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始終之序幕
本章節 1171 字
更新於: 2020-05-18
(譯註:因為這本翻譯是面向中華民國的各位讀者,所以我翻譯的內容是以你們所不知道的歷史為本。而原本《東寧書紀》中,紀載1624年以前故事的舊事紀和紀載1624~1662年歷史的西領事紀因為都是你們已知的內容,故先行省略。與原作不同,在行文中我會以「兩個世界之間的觀測者」角度來敘事,並適時給予提示。)
一切要從1677年開始談起。
國姓爺,後人所稱的東寧太祖鄭森攻下大員後崩去,已經過了15年。而這年可以說是兩個大員歷史發生偏差的第一個分歧點,太宗鄭經在多次書信往來之後,接受了清國所開立的條件,同意交出明朝宗室、放棄反清復明,並且作為清國的藩屬國。此後,鄭經作為清國所冊封的「東寧國王」,宣告了第一王國時期的開始,為了「勤王」,東寧出兵協助清軍鎮壓三藩之亂,1679年平定之。
但是這一切不過是清國為了處理三藩之亂而實施的妥協方案,平定三藩之亂後,康熙便開始將觸手伸向東寧。
1681年,身體微恙的鄭經,在睡夢中夢到一場長夢,一隊一隊穿著深藍色軍服的士兵走上海岸;升著日月旗幟的鐵殼船發射的炮彈不斷粉碎著自己這輩子所認識的強敵;陌生的少女穿著掛滿徽章的黑色戰袍,在雄偉的廣場舉辦儀式。夢醒之後的鄭經,將自己夢到的內容寫成〈梨抄〉,節錄如下:
「其日余之所夢,不應見於此世此時,或乃不可再覽之預言詩...然余隱然知若克臧為主,則能見此景於不知何時何日之未來...勿懼清韃猛武,勿閉東來門扉。」
這篇〈梨抄〉,後來成為了東寧王室的訓文,只有王族可以閱覽;現在則是保留在舊王都明京的王家博物館,供大眾觀看。鄭經夢到這場長夢,寫下〈梨抄〉,是大員歷史差的第二個分歧點。〈梨抄〉成文後,鄭經逝世,依照生前意思,將王位傳給了長子鄭克臧。
關於這篇〈梨抄〉,依然還是相當不可思議,沒有人有辦法解釋,為什麼鄭經有辦法在夢中看見他平生根本無可能去想像的景象,而且〈梨抄〉中描寫的戰爭風景,和東寧與清國在1856年爆發的戰爭無比雷同。
--甚至,連〈梨抄〉為何名為〈梨抄〉都無人明白。
對此,在現代東寧帝國的民間有許多傳說。其中最為年輕人所津津樂道的,就是2007年小說《時代之TRANSPORTER》所描寫的內容,那本小說主角是一位生活在「日本統治下20世紀大員島」的知識分子,因為支持抗日運動而和戀人雙雙被日本人迫害致死。在他死後見到了神明,他認為就是因為東寧「在1683年滅亡」,大家才面對著如此悲慘的命運。因此神給了他短暫的機會,「附身」1681年的鄭經,寫下以自己戀人取名的〈梨抄〉,扭轉了東寧的歷史。
(譯註:那本小說所描寫的大員,和我在你們世界看見的歷史很接近。我至今想起來還是覺得很有趣,又有點毛骨悚然。)
而因為〈梨抄〉的奇幻色彩,使帝國在此後寫滿勝利兩字的輝煌歷史,就像一場奇蹟一樣。也因此,這個國家也被人稱作奇蹟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