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在絕境下反抗的我們
本章節 1872 字
更新於: 2020-05-29
百年盛世在鄭文衷發動的甲辰內戰下結束,這場宗室之亂在林爽文的活躍下迅速平定,沒有威脅到國土的大半部分,戰後也得以復興。盛世結束之後,迎來的並不是衰敗,而是展現發展成果的機會,誰都沒想到的是這個機會來得又快又急,那就是被譽為最強國家,大清帝國的侵略。
對部下所敘述之東寧新軍感到畏懼的乾隆皇帝,終究無法接受東寧這個巨大的威脅就這樣深深紮在自己屁股上,自己的祖父竟養出這種難以言喻的怪物,若不趁島夷成氣候前滅之,自己和祖父康熙都無法背負這份歷史責任。於是1785年10月向東寧寄出國書,表明要撤廢其獨立藩屬地位,廢除東寧國王,大員島則由清國直接管轄,全軍解除武裝,給其半年時間準備。若不接受則「血洗大員,王相問斬,留島不留人」引起全國震恐。
個性軟弱的神宗讀畢國書驚慌不已,緊急召開會議商討對策,儘管知道東軍已在甲辰戰爭中打出令清國觀戰武官驚艷的戰果,也知道歐洲武器的強大,而且100年前就曾經一度擊敗過清國,不過清國經過康雍治世與乾隆的執政,已經來到了國力最強盛的時期。
多數朝中大臣都不認為與清國作對會得到好的結局,就在這時,相國林爽文發表了歷史留名的「王前演說」,以下是演說的紀錄,記載於《仁宗大王史錄》:
「吾觀此百有廿四年,太祖、太宗二王立基於斯土,世祖守之,仁宗拓之、宣宗改之、憲宗營之,方有東國。二年前我輩方終甲辰之亂,而今史事重演,此乃我輩存亡之夕,棄戰而降者,定有昭昭未來乎?否也!庭有蟲唯殺之,國有敵唯抗之!百年前,先王聖明,滄海克清,我輩方得而歌之。今若我輩盡獻睿智暨勇武,猛抗清威,則東國得長存、大員得久生,百年後人亦得歌我等之功業!」
此舉鼓動了國王和群臣的士氣,全國上下進入了積極的備戰狀態,在海外進行活動的海商,也在得知消息後紛紛返國,用商船安裝大砲、火槍,將水手訓練成合格的戰士。朝廷也緊急從日本、英國方面調集了數百艘帆船,看似烏合之眾卻數量龐大、士氣高昂,每個人都是為了自己所安身立命的土地而貢獻微薄之力。最後東軍組建了610艘戰船的水師,有小型的私人用船、中型的帆船,也不缺乏新軍的大型砲艦,兵力則是達到31000人。
在艦隊之中最炫目的,無疑是船身巨大、火力威猛無比的巨大砲艇,東寧人稱之為「戰列艦」,這類船隻的編入是來自於憲宗所倡議學習的英國「戰艦縱列戰術」,將側面排滿舷炮的戰列艦排成一橫列,不斷輪流重複砲擊、填裝的過程,能屈能伸,可以用於近距離決戰,也可以進行遠距離速射。
半年已到。
1786年4月15日鄭熙向清國寄去國書,表明將不屈從並反抗到底,乾隆讀後大笑,派出福建將軍恆瑞、水師提督黃仕簡及陸路提督任承恩,率領戰船720艘、陸軍24000人從廈門出發。當時正是風浪緩和的春天,東軍深明海象,為了阻止清軍登陸澎湖,而在各島建造了厚重的防禦工事。300艘東軍戰船圍繞在澎湖外海,組成堅實的防禦陣與清軍對峙。
雙方持續對峙了七天,彼此有零星交戰,也各有傷亡,直到4月23日中午颳起東風才改變局面。清軍認為東軍會輕易突擊,決定散開陣形,想要趁東軍突入火網後迅速圍殲,但是東軍僅派出了5艘敢死艦,清軍察覺有異但為時已晚。二十艘配備巨大側砲的戰列艦,從北方、南方各排成一列,以不到一公里的超近距離,高速且不間斷的包夾砲擊清軍艦隊中段。
水師提督黃仕簡沒有看過這樣的戰列砲擊戰術,作出了錯誤的應對,命令全隊揚帆順著西風,撤出東軍戰列艦隊的火網,但是東軍火網之密集使清軍損失巨大,150餘艘戰船付之一炬。東軍的後側艦隊55艘鳥船、72艘趕繒船迅速順風追擊,清國將領烏什哈達在東將莊大田率領的分隊砲擊下陣亡,前鋒的福建將軍恆瑞被轟斷右手。
東軍整個下午在海上一路追擊24公里,以29比161的慘烈戰損比壓勝清軍,擊殺5000多名水手。入夜後清軍終於得到喘息修整的機會,東軍也回到澎湖補充彈藥,戰鬥比誰想像的都還要順利,彷彿重演了1683年的那場勝利一樣。
不過此次東寧已經不再支離破碎了,剛結束了內戰、定於一尊,且有林爽文作為相國,又面對清國這個建國以來最大假想敵的威嚇,帶著畏懼應戰的東寧卻又取得巨大的勝利,現在正是充滿士氣之時。
誠如林爽文所言的,今之東寧已非昔之東寧,東寧海軍少將莊大田認為,清軍若動員東南沿海全部艦隊,則東軍雖不敗也難以取勝。必須趁著風向海象有利,在清國沿海島嶼奪取據點,並進行登陸作戰,掌控各口岸以獲得將乾隆逼上談判桌的籌碼。
4月24日早上5點東軍艦船從澎湖出發,並且命令在小琉球等地待命的艦隊向澎湖西方外海集結,打算一次全殲清國海軍,以進行奪取金門的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