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七章 紅門的經濟江湖

本章節 1454 字
更新於: 2025-08-05
在昭陽國,你想研究經濟,不必看GDP增長曲線,也不必翻宏觀數據公報,你只要找到一份紅門帳本。

問題是,這帳本你看不著。

就算你真看見了,也未必看得懂——因為它寫的不是數字,而是姓氏。

昭陽國的貨幣有三種:

第一種是央行印的紙幣,老百姓花的;

第二種是海外離岸帳戶上的外匯,紅門花的;

第三種,是刻在族譜上的姓氏。

在紅門的經濟圈裡,姓氏是通行證。

你姓對了,就算你是賣烤紅薯的,也能承包一個省的高速公路廣告牌;

你姓錯了,就算你是全球頂級投行的博士,也得給姓對的人拎包遞茶。

這是昭陽國最原始、也是最現代化的貨幣體系——它比美元稀缺,比比特幣穩定,比黃金保值。

紅門經濟圈的分工,比跨國公司還細緻。

每個家族的長房、旁支、表親、裙帶,都有自己的業務領域:

有的負責能源——油氣礦山,收益穩定;

有的負責基建——修路架橋,回扣豐厚;

有的負責金融——發債放貸,利息綿長;

有的負責軍工——保密項目,油水巨大;

有的負責地產——地是國家的,錢是自己的。

你以為他們在互相競爭?不,他們是在互相分工。

這就像江湖裡的五嶽劍派——看似劍拔弩張,其實都有一個共同的掌門:朝廷。

國企在老百姓眼裡是國家的,在紅門眼裡是自己的。

所謂「國資」,其實就是「家資」。

國企的董事長是誰?是紅門安排的。

董事長的兒子是誰?是紅門的股東。

股東的股權從哪來?從國企剝離出來的優質資產。

於是,一場簡單的股權轉讓,就能讓一個紅門旁支,在一夜之間身家暴漲百億。

你以為這是資本運作,其實是家族聚會上的分蛋糕。

銀行是昭陽國權貴經濟的心臟。

普通人貸款買房,要填一堆表,跑斷腿,過不了徵信還得哭著求情;

紅門借幾百億,只要打一個電話。

有的銀行甚至被紅門視為「家銀行」,

專門為他們量身定製理財產品——

收益穩,保密好,不納稅。

更高級的玩法,是在海外設立離岸公司,再通過銀行操作,把國內的資金「合法」轉到國外。
從此,錢就從昭陽國的貨幣體系裡消失了,變成紅門的私人財產。

昭陽國的市場,看起來熱鬧非凡,其實是個封閉的圈子。

所謂市場化改革,不過是換個名字繼續家族分肥。

所謂混合所有制,不過是讓紅門的私企插手紅門的國企,再由紅門的監管機構批准。

所有的大買賣,都是圈子裡的內循環:

招投標?文件寫好之前就知道誰中標;

股市投資?漲跌在他們的微信群里提前定好;

房地產拍賣?台下握手的那一刻,樓盤就已經被買走。

普通人只能在收盤的時候看新聞,驚嘆資本的神奇運作——

殊不知,那是別人昨晚喝茶時的談話結果。

紅門的財富外流,不是偷,是藝術。

他們會先在國內製造一個「投資項目」,再讓自己的海外公司來承接。

國內的錢就以「投資回報」的名義出海了。

他們還會在國外買豪宅、莊園、遊艇,再讓國內的合作方以各種名義「租用」,這樣資金就自然流過去了。

更妙的是,他們會在國外買一家公司,再用國內的資金高價收購——

於是,錢就漂洋過海,洗得乾乾淨淨。

紅門的經濟運作為什麼百年不倒?

因為他們有一種叫「政治免疫力」的東西。

他們不會因為貪腐被查,因為查他們的人也是他們的人。

他們不會因為失誤被撤,因為撤他們的人是他們的表親。

他們不會因為輿論而下台,因為媒體是他們的傳聲筒。

在昭陽國,權力和財富就像兩條蛇——互相纏繞,互相保護。

普通人進不去,碰都不敢碰。

【江湖筆錄】
在昭陽國的經濟江湖,帳本就是族譜,市場就是家宴,拍賣就是分肉。

紅門的財富,不是賺出來的,是寫在家譜里的。

普通人的奮鬥,不過是替他們多刷幾道金邊。

而他們的遊戲,永遠在帷幕之後,

帷幕拉開的時候,不過是給你看一場精心編排的戲——
讓你以為自己也在參與經濟。

可實際上,你只是他們帳本上的一個統計數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