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九章 紅門的另一片「祖國山河」
本章節 1536 字
更新於: 2025-08-05
有人以為,紅門漂白財富之後,會像西方富豪一樣安靜享受人生,
住在山水之間,種種花、遛遛狗、偶爾開著敞篷車去海邊吹風。
錯。
紅門的邏輯是:到哪裡都要把昭陽國搬過去。
於是,在南半球的葡萄酒產區,你會看到一個莊園門口掛著兩行金字:
「愛國莊園,忠誠首選。」
莊園大門不對外開放,只接待「自己人」,
門口的安保穿著定製的中式立領制服,胸口綉著家族徽記——
那是一只嘴叼金鑰匙的獅子,昂首看向東方。
進入莊園,你會發現這是一座縮小版的昭陽國:
主樓:家族長輩和直系子女的起居所,裝飾風格是混搭的「歐式宮廷+紅色經典」。走廊上掛著家族歷任元老的油畫,配有金框,像極了昭陽國某些機關的走廊。
客樓:接待「旁支趙家人」、合作商人以及在海外混得不錯的留學生子弟。房間里貼心地準備了國內的速食麵和老乾媽,以緩解他們對祖國的思念。
傭人區:多為東南亞、拉美、東歐籍保姆和廚師,但管理層仍然是「自己人」,負責確保信息不外泄。
紅門莊園的運作,也是一套標準的家族封建制。
你會看到所謂的「親信總管」每天騎著高爾夫球車巡視,手裡拿著對講機,
彷彿隨時準備調動部隊——只是這支「部隊」負責的不是打仗,而是確保酒窖的濕度恆定在 70%。
紅門在海外投資農場和酒庄,看上去像是在從事農業生產。
實際上,這是一種合法化資產+形象包裝的方式。
表面理由是:「我們在海外推廣有機農業,向世界輸出昭陽精神。」
內在邏輯是:這玩意兒不但能賺錢,還能作為財富存儲工具。
比如,在澳洲某地,紅門家族買下 2000 公頃葡萄園,註冊了一家「民族酒庄有限公司」,
酒瓶標籤是手繪的長城和飛舞的紅旗,背面印著一句口號:
「為祖國乾杯。」
實際上,這些酒絕大部分並不在市場銷售,而是用來送禮、辦酒會、打點關係。
偶爾出現在拍賣會上,也是為了製造稀缺性和高端感——
拍賣會一結束,這酒就成了「投資級收藏品」,價格翻了三倍。
紅門買私人島嶼,不是為了度假,而是為了擁有一個沒有邊防警察的地方。
他們會在島上修建直升機停機坪、碼頭、會所,甚至複製一個小型國賓館。
每逢重要家族會議,成員會從全球各地飛來,
在這裡討論真正的「國家大事」——比如:
哪個海外基金會的收益率高?
哪條跨國併購線要提前布局?
哪個國內的「非趙商人」該收編?
普通人眼裡的私人島嶼,是海天一色的度假天堂;
紅門眼裡的私人島嶼,是去政治化的政治中樞。
紅門的海外莊園,絕不是一個「孤島」。
它們是海外政治、商業、情報關係的節點。
比如,莊園會定期舉辦「國際文化交流酒會」,
邀請當地的議員、市長、退役將軍、媒體大佬參加,
並在酒會上籤一些看似無害的合作協議——
「農業合作備忘錄」、「旅遊文化互訪」、「青年學者獎學金計劃」……
這些協議的真正作用,是用公共項目掩蓋私下的利益輸送。
有時,他們甚至會用莊園作為外交的非正式場所,
在媒體完全不知情的情況下,與外國政要達成交易。
紅門第二代的孩子們,把海外莊園當成自己的人生遊樂場。
他們會在葡萄園裡開越野摩托,在馬場里學英式騎術,
在泳池邊開香檳慶生,或者在船塢舉行煙花派對。
最重要的是,他們在這裡學到了一種「無國界身份認同」:
祖國只是一個概念,家族才是他們的現實歸屬。
他們的朋友圈裡,國家標籤只是一種社交符號;
而他們真正的「護照」,是家族的財富網路。
紅門的海外莊園,不僅僅是資產,它是一種宣言:
「我們不需要逃離,我們早已在另一片土地上生根。」
對於普通昭陽國人來說,
海外是遙遠的「外國」;
對紅門來說,
海外是另一片「祖國山河」。
【江湖筆錄】
江湖有遠近,紅門有內外。
他們的內,是中南海的燈火;
他們的外,是地球另一邊的酒庄。
你以為他們在海外是「漂泊」?
不,他們是在自家後花園里喝茶。
莊園的圍牆,不只是擋住了外人,
也擋住了你對公平的想象。
紅門的海外生活,是另一種「祖國」,
只是這裡的國歌,永遠不會在昭陽國電視台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