不是「捷徑」。

作者認為,一個好的故事「簡約才是關鍵」,而創作者必須投入大量心血,才能用最少的話,達到最大的共鳴。
優秀的作品與「簡潔明快」必須來自於創作者堅持不懈及自我要求。

5.是「寫作的客觀事實」,不是「奧秘」。

作者認為在亞里斯多德的《詩學》公開後,創作故事本身就沒有秘密。好消息是,說故事的技藝是可以透由不斷努力、深入研究來習得。

6.是「精進技藝」,不是「市場揣測」。

儘管培育出極大量的成功電影導演及編劇,作者仍認為,沒有人能真正了解為什麼某部片會爆紅、某部會慘敗。
他舉出一些電影之間仿照過去成功商業模式及劇本設計的例子,並認為與其把焦點放在這裡,「不如投入精力讓自己昇華」。
他也指出「好萊塢過度渴求故事,而經常選出尚未發展成熟的劇本,最後不得不邊拍邊修片」。
所以「謹慎的編劇不會出售初稿」,而未完成的作品易引來干預,「不斷琢磨潤飾的作品才能保持完整」。

7.是「尊重觀眾」,不是「輕忽觀眾」。

作者指出,有才能的創作者寫出爛作品的原因只有兩種,一是「一心想證明某個想法而出現盲點」;一是「受某種非表達不可的情感所左右」。
而有才能的創作者寫出好作品,原因只有一種:渴望感動觀眾的念頭成為創作動力。
小弟「月文章」大頭照下的「We inspiring when we inspired」(當我們被感動/被啟發/被鼓舞,我們就能感動/啟發/鼓舞他人)也是同樣的理念。
同時,讀者、觀眾也非常聰明、非常敏銳,尤其當他們聚精會神看著作品時,作者唯一能做的,就是使出渾身解數,向專注的觀眾致敬。
你是否光看片頭,就猜到結尾?你是否很快就能查出嫌疑犯或是下一個受害者?你當讀者時做得到,其他讀者也做得到。
作者言明「一部電影若無法了解觀眾的反應與期待,勢必不會成功」。

8.是「原創」,不是「複製」。

作者給「原創」下的定義為「內容」+「形式」。
內容:場景、角色、構想。
形式:事件的選擇與安排。
好的原創內容,不只要了解「必須說什麼」,也包括「如何述說」。這其中不包括「標新立異」、「為了與眾不同而刻意求新」。
成熟的藝術家從不刻意引人注意,有智慧的藝術家也不會只為打破常規而創作。


小結

有關於「內容」(場景、角色、構想)及「形式」(主角人數、故事進展的節奏、衝突的層面、速度的拿捏等),作者又分了數個篇章來細談。
小弟的心情也與作者相同,即使看過許多了不起的作品、以及許多極為疲乏的作品,仍舊在追尋更深層的心靈觸動,並相信真正的好作品能讓生命變得更好。

共勉之。


下一篇是談「故事品質的低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