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大田,清國人,1734年生,8歲時隨父親來寧,他是乾隆收緊對寧移民前的最後一波來客。父親死後居住打狗,好賭而敗光了父親的資產,只好加入軍隊餬口飯吃,遇上了憲宗的軍事改革,他的軍事才能也在軍中慢慢被發掘。1754年曾經參加過位於今天南茜府高地(譯註:也就是你們的世界的桃園台地)的屯墾行動,1760年被引薦至水師學校就讀,畢業後任海軍少尉。
他在20年間一路升上中校,軍中表現平庸的他在1784年甲辰戰爭中出陣,從台江內海砲擊安平王宮,炸死叛亂的市霖君而臨陣獲升少將。入城式中結識了林爽文,頗受賞識,在清國襲來時被提拔為海軍提督。
東寧國的軍事發展歷程裡,因為作為海洋國家,砲兵是遠落後於海軍的,這點從林和莊兩個人的經驗也可以看得出來,而接下來與清軍的戰役將使東寧真正見識砲兵的重要性。
清軍艦隊在台灣海峽度過了一個充滿恐懼的夜晚。倖存下來的人,並不知道自己面對的究竟是怎麼樣的戰術,巨大的戰艦排成一整排不間斷的轟炸,以他們所搭乘的小船根本無法抵擋。
福建將軍恆瑞被轟斷了右手,被評估必須退出戰場,預計會在今朝前送回本國,戰場改由水師提督黃仕簡接手。雖說接手了整個戰場的指揮權,但是回想起下午的作戰依然心有餘悸,反而越來越不知道要怎麼辦了。
場景拉到王都明京,時間雖然是半夜兩點多,但一隊一隊工人還是努力摸著夜色將糧草抱入港口停靠的補給船,這些補給船會在裝貨完成後立刻開往澎湖與小琉球等東軍船隻的集結地。
這是東軍睽違百年,第一次進行這種大規模的海戰,不管是船隻的品質還是數量都遠超過一百年前的澎湖海戰,雖說整支艦隊是臨時拼裝出來的東西,但是消耗的資源量還是相當驚人。為了輸送更多補給前往前線島嶼,鄭熙早在林爽文建議下宣布自行減少王室經費的一半,「期待」滿朝文武能夠效仿。
理所當然的結果就是朝廷減少了許多發放薪俸的負擔,可以用來從英國人那邊購買更多糧草與火器,這些貨物用不完的還可以賣到日本去。
4月24日薄明時分,澎湖近海颳起了東風,東軍艦隊立刻揚帆出發,領頭的是13艘中型戰列艦與24艘鳥船、101艘小型帆船,打算趁早殺個清國人措手不及。經過45分鐘的航行後接敵,最初確實達到了突襲的效果,戰列艦的巨砲沖碎了清軍的陣型,中小型船隻的快速突擊也讓清軍措不及防。但是一到清晨卻因鋒面而吹起了西北風,情勢轉向對清軍有利,黃仕簡命令全軍組成列陣推進,巧妙活用風向,組成五點梅花陣,如同船在海上飛舞一般掃蕩東軍的小型艦艇,東軍損傷慘重。
在東軍對清軍49比27的戰損比下,莊大田決定暫時乘著風向後退,與到來的小琉球艦隊增援一同組織反擊。然而,一路被逼退的結果就是回到澎湖近海。
東寧人好不容易引入了這麼多新武器、打贏了內戰、穩定了自己的國家,而如今這一切又要化為泡影嗎?澎湖陸軍的回答是否。
先前為了應對清軍有可能執行的奪島作戰,東軍早已完成了澎湖的要塞化,自海岸挖出了大量的壕溝、部署了大量的炮台,再加上東軍的戰列艦團,整個澎湖近海可以說是成為了一個巨大的火力庫,無慈悲的絞碎進入這裡的所有敵船。
在陸軍莊錫舍少將的指揮下,在澎湖各島海岸一字排開的火炮快速發射,戰列艦也完成了轉向,舷炮無間斷的轟擊清軍艦團,桅桿一根一根被撕碎、船帆散亂紛飛,東軍砲彈的著彈點幾乎覆蓋了整片蒼海。清軍再一次見識了巨大火炮的威力與恐怖,憑自軍的落後火力根本無法還擊,更遑論佔領澎湖,而在兩軍對峙之間,風向又再度轉變,從小琉球航行而來的68艘鳥船和92艘趕繒船也完成了集結,開始向清軍陣型突入,這場規模宏大的海上交火即將迎來尾聲。
