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八章 紅門漂白朮
本章節 1549 字
更新於: 2025-08-05
昭陽國的紅門,自古就有理財傳統。
只不過,古時候的理財叫**「金銀入庫」,現在的理財叫「財富漂白」**。
古時的「庫」,是宮裡的庫房;
現在的「庫」,是瑞士、開曼、英屬維京群島的銀行帳戶。
財富漂白不是洗錢——洗錢只是街頭混混的事;
財富漂白是把合法的、非法的、半合法半非法的、合法外包裝下的非法的……
統統送去度假。
一旦它們在海外陽光下曬過幾天,回來就成了「國際資本」。
紅門的族譜里,寫的不只是人名,還有帳號。
家族長輩會用手指點著地圖對年輕人說:
「這裡是咱們的信託基金,那邊是咱們的殼公司,這塊是度假別墅,那塊是養金馬桶的海島。」
年輕人點點頭,心裡默念一句:
「啊,原來經濟全球化是這麼回事。」
離岸公司是紅門漂白朮的第一步。
它的本質是一頂隱形的斗笠——戴上之後,你就看不見財富的主人是誰了。
在昭陽國,成立一家離岸公司不需要你本人去,只要一個靠譜的律所代辦就行。
你可以在開曼註冊一家公司,再讓它去英屬維京群島成立子公司,然後讓子公司在香港開個銀行帳戶——
到這一步,錢就跟你本人沒有關係了。
紅門玩這一套,輕車熟路:
先把國內的資產轉到離岸公司名下;
再用離岸公司去投資國內的項目;
這樣一來,國內的錢就成了「外資」,政策上優待,法律上保護,情感上還得喊一聲「歡迎投資」。
老百姓的血汗錢,被漂了一圈回來,反而成了要向它鞠躬的「國際熱錢」。
紅門不信銀行的保險柜,因為那是留給普通人的玩具。
他們信的,是百年信託基金。
信託的妙處在於——
它可以讓你的財富永遠不會「歸零」。
哪怕你被判刑,哪怕你的國籍被註銷,哪怕你消失在昭陽國的歷史課本里,
只要信託存在,你的家族後代就能每年收到一筆穩定的收益。
這就是為什麼有些紅門太子,即使「人設崩塌」,依然能在海外度假島上曬太陽喝椰汁——
因為錢早就不在他們名下了。
紅門有一個著名的消費準則:
「奢侈不是為了享受,而是為了炫耀。」
於是你會在海外的豪宅拍賣會上,看到他們花200萬美金買一只金馬桶;
在法國香檳莊園里,看到他們直接包下一個山頭,只為拍婚紗照;
在摩納哥遊艇展上,看到他們嫌船太小,把整條港口的泊位都訂了下來。
金馬桶並不是為了拉屎更舒適——
它的意義在於告訴別人:
「你們連我沖馬桶的水,都買不起。」
普通人買藝術品,是為了掛在家裡顯得有品;
紅門買藝術品,是為了存錢。
因為藝術品有一個最大的好處:難以估值。
一幅畫,拍賣行說值一個億,它就一個億;
沒人能查出來你當初買它花了多少錢,也沒人能證明你賣它的時候有沒有偷逃稅。
更妙的是,藝術品可以輕鬆跨國運輸——
只要貼上「文化交流」的標籤,它就能堂而皇之地過關。
於是,紅門的藝術收藏,成了漂白財富的另一條隱秘河流。
紅門財富漂白的最大保障,不是技術,而是政治。
他們有海外的政要朋友,有外國的律師事務所,有跨國銀行的私人客戶經理,
甚至有退役的情報官員在為他們設計資產保護方案。
這些人知道怎麼避開國際金融制裁,知道怎麼用雙重國籍規避稅收,知道怎麼用假慈善基金會遮掩巨額財富。
當你以為全球化是經濟現象時,他們已經把全球化變成了家族化。
普通人以為財富漂白是為了安全,其實不止如此。
對紅門來說,漂白的終極意義是——永久剝離與昭陽國命運的綁定。
一旦昭陽國出了事,他們可以隨時抽身,登上私人飛機,去另一個早已準備好的「家」。
留在原地的,只是那些為他們提供稅收、製造消費神話、在股市接盤的普通人。
紅門的真正財富,不在昭陽國的國庫里,而在世界的保險箱里。
他們與這片土地的關係,只剩下一條:
收割。
【江湖筆錄】
在江湖上混,最怕的是沒錢;
在紅門混,最怕的是錢太顯眼。
所以他們發明了財富漂白——
一邊假裝自己窮得只剩下房貸,
一邊在海外用金馬桶漱口。
你以為他們和你同呼吸共命運?
不,他們的空氣是進口的,命運是可轉讓的。
紅門漂白朮的最高境界,
是讓普通人替他們洗錢,還感激他們「投資本國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