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甲辰戰爭的英雄

本章節 1915 字
更新於: 2020-05-29
東寧王國百年盛世的終結,發生在1784年4月15日的甲辰春日政變。仁宗鄭熙的叔父市霖君鄭文衷,聯合朝廷中反對改革的官員發動,他們一邊動用私家軍,一邊與在王都禁衛隊和駐守王都的軍中安插的臥底裡應外合,與安平宮城守軍激戰四天三夜後成功入侵宮內,鄭文衷走入宮城。

此後,鄭文衷開始清洗過去革新時代支持維新的大臣,收繳王都禁衛隊的兵器,自稱「招討大元帥」準備北上「清君側」向淡水進發,是為東寧第一場大規模的宗室內戰「甲辰戰爭」的序幕。

而春日政變的遠因得從1759年鄭文振繼位說起,鄭文振是宣宗的長子,母親林氏出身卑賤的側宮;鄭文衷則是次子,但母親是出身高貴的呂太妃,根據傳統應該由鄭文衷繼位,但宣宗卻只因文振喜愛西洋事物而讓他擔任新王,對此深感不滿的他聯合先前因為反對西學而獲罪的官員,發動了這場政變。

隨著招討軍北上,諸羅縣因為兵力空虛,而被招討軍快速開城接管,北方的二林縣也岌岌可危,人在淡水的仁宗希望調動將二林、大肚兩縣的官軍殘餘兵力轉進屯霄,構築「貓貍夏之陣」與招討軍決戰。

然而,一名砲兵少校並不認為這樣的決定是正確的。他認為叛軍雖人多勢眾、來勢洶洶,且接管了明京新軍部隊的武器,但組成份子大多都是私家部隊,以及臨時徵召的農民,不諳操作西式槍砲的人數眾多,短短數天根本無法訓練出有戰力的軍隊。而放棄縱深,讓素質差的士兵在國土上橫行,會變成東寧的一大災禍,製造不必要的損失。而駐守北部的新軍部隊,大多年資都有5年以上,熟悉戰術運用,訓練有素。

他帶著自己的想法,趕往淡水行宮求見鄭熙,用稍微帶有清國福建腔調的閩語向鄭熙分析戰局、說明戰況、推演戰術,在仁宗御前進行了整整三個小時的推演,終於說服仁宗放棄決戰戰術,而是以優勢火力主動進攻、壓制招討軍。

這名少校名為林爽文。

1756年生於清國的林爽文,17歲隨父親偷渡來寧,在陰錯陽差之下成為了砲兵學校的第一屆畢業生,因為軍隊幹部人手不足,在1784年入隊時,因為在校成績優異而直接晉升至少校。

在他下部隊的三個月後,迎來了甲辰戰爭的發生。

1784年5月2日,仁宗任命林爽文帶領2000名砲兵、7500名輕重步兵、200名騎兵,配有350門新式火砲、4000把英製氣槍,浩浩蕩蕩從淡水南下前往二林縣,在竹塘、埤頭布陣,接手當地防務。5月9日,南方的招討軍25000名準備北上與官軍交戰,由林爽文的部隊迎擊,從敵軍進入攻擊範圍內開始,便從後方開始進行不間斷的砲擊;配備槍枝的步兵團、機動力高的騎兵隊,也開始從山側、海側向南進發,在砲火掩護下向叛軍進行鉗形攻勢。武器精良、訓練有素的官軍以5000人之勢大敗招討軍。

東寧內部的戰亂引來清皇乾隆的高度關注,其中對於以寡擊眾的林爽文,以及他的部隊的作戰系統甚感興趣,遂決定派遣援軍來寧收集情報。5月22日,一支5000人的輕步兵抵達淡水,由水師提督黃仕簡、福建陸路提督任承恩隨行觀戰。

清軍將領到達二林後與林爽文見面,發現一路上看見的東寧風景相當繁華。當日林爽文便決定組織進攻,準備收回諸羅縣城。而因為林爽文對清軍的囂張態度和低落的素質不滿,在行動中將清軍排除在外。他日後所寫的《甲辰記憶錄》中。對於這次來寧的清軍形容道:

「我寧軍受洋墨洗練,兵器兇猛、軍紀嚴明,以清軍為敵三日能大破。」

1784年5月26日,官軍擊潰外圍的招討軍部隊後,開始包圍諸羅縣城。10天後,城內的招討軍缺糧,於是開始掠奪民間物資,導致民間反抗招討軍、為官軍打開北門,官軍步兵4000人入城,與起義軍合流掃蕩招討軍。

在城內的戰鬥持續了4天3夜,處死了叛軍在諸羅的指揮官,如此一來,官軍離王都明京僅有100公里的距離,在諸羅城內修整後,國王鄭熙也來到前線親征,向王都明京發動總攻擊,由砲兵破壞城牆後衝入城中,水師也開進台江內海,砲擊安平王宮,鄭文衷在行動中被炸死。

持續二日的明京戰役結束後,鄭熙走進王宮,親自割下鄭文衷的屍首,宣告甲辰南北戰爭的結束。

為了嘉許諸羅縣民在戰爭中反抗叛軍的英勇行徑,鄭熙決定在乾隆皇帝的許可下,將諸羅縣改名為嘉義縣。在諸羅戰役中反抗叛軍而死的民眾也被封為義民,興建義民廟感念。

林爽文也因平叛有功,直升上校,並受邀出任相國。

(譯註:相國是東寧對宰相的稱呼,在建立帝國、宣布君主立憲之後,內閣總理大臣也被稱為相國,一直使用至今。)

另一方面,清國的觀戰武官對於東軍的戰法感到新奇,但也感到畏懼。回國之後面見乾隆,表示100年前對鄭氏的姑息終究錯誤,必須徹底將之根除以為後快。

以19世紀末所發生的一連串史事來說,黃仕簡和任承恩的擔憂是正確的,但是已經太遲,反而將清國拖入萬劫不復的地獄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