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北方拓荒時代

本章節 1184 字
更新於: 2020-05-23
仁宗鄭安戊即位後,開始向北路安撫司的範圍內派遣「拓荒團」,是一種由軍隊與農民組成的開墾組織,以土地獨佔權和出墾獎勵鼓勵民眾加入。拓荒團的主要工作是在北方荒地開墾、在河與河之間構築橋梁,使明京—滬尾之間的陸上交通變得可行、安全。過去明京周邊的東寧人如果要前往滬尾,必須以海運方式,除了受季風影響大之外還很不安全,如果能夠拉開一條陸上南北交通道路,就能夠大大擴張東寧的經濟實力。

但是這勢必得與北方的大肚王國發生衝突。

雖然劃定了番界,但東寧王權壓根就沒對東寧人的越界行為進行過取締,反而還暗地裡變相鼓勵拓荒團成員入侵番界屯墾,甚至還掠奪原住民村落,再再引發原住民們的不滿。1731年秋天大肚白晝王肯伊召開了御前會議,在會議中各社成員都不斷強力要求白晝王動用權力、舉兵反抗得寸進尺的東寧人。但是肯伊不希望與東寧發生衝突,只同意讓各社共同推派代表阿拉斯瑪與東人談判。

語言不通的雙方在談判過程中產生了誤會,代表團11名成員皆被東寧人所殘殺,死貌悽慘。肯伊雖然不願與東寧人有衝突,但是也無法再忍受東寧的蠻橫,於是聯合14多個部落、2000多名兵力起義。

而東寧的鎮壓方式,則是採取「以番制番」策略,使各敵對之部落互相攻擊,並得岸裡社部分原住民的協助,襲破阿束社。十月中旬,東軍集結五千多名士兵,兵分七路壓制各社,水裡社(今神岡縣佳投庄)、牛罵頭社(今神岡縣清水庄)和沙鹿社(今神岡縣沙鹿庄)都遭到攻破。

但是這並沒有止息平埔族的反抗意志,到十二月底,越來越大量的部落投入戰事,幾乎全西部平原的平埔族都參與了這場行動,整起事件到1732年的夏天才被鎮壓。

事件結束後,大肚王國就此解體,白晝王肯伊被帶至明京,將其封為大日國公,其他參戰部落的酋長亦不追討責任,暫時安定了原大肚王國高層的反抗心。各個部落的民眾分散遷居至漢人群聚中,與拓荒團的漢人通婚,平埔族的文化和身分認同就這樣漸漸消失。

當時人稱這件事為「辛亥番亂」,現在為了尊重原住民則多稱為「大甲西社事件」。

在這之後近兩百年,20世紀初的東寧帝國,為了建立強權而快速國族主義化,原住民、殖民地人民也被納入了「東寧帝國國民」、「大員民族」的範疇之中,隨之而來的是東寧人對這段歷史的檢討與批判,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就連時任君主的世宗紅希皇帝也說「咱東寧漢人本就是罪惡的後人,自辛亥番亂開始,咱用掠奪閣欺壓來建立此個帝國,所以才應當奉獻出所有的力量守護大員這片土地」。

最後,1970年代原住民民權運動興起,原住民才終於能慢慢作為和漢人平等的存在融入東寧社會。現今每年東寧帝國皇帝都會在炎炎夏日前往神岡縣的大甲西社遺址與「大日國公」白晝王的後人共同出席紀念活動,向當年在東寧王權暴政與壓迫下犧牲的原住民族致意。

我認為這份光明磊落、直面歷史與過去罪過的謙卑態度,就是我們大東寧帝國至今仍作為東洋強權的最大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