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3:故事的迫切課題
本章節 1475 字
更新於: 2018-07-16
這篇簡單的帶過了我個人過去的一段寫作經歷。
當時我把寫了一段開頭的作品,給我家裡人看。那個時候因為工作的關係,我的文字造詣自認為已經遠勝同齡人了,並且極盡所能的將場景形容得無微不至。
結果這位常看小說的長輩只給我一句:「太華麗了」。
聽起來像優點,實則是缺點。但當時缺了什麼,我們都無法很好的詮釋出來。
本篇作者先是提供他在評論應徵的電影劇本時的評語。他舉一個範例,先講一點點優點,大約佔5-10%,剩下絕大部分全部是缺點,直白且乾脆。這是他習慣的評論方式,並且讓他得以在這個產業繼續。
接著他舉出一個他絕對不會用,而且極大可能會在這個產業失業的評論方式:優點與讚美佔90%,剩下一點點缺點,再說不予考慮。
他這麼做的理由,是在於這個行業必須把握重點:讓「故事」順利進行。
「事實上,技藝高明且優美的故事,確實很少會有拙劣的對白或乏味的敘事,更常見的情況是故事說得越好,故事的影像越生動,對白也越具風格。」
確實如此。曾經我也購買大量的輕小說,大部分日本出版、少數台灣出版。但我看得越多,越覺得乏味且千篇一律,各種換湯不換藥。大部分的輕小說充斥著大量無聊且毫無內涵的日常對話,沒有啟發也沒有感動,浪費篇幅、樹木與讀者的時間。於是每次搬家,我都只留「覺得以當時的程度,可以拿來學習」的輕小說;然後到了下一次搬家,因為隨著年齡與各種社會歷練的增長,自己會成長,於是我又清掉大部分。如此反覆,近五年,我從未再買過任何輕小說。
小說與電影的製作成本畢竟不一樣。出版社一次大量印刷,可以將小說的邊際成本壓到極低,明顯的風險即是庫存,頂多買一棟房地產當倉庫;電影不一樣,隨便一個鏡頭可能就要花費上百萬的預算,而且電影的篇幅往往只有兩個小時,片商幾乎無法允許編劇交出浪費時間的作品。
「只有文學天份也不夠。如果不能把故事說好,長期反覆琢磨出來的美麗影像和巧妙對白也只是浪費紙張。有些作者儘管文學才華平平,但說故事能力驚人,因而欣慰地看見自己的夢想在銀幕光影之間實現。」
這段話點出我過去的盲點:如果我沒有去了解「故事」的本質,而一昧從華麗的文學或優美的詞句中去學習,恐怕我的作品就變得「只注重外表而缺乏內涵」。當時那句「太華麗了」的評語,現在也能理解其原因了:徒具金玉其外。
「寫作者為完成作品在創作過程中付出的心血,至少有75%投注於故事的設計。這些角色是什麼人?他們想要什麼?他們為什麼要這些事物?他們如何得到這些事物?他們面臨的阻饒是什麼?結果又是什麼?故事的設計考驗寫作者的成熟程度、洞察能力,以及對社會、自然與人類內心的了解。」
在行銷界有個故事:有位父親走進漁具店,想買一支釣竿。
A店員熱情的向這位父親介紹多種釣竿,介紹了很久,結果父親搖頭離去,什麼也沒買。
另一家漁具店的B店員,詢問這名父親「為什麼要買釣竿?」,父親回答「想跟兒子享受假日釣魚的樂趣」,B店員從這個需求點出發,協助父親滿足他的渴望,父親買了許多漁具,後來B店員成為這位父親的顧問。
這個故事除了「釣魚」、還有「球棒」、「釘子」之類的案例,要傳達的事情都是:客戶心裡真正要的是什麼?他真正的需求是什麼?
作者舉了大量的電影案例,指明「任何題材都能成為故事,內在本質是一樣的。」
這個內在本質就如同行銷故事裡的父親,我們會從故事中的角色引起共鳴,發現「原來我們也有同樣的經驗」,而感到內心被觸動、被啟發。
最後,作者再次強調「『形式』不等於『公式』。故事難以捉摸、千變萬化、錯綜複雜。傻瓜才會用某個『公式』加以涵蓋。」
下一篇:好故事,更要說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