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2:說故事技藝的失傳

本章節 1128 字
更新於: 2018-07-15
「月文章」在文字工作領域也跌跌撞撞15年了,最一開始是從自創詩詞歌賦開始。

後來家裡長輩說「要寫出好的小說,一定要有很豐富的社會經驗」,現在來看,深感認同。因為回首過去自己寫的作品,只有「中二」、「自嗨」可形容,文筆也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全球的觀眾都熱愛故事,但即便美國編劇公會每年登錄35000以上劇本紀錄,觀眾依然無法滿足。

「品質好的故事屈指可數,原因大概可歸納為一個:如今想成為編劇的人,還沒有學習技藝就開始出手。」

如果你聽到有一個人,夢想是成為音樂家,當他說:「我聽過很多交響樂,也會演奏鋼琴,我想在這個週末就寫出一首曲子。」,你會這麼想?

即使沒看過《交響情人夢》,我們也能知道,要成為一個交響樂編曲者,必須經過很長的時間努力,在學校結合知識與實戰,以及很多貴人協助、再加上數不完的挫折,用功精研技藝。

「優秀劇本的創作難度和交響樂創作差不多,有時甚至更難。因為作曲家透過數學般精密的音符來譜曲,但我們處理的卻是『人性』這樣棘手的內容。」

我將作者接下來的篇幅整理個公式:精煉創作技藝=生活經驗+大量閱讀+自覺

生活經驗:如果我們沒有經歷過那樣的生活,我們就無法體會當局者心中真實的感受,寫不出深入人心的作品。
大量閱讀:從閱讀中還要深入探究,由於我們無法體驗所有的生活,所以要透過大量閱讀來學習、來想像那樣的生活經驗。
自覺:自覺是「生活」+我們「對生活中種種回應的深刻思索」,沒有自覺就難以反思生活中造物主要帶給人的啟發,以及蘊含在啟發中的智慧及真理。

接著是技巧。

「新手誤認為技藝的,其實是他們從看過的小說、電影或戲劇中不自覺吸收的故事元素。」

這種誤認是一種本能。新手會反覆參考這些作品,將自己的作品與過往看過的作品所得到的印象相互比對,這是一種會帶來很大侷限的習慣,他們會模仿或是刻意顛覆這些心中的原型模式,以至於讓市場充斥許多商業片或藝術片的陳腔濫調。

作者鼓勵的是一種「由內而外看見故事」的模式:向內心探索,從隨慾望而來的激烈變化中、或從對立、轉捩點、故事骨幹、情節進展、危機、高潮中引出力量。(這裡每個名詞都會是一個篇章)

最後談到一個寫故事非常重要的議題:價值取向

「價值取向」是人生意義的正負極變化。它是這門藝術的靈魂,無法掌握「價值取向」會造成故事品質低落。人為什麼生?又為什麼而死?什樣的追求是愚蠢的?正義與真理的意義又是什麼?寫作者覺察這些人生基本的價值取向,以此為中心來形塑故事。

綜上,要寫出好的故事,我們必須深入生活,從中挖掘出新的體悟,重新改造價值和意義,接著我們將這種體悟、價值與意義放入某個故事載體,向越來越不可知的世界傳達我們解讀的一切。


下一篇是:故事的迫切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