早上7點49分,東軍艦隊在莊大田的指揮下,揚起風帆,以排山倒海之勢向清軍發動總攻擊。寧清兩軍第二次交戰,持續了七個小時,在這次作戰中,清國的龐大艦隊幾乎全軍覆沒,將領任承恩在澎湖近海被炸死,水師提督黃仕簡則是先被打瞎左眼,後被東軍步兵衝上座船生擒。
一切都搞砸了。這一切的結果,清國根本無法預料,無法想像。
現在東軍在清國沿岸的水師重新出陣之前,可以最大限度地集結步兵,向前進清國本土所需攻下的大門──金門前進。而清軍原本有機會從廣東、浙江等地調來船艦,抵擋東軍進攻,但是前線上奏給乾隆的報告卻是「水師征寧勢優,島夷無力抗之,然天候對我不利,仍需些時」,導致了清廷中央徹底的無作為,而福建的軍部根本沒有調動其他地區船艦出戰的權限,最後戰況向著不可控制的結果走去……
而接下來要迎來的,正是東清全面的「丙午戰爭」。
在那之後的兩個星期,清軍一次都沒有組織攻擊,所以東軍從5月6日開始每天派出斥候船,監看清軍行動,在確認清軍沒有打算出擊後,5月16日早晨,東軍主力艦隊在澎湖集結出發,該艦隊包含12艘戰列艦、145艘鳥船及趕繒船,載運了3500名有作戰能力的輕步兵,而後方上百艘火力較弱的船隻也在主力艦隊的掩護下航行,因為要防止清軍突襲而戰戰兢兢地航行,但一路上沒有交火就到達了金門近海。
清軍雖然在半個小時前知獲了東軍從澎湖出海的消息,但是因為沒有料想到東軍會直衝水軍的大本營金門而掉以輕心,當時清軍的艦隊在澎湖海戰中將近覆滅,停靠在金門的僅剩100多艘趕繒船,福建水師一方面向各省軍部請求支援,一方面欺瞞皇帝,導致的就是各省互踢皮球,而前線的部隊這二十天來完全無法組織起向東寧的第二次進攻,而殘餘的船隻破損、戰意盡失,就連防守能力都是大問題。
金門內部的狀況則要追溯到這20年內,1770年代開始,清國認為東寧的海上勢力已無法構成威脅,開始將一百年前受遷界令影響的福建民眾後代遷回原地,但是在甲辰戰爭的大背景下,金門的民眾又被遷入內陸,僅留下一座空城由少數部隊把守,作為海軍基地。
莊大田深知,金門戰力虛胖。他命令艦隊分成西路和東路,各由六艘戰列艦領航,西路砲轟烈嶼,東路則是負責清空料羅灣內的艦隊,東路的作戰非常順利,戰鬥持續不到一個小時守軍便投降繳械,開始岸轟金門掃清海岸;西路在清空烈嶼周圍敵軍後便轉為封鎖該島,保持在廈門胡里山砲台的攻擊範圍外作戰。

下午三點莊大田便覺得時機成熟,準備開始對金門的登陸作戰,為了順利攻取城池,東寧艦隊從海邊進行了一個小時的岸射,破壞城牆,希望能趕在太陽下山之前將步兵送上金門島,攻取金門城,但是僅憑1680名輕步兵難以攻陷整座城池,東軍對金門城內的街道也不熟悉,進行巷戰是無比不利,只能盡可能從本國調來支援,如果時間拖得太久,清國有可能派來援軍,到時恐怕整支艦隊都得覆沒,只好讓步兵們掃蕩城外防禦設施後退回船上,採取騷擾式的作戰,一方面警戒著清國的援軍,一方面每日派遣最大限度的船艦砲擊沿岸,從淡水開向澎湖的10艘戰列艦和75艘趕繒船奉命鎮守澎湖,慎防清軍突襲。
東清兩軍就這樣僵持了十天之久,東軍無法組織起足夠的城鎮戰兵力登陸,而砲兵也因為機動力不足而難以發揮,更遑論前進廈門,這個僵局直到6月4日林爽文宣布啟動徵兵才得到破解。6月5日早上從各地募集來的10000多名鄉勇登上船隻從明京、淡水出發,沒有訓練的他們,大部分是為了在攻城時作為沖散清軍布陣-也就是所謂的砲灰用途。在澎湖與當地部隊會合、修整後隔日向金門航行,與原本包圍金門近海的船隊聯合,在確定掃蕩海岸後,2100名輕步兵在2900名鄉勇的掩護下,從金門城南門衝進城內,與擁有地利的清國陸軍交戰,清軍人數不多,但因為金門城小,所以佈陣相對密集,清軍大部分是使用冷兵器的步兵與弓兵為主,缺乏騎兵與砲兵。
