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東寧的開放與革新

本章節 2220 字
更新於: 2020-05-28
在大甲西社事件結束後,仁宗多次治理河川、修築橋梁,慢慢克服了台灣南北交通困難的問題,明京到滬尾的馳道也已經完成,在滬尾的海邊建造行宮。因為人口居住範圍越來越擴張,所以重作了一次行政區劃調整:廢除了過去的天興縣、萬年縣建置,後者併入承天府管轄,前者則是由諸羅縣和承天府瓜分;另外在北部的新開拓地,由南到北依序設置了二林、大肚、屯宵、竹塹四個縣,和一個淡水府。


1740年,仁宗逝世,繼位的是其長子宣宗國王鄭純乙。

關於鄭純乙這位國王,得再從仁宗時代的東寧社會局面開始說起。東寧自進入和平狀態後,除了進行有組織的派遣開拓外,也從事與清國、日本、琉球和朝鮮這些國家的貿易,東寧利用自身的地理位置,買入來自歐洲的物資,再用較高的價格轉售到各國,在這期間謀取暴利,也因此國懷巨富。

而這樣的貿易過程中,勢必會有與歐洲人的接觸,而仁宗在歐洲事務的處理上態度開明,允許傳教士自由入國宣教,其中以耶穌會聲勢最為浩大。他們除了進行傳教之外,也會將自己所了解的科學知識傳授給東寧的士大夫。一般的士人在閒暇之餘,也會三五成群聚眾討論這些所謂的「洋學」,內容涉獵廣泛,從天文學、數學到物理學都是他們討論的範圍。

而朝廷對洋學的態度,起初並沒有特別重視,仁宗國王雖然沒有禁止,但也沒有特別在意這些洋學,歐洲對他來說,是只要交了貨物拿了錢趕快滾蛋就好的東西。

不過,1730年,王世子鄭純乙17歲時,結識了來自英國的傳教士格威里(William Green),將其邀入宮中與他一起研究數學和物理學等洋學知識。世子此舉為皇室與歐洲人架起了溝通的橋樑,也讓西方學問進入了朝廷官員的視野,兩人開始動用朝廷的總力翻譯歐洲書籍,至1738年格威里因宗教事務被臨時調回英國為止,共翻譯了76本新完成的典籍。

1740年鄭純乙繼位為國王,第一件做的事情,就是派精通英語的使節團,跟隨歐洲貿易船隊遠赴英國,尋找格威里傳教士的行蹤,1741年2月5日,來自遙遠東國的使者,終於與格威里在倫敦碰面,邀請他前去東寧擔任洋學顧問。格威里爽快答應之後便帶著一批同事、工匠和大量的禮物,與使節團一同前往東寧。

宣宗這次見識到的技術,和他過去格威里所介紹的已經隨著時代進步而完全不同。他從格威里口中得知,歐洲的一切都是不斷變化的,而在閱讀部分啟蒙運動時期著作後,更是對自國的愚昧和時代差距深感震驚。他想起梨抄中的「勿閉東來門扉」或許就是為了這一天的事情所寫下。

只要利用西方的學問和技術,就能夠擊敗強大的清國,也能實現太宗在夢中看見的未來。因此在1749年,完成一切準備之後,派遣年輕士人75人,遠赴西、法、英等國考察,見識到了繁榮的景象、壯盛的軍容與先進的作戰思想,他們努力紀錄看見的一切,在一年後返國,這些資料都受到了宣宗進行改革的參考。

受當時歐洲「開明專制」的政治氣氛影響,使節團的成員們無不極力擁護宣宗擴張王權,認為「需助上成其大業,以期東寧來日現西土雄風」,正當清國以無上的皇權來大興文字獄迫害異己、閉鎖國門時,東寧宣宗正極力擁護洋學的研究,獎勵發明、鼓勵推演,被認為這是東寧日後能戰勝清國,稱霸一時的關鍵。史學家評曰:「(宣宗)於洋學之熱衷無人能比,傾盡物力皆為求深研,不下泰西露國之彼得大帝也」。

宣宗時代改革的故事,在2001年也被拍成了電影《書船古事》。

當時的改革除了在民間普及了學問的探究外,在制度上也有所涉略,這些制度上的改革主要被體現在經濟上,東亞第一間銀行「明京通商銀行」在1754年被設立於東寧明京,使東寧的經濟體系得到進一步的改造。

1759年宣宗逝世,繼位的是長子憲宗鄭文振。憲宗時代的改革方向是軍事方面,親自編成《泰西兵法略論》與《常備軍論》。認為東寧必須改變過去由士兵充當拓荒團、守備地方的軍事,建立一支常備軍,利用了過去累積的巨量財富建設新式軍隊,士兵開始配備近代化槍砲、穿著西式戰鬥服,也引入了歐洲的軍階制度。分軍官為將、校、少三個階級,各分上、中、少。

除了常備軍之外,為了守護宮城,也建立了戰鬥力精悍的王都禁衛隊。

而過去拓荒團性質的「武裝農民」則改制為巡查,當時相當於警察組織,負責守護各地治安,繼承到現代則是各都縣所設有的地方警備隊。

(譯註:我們的都縣地方警備隊並不等同於警察,現代的警察組織是在真宗皇帝執政的珖命年間設立,地方警備隊則是軍事組織,是軍隊的一部分。)

憲宗一直執政到1783年,由宣宗、憲宗父子兩位國王執政的43年間,是東寧第一波快速進步的時期。

1684年到1783年間,被稱為「百年盛事」,這100年間東寧維護商業往來,穩定了其經濟命脈,充滿資本主義色彩,也是本章節名稱「百年紀」的由來。而兩位君主統治的宣憲時代,社會迅速進步、改新。至1783年,東寧人口已經成長到213萬人,三大都市--淡水、鹿港和明京更是無比繁榮、洋樓林立,傳教士、商人往來於市街,絡繹不絕。國內社會風氣開放、治安穩定、政治清明,被譽為是百年時代的黃金時期。

1731年到1785年在世的大學者曹笠,在離世前曾說自己「生逢宣憲兩朝,千百世而一會」,將東寧稱為「萬邦來匯之心」。

而兩位國王的改革成效顯赫,但仍是有黑暗面,那就是對於保守派的嫉嫌態度。1783年仁宗鄭熙即位,這位君主個性並不強勢,給了保守派反撲的空間,1784年,他們連同仁宗的叔父、憲宗的兄長「市霖君」鄭文衷,趁仁宗行幸淡水時發動反叛,結束了百年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