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安平政變與澎湖海戰
本章節 1546 字
更新於: 2020-05-18
鄭經逝世後,由國姓爺的長孫鄭克臧,即後來的世祖即位為東寧國王。此前鄭克臧就曾聽過父親說,權臣馮錫範有謀反之意,他曾追問過鄭經為何如此認為,鄭經也答不出個所以然。
世祖原本認為是父親的臆測而不以為意,但是父親病逝當晚,世祖第一次閱讀了鄭經所寫的《梨抄》,因而改變了原本的想法。父親能夠看見未來,而某種命運指引著自己,去看見父親看見的未來,恍然大悟的世祖當天晚上沒有睡著,沒有多慮,沒有為父王的死而哭泣;在心裡漸漸燃燒起的某種想法,讓世祖認為「只要這麼做一定是對的」。
1681年3月17日的薄明時分,明京海邊瀰漫著朝霧,先王國葬仍在進行途中,安平宮城中卻完全沒有早晨應有的寂靜。在鄭克臧的授意下,禁軍(相當於現代東寧的帝都警備隊)逮捕了鄭經的弟弟,輔政公鄭聰,押解至世祖面前。
鄭聰先是訝異為何克臧知道政變之事,然後便狂妄地笑道「汝非無骨肉,何愚我兄,竟任汝妄稱王」,顯然並不打算配合克臧招供出全部的陰謀,於是克臧便下令絞死這位叔叔。隨後親自帶領禁軍,前往權臣馮錫範和董太妃所在的北鄭經逝世後,由國姓爺的長孫鄭克臧,即後來的世祖即位為東寧國王。此前鄭克臧就曾聽過父親說,權臣馮錫範有謀反之意,他曾追問過鄭經為何如此認為,鄭經也答不出個所以然。
隨後親自帶領禁軍,前往權臣馮錫範和董太妃所在的北園別館,將馮錫範帶回宮城,並下令士兵看守別館,如果董太妃有意離開就要馬上通報,實質上將其軟禁於其中。
事後,鄭克臧以謀反罪名將馮錫範處死,是為安平政變的結束。
在安平政變成功後,鄭克臧穩定了自己的政權,但是也引來為了大權,在沒有證據的情況下殺害尊長的批評,他本人對此不以為意,但另一個國家的態度使他轉變了想法,也就是海峽遙遠彼方的大清帝國。
1683年清國單方面宣布鄭克臧之繼位非法,要出兵懲戒東寧,當年的7月,以水師提督施琅為首的船隊在澎湖與鄭軍的劉國軒展開激戰,7月10日擊退清軍後乘勝追擊,7月14日幾近全殲清國海軍,俘虜施琅。康熙深知東寧實力穩固,恐難拿下,於是在群臣建議下放棄佔領。
鄭克臧表示願意與清國重修舊好,並交回施琅,但希望清國「恩賜」東寧每年一萬移民至自己去世為止。清國方面為了緩解東南區域的人口問題便答應,至1713年為止共引入三十萬移民,鄭克臧自己在當年逝世,廟號世祖。
在鄭克臧執政期間,因為移民人口的不斷湧入,使得東寧勢必擴大農耕範圍,他將這些人口編入軍中進行屯墾。開墾的方向大多是前往北方,人口聚居於天興縣以北的一個小鎮,原住民稱其為諸羅山。1710年,因為東寧國民的居住範圍越加廣大,東寧王權廢除了過去一府二縣的建置,萬年縣併入承天府、天興縣範圍調整至諸羅山周邊,改稱諸羅縣。諸羅以北由北路安撫司、打狗以南則稱南路安撫司,這套規畫使用了三十年。
在太宗時代以武力壓制大肚王國的政策也有所改變,世祖對大肚王國採取了和平政策,大肚王國的「白晝王」甘仔轄.肯伊態度親東,1712年與鄭克臧會面劃定番界,約定彼此井水不犯河水,大肚同意讓東寧國民借道北行,表示若東寧國民遭到原住民殺害,必會動用聯邦的權力究責,這是為以「東寧國王」和「大肚國王」的對等身分進行的外交關係。
但是好景不常。1713年東寧仁宗.鄭安戊即位後,清國給予的移民保證額也結束,但是清國國民依舊能在《渡寧禁令》的框架下合法來寧。渡寧禁令是清國在招撫東寧後頒布的法律,即「不許偷渡來臺、不許攜眷來臺、不許粵民來臺」,對移民東寧進行初步限制。清國東南沿海當時可耕地面積不足,聽說有著東寧的存在,紛紛趨之若鶩。雖說有合法手段可以來寧,但是名額畢竟有限,而且廣東人也想分一杯羹,就這樣越來越多的清國人渡來之下,人口依然是高速地成長。
為了取得更多的可耕地,鄭安戊勢必要停止對大肚王國的綏靖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