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壽(三)
本章節 2067 字
更新於: 2018-11-28
安家奪天下是帶了神話色彩。
開國者光烈皇帝深得狼神眷寵,他的一生可謂傳奇。這不單指他率領攻無不克的狼牙軍打天下,更因為民間皆知:光烈皇帝是個死過兩次的人。
那原是中原鼎盛的李氏王朝,他族唯有稱臣、尊李氏皇帝為天可汗。
那時候的光烈皇帝只是安將軍,他的身量高大魁梧、體格孔武賁張,膚色比漢族更深、髮色卻略淺,眼窩深、鼻樑高,鬚髯濃密、頭髮蜷曲。安將軍驍勇善戰又懂治軍,北境十八萬邊境軍全聽他號令,河北民間敬重安將軍如同天子。
「亂幽州者,必此胡也。」安將軍權勢過大,早在他問鼎的十多年前就有朝臣向陛下示警,但皇帝對安將軍深信不疑,不僅沒有節制他在河北的力量,寵信的程度甚至允他進宮不必請旨,宮中內侍常在三更半夜看見安將軍出入皇宮寢殿。
有傳言道,安將軍感於陛下寵信之恩,原本打算待陛下壽終正寢再問鼎中原,可惜在種種波瀾之下,那報恩的念想沒能實現。安將軍自幽州興兵南下,他那受到狼神眷寵的軍隊遠不是李家能夠抗衡,降的降、敗的敗,短短幾個月就打下東都洛陽、京畿長安,建國大燕、定年號聖武。
大燕王朝軍力強盛,兼之早以血脈之緣拉攏同為胡族的邊境藩鎮,前朝逐漸失去回天之力。
偏偏此時,安家內部發生了自亂根基的事:光烈皇帝的兒子晉王不滿父皇偏寵幼子,竟起了謀逆奪權之心。
聖武二年,光烈皇帝準備立幼子為太子時,晉王下手行刺,將光烈皇帝開腸剖肚、亂葬於荒野。
此前,那位被光烈皇帝疼愛的幼子已逃離了長安。晉王派人追殺未果,只帶回一個奇怪的消息:「光烈皇帝的葬坑被掘,遺體不知去向。」
「罷了。」晉王沒把那消息當一回事,「豎子小兒,朕難道怕他嗎?」那時晉王忙著剿滅漢人的殘存反撲,沒空去管一位落難少年和一具遺體的下落。
光烈皇帝在位時,將前朝打得一蹶不振,晉王的才德卻遠遠及不上光烈皇帝,狼神的眷寵並未因其父親之死就傳到他身上。晉王掌權還不到兩年,藩鎮邊將就各自為政不願稱臣,不團結的後果是大燕江山被漢人奪回了好幾塊,原已被逼至南境的李氏皇族奪回了江南。
昔日隨著光烈皇帝東征西討的史將軍看不過晉王無能,這回換他逼宮奪位,殊不知行動當日,賓天二載的光烈皇帝竟與幼子奇蹟似的出現!
光烈皇帝穿過殿前兵將,眾兵將還以為是先皇顯靈,紛紛不敢造次。晉王在大殿裡看見死而復生的父皇時嚇得魂飛魄散。
「晉王安慶緒大逆不道,謀逆弒君,殘害手足!今從陛下聖諭,賜死與諸卿眼前!」光烈皇帝的幼子將晉王拖到殿門口,宣告罪名之後親自斬首。
光烈皇帝坐在龍椅上,看著幼子將晉王的頭顱提來,他再看向史將軍,史將軍竟流下淚來。
「陛下……」史將軍五體投地伏在那,身子顫得厲害,不盡然是怕,只是太激動,「狼神顯靈呀……狼神顯靈……」
「平身吧。」光烈皇帝說。
史將軍卻長跪不起,自請死罪。他和光烈皇帝是總角之交,小時候一起偷過羊,長大了一起打天下,他們一步一步從兩個突厥小兒爬到如今的地位,從小到大光烈皇帝未曾虧待過他。要不是晉王弒父、又丟失大燕基業,他絕不會造反……
「朕知道。」光烈皇帝沒有追究史將軍逼宮之罪,一個逆子哪裡比得上史將軍和他的精銳軍,「朕今日封你為范陽王。你起來吧,帶著你的人,鎮守我大燕發祥之地。」
史將軍於是調返幽州,史家父子有生之年不再踏足黃河以南,只在北境練兵,大燕最強的狼牙軍在史家父子的鍛鍊下未曾衰疲。
光烈皇帝復位後又用了兩年收拾晉王的爛攤子,他首先宴請了各方的藩鎮,邊將們看見光烈皇帝之後再度投誠,集各部之力把前朝的餘孽掃蕩乾淨。
此後,光烈皇帝又在龍位上坐了十幾年,當年的幼子毫無懸念成為了太子。
光烈皇帝善於打天下,但打了天下之後善於治理的卻是這位太子。
中原畢竟是漢族的家鄉,胡人政權要得民心,少不了跨世代的修好。上一代的憎恨被光烈皇帝鐵血壓制,下一代就由太子廣施懷柔,招安、禮遇、聯姻,竭力營造出胡漢一家的昇平天下。
太子對中原漢人文化相當尊重,他有幾年的時間在江南巡查、親自面對在地的反對勢力。
「父皇,兒臣建議扶植前朝遺族,賦予王爵與一定程度的治理權,以平江南民心。」太子回京後向光烈皇帝建議,「另外,兒臣願與李家聯姻,結親家之好。」
光烈皇帝採納了太子的政見,金陵城的延陵王府於斯成立,但是對聯姻這事,皇帝就有話說:「聯姻可以,但只能是側妃。吾兒正妻需是狼神的女兒,嫡子不可有李家血脈。」光烈皇帝深信:安家能有今日全是狼神眷顧,一旦讓外族血脈承襲安家,狼神的眷寵就會離去。
於是該年,太子迎娶突厥貴族的女兒嬗,而後納李氏為側妃。太子性子仁寬,從未刁難這漢人姑娘,李氏回稟娘家的全都是好話。
太子致力於胡漢關係的修復,兩族對立的情形循序平緩地減少,延陵王府控制江南之後,該地稅賦也大筆充填了國庫。
聖武二十二年,光烈皇帝壽終正寢,這一次是真的死了,他身上無法被解答的秘密也不了了之──當年有不少人看到光烈皇帝被晉王黨羽開腸剖肚,沒有人能從那樣的傷勢下存活才是。
光烈皇帝的死後復生被民間謠傳,說大燕安家承襲天命不可奪之,甚至在史書上都是這麼記載。至於秘密的實情,光烈皇帝在世時無人敢問,如今也只剩當今燕帝知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