雙方從下午交戰後一直戰鬥到黃昏,到夜間無法作戰,只好實施燈火管制,東軍73名輕步兵、451名鄉勇陣亡,清軍則是740人死,佔當天金門城內清軍的37%,雖然東軍亦死傷慘重,但人數上還是足以攻城。
當天子夜,東軍在緊急修整後打算夜襲清軍陣地,但清軍也有同樣的打算,於是兩方都在無預警的狀況下接戰。前一個小時的戰鬥,處於彼此都極度慌亂的狀況,參與戰鬥的人數不多,但似乎雙方都越來越難以收手,以致於投入戰線的人數慢慢增加,中期左右與清軍交戰的大多是沒有受過訓練的鄉勇,清軍用夜間游擊戰對付而大有斬獲,雙方一直戰鬥至隔天薄明時分,一直到朝陽初升之時,東軍配備火槍的步兵才衝上前鋒,配合城外到來的第二波援軍壓制性掃蕩疲憊的清軍,才在上午宣告成功奪取金門城。
整場戰鬥中東軍1100餘名鄉勇身死異鄉,243名輕步兵也陣亡,金門的清軍2400人左右戰力也幾乎全體玉碎,東軍現在有餘裕去進行金門島殘兵的掃蕩,但莊大田認為失去指揮的部隊等同於土人,不足以為害。甫剛奪取金門的東軍面臨極大的考驗, 就是騎兵戰力的缺陷導致對清國本土的大規模戰爭難以進行,而本來以為能夠發揮戰力的陸軍火砲,如果沒有畜力拉行就幾乎無用武之地,祖先留給自己的大員島不產馬這點,造成了如今戰況的僵持。
6月14日林爽文來到金門探視部隊,並與莊大田會面,考量到強攻清國本土的困難,在評估現在東寧能動用的海軍戰力之後,制定了海上包圍政策,以對各大港灣都市進行的襲擊為主軸,第一波受到攻擊的目標是廣東的汕頭和惠州,他們都早已收到要加強海防的消息,但是武器和數量畢竟落後,東軍在快速掃蕩駐守的水師之後便離去。
本次戰爭的目的畢竟不是「反清復明」,而是在沿海軍事行動中,徹底癱瘓清國水上戰力,減少東寧再被侵犯的機率,以此為籌碼將清皇逼上談判桌,讓清國不再打大員的主意,達到這個目標就算是勝利了,這是林爽文所想到的。
而林爽文沒想到的是惠州和汕頭遇襲後,福建水師對中央的欺瞞再也藏不住了,乾隆聽聞廣東被東軍侵犯後,才知道根本就不是「水師征寧勢優,島夷無力抗之」,派人前往福建視察軍部和戰況後,清廷中央才徹底明白,整個福建省的水師戰力根本已經癱瘓,金門失陷,廣東水師也岌岌可危,而當時撥向福建用來構建、修整水師的經費也全被當地官員貪走,導致整場戰爭中福建水師如同待宰之羔羊,乾隆龍顏大怒,下令嚴懲涉事人員,但事到如今已經於事無補,在這段期間裡清國官場震動還延燒到軍部。
而東寧這邊則是將累積的財富投注在了戰爭之上,向日荷購買戰馬和船隻,英荷部分則買來槍砲,對內也加快徵兵腳步,時間進入到七月,夏日,中國沿海開始吹起西南風,順著這波季風,整個東中國海都陷入東軍龐大水師的控制之下,清國水師也在乾隆的指揮下不斷出戰,但都無功而返,反而還折損的越來越嚴重,至年底風向轉換時,清軍水師已經無力作戰。
一直到隔年,1787年的春日,東寧再一次重現了125年前鄭成功控制整個東南沿海的盛況,不一樣的是,這次東寧用的不只是一個家族的力量,而是整塊寶島、整個國家的總力。3月2日,東軍選擇惠州、廈門、福州、溫州進行登陸作戰,開始與清國陸軍正式進行大規模的交戰,丙午戰爭進入到第二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