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4:好故事,更要說得好

本章節 1063 字
更新於: 2018-07-20
所謂「好故事」,就是值得分享、且人人想聽的故事。找出「好故事」是孤獨的工作。

能找出好故事的創作者,首先要有「天分」:與生俱來的「創造力」,以及能將「各種素材」以「超乎他人想像的方式組合」。

其次,創作者必須「對人性本質與社會有新的體悟」,並在其上賦予想像空間,加諸於作品上。

最後,要有「愛」:對故事的愛、對戲劇張力的愛、對真相的愛、對人性的愛、對夢想的愛、對幽默的愛、對語言的愛、對二元性的愛、對完美的愛、對獨特風格的愛、對美的愛、對自己的愛。

創作者必須「熱愛寫作」,也要能「享受孤獨」,同時也必須精研「把故事好好得說出來」的技藝。

創作者如果無法具備這種技藝,最多只能捕捉腦海的第一個構想,接著會不知所措地想:這樣夠好嗎?或根本是垃圾?如果是垃圾,該怎麼辦?

思緒清晰的頭腦如果聚焦在這種話題,會妨礙潛意識地發揮。思緒清晰的頭腦若專注於「施展技藝」這樣的具體工作,潛意識自然會發揮作用。對技藝的精通,讓潛意識得以自由發揮,進入「心流之境」。

p.s.《黑子的籃球》裡提到的「Zone」即是「心流」,很可能是該作品唯一被NBA球員驗證且有科學理論根據的現象。詳見維基百科「心流」。

創作者不該受「心血來潮」所奴役,而應該堅定苦練「把好故事好好得說出來」的技藝,在直覺與構想間創造和諧。

那麼,該怎麼精研這項技藝?其基本功的磨練方式為:

1. 首先,進入想像的世界。

2. 當角色對你說話、或有所行動時,立刻動筆。

3. 走出幻想,讀讀看自己寫的內容。

4. 一邊讀,一邊該留意什麼?分析看看。

5. 思考「寫得好嗎?行得通嗎?為什麼不行?該刪掉嗎?再補寫一些?重新整理一下?」

6. 一面讀一面寫;一邊創作,一邊自我批評;有時衝動,有時邏輯清楚;有時用右腦,有時用左腦;有時想像;有時重新改寫。


個人淺談,在我未拜讀《故事的解剖》一書前,出於對寫作的熱愛,也無意間採用一模一樣的方式來精研技藝。我認為創作者「願意精研技藝」的關鍵有三點:

1. 對寫作有熱忱,願意在這個領域更上一層樓:這條路不是百米短跑,而是無止盡的馬拉松。

2. 勇敢正視自己的作品,並把它評為垃圾,然後認同別人也這麼看:你是觀眾,你必須是「花錢買票」的觀眾,並隨時自問:這值回票價嗎?

3. 願意踩著自己作品的屍體前進:了解任何失敗都是「養分」,而他人的評論是客觀且無情的。所有的努力與構想都不會成為塵土,而會變成「渾沌的碎片」,你必須透過「智慧之泉」再構成,為了滋潤創作者與讀者內心深處那乾枯的心靈。


下一篇:故事與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