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二章 紅牆裡的日與夜
本章節 1336 字
更新於: 2025-08-03
昭陽宮豪車撒歡的照片,被刪得乾乾淨淨,彷彿它從未發生。
然而,在昭陽國的坊間,這件事卻像春天的柳絮,越是想壓住,越是到處飄。
老百姓早就明白,這種事不是偶然,而是必然——紅牆裡的生活,永遠和紅牆外的不在一個時空。
清晨,紅牆內的鐘聲敲了三下,昭陽國的宮內廚房開始忙碌。
早餐菜單
御田園有機牛奶,來自北方特供牧場,每天凌晨由專列運抵昭陽城。
紅牆御蜂蜜,采自西域深山,無農藥、無重金屬,專供內廷。
鴨蛋三枚,出自南苑生態鴨場,不吃飼料,只吃天然稻穀和蟲子。
在紅牆內,早餐是養生,是儀式,是權力的味道。
在紅牆外,早餐是油條、豆漿、塑料袋裡的燒餅——如果不小心,還能吃到「地溝油回鍋」的驚喜。
在紅牆內,權貴們的日程表有三個關鍵詞:
應酬、布局、消遣。
應酬
上午十點,某部尚書會和幾位「合作企業」的掌門喝茶。茶葉不是買的,是來自「東山茶莊」的貢品——這家茶莊一年只賣幾十斤,外人根本買不到。
布局
午飯後,會有一次小範圍的「家庭議事」。所謂家庭,不只是血緣,而是利益的編織——誰家的子弟要進哪家國企,誰家的親戚要調到哪座海關,都是在飯桌上敲定的。
消遣
傍晚,一場在紅牆內球場的網球賽,參賽的全是姓趙或與趙有關的朋友。輸贏不重要,重要的是在場上互相「遞話」。
紅牆內的權貴,做生意從來不是為了掙錢——他們掙錢只是為了證明一句話:
錢是權力的影子,影子越長,錢越多。
國企控股
你看到的是「昭陽鋼鐵集團」,實際上它背後是某位太傅家的產業。任何想和它競爭的民企,都會在手續上卡死——不是缺這證,就是差那批文。
土地開發
城郊的一片稻田,今天還是「基本農田保護區」,明天就能批成「高新產業園」。唯一的區別,是地契換了手。
金融投資
紅牆內的人從不投風險項目——因為他們投資的項目,風險都被寫進了別人頭上。虧了,是政策風險;賺了,是戰略眼光。
紅牆外的百姓,不是沒憤怒過,但他們的憤怒往往被巧妙地化解。
情緒出口
管理者很清楚:不能讓憤怒沒地方去。所以,偶爾會「犧牲」幾個中層幹部,讓百姓覺得「天還是會亮的」。
安全感幻象
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有「反腐大片」在電視上熱播。百姓邊看邊罵,但看完之後,總覺得「這體制還是有希望的」。
個體孤立
當有人想站出來組織抗議時,很快就會發現身邊的人一個個退縮——因為紅牆內有的是辦法,讓你連同事、鄰居都不敢和你站在一邊。
諷刺的是,紅牆內的經濟和紅牆外的黑市,往往是一體兩面。
比如,紅牆內的特供酒,在外面黑市上可以賣到十倍價格;
紅牆內的退役豪車,換個車牌就是某地黑車市場的「鎮場寶」;
甚至紅牆內的多餘特供糧,會被送到黑市,讓某些人轉手賺一筆。
這是一個封閉循環:
紅牆生產特權,黑市消化特權,百姓為特權買單。
趙逍遙在酒肆聽到兩個老江湖聊天。
一個說:「紅牆是城,城外是荒原。」
另一個說:「荒原是你們的,城是他們的。」
趙逍遙搖搖頭——昭陽國的權力,不只是紅牆上的金瓦,更是金瓦下那條看不見的分界線。
這條線,像長河一樣,把昭陽國分成了兩個世界:一個世界有特供的牛奶,一個世界有毒供的饅頭。
【江湖筆錄】
江湖見聞:紅牆的日子,從不缺陽光、雨露和笑聲;紅牆外的日子,從不缺毒霧、塵土和咒罵。
江湖道理:一個社會的裂縫,不是一天形成的,而是一代一代撒歡踩出來的。
江湖結語:紅牆內的人,怕的是權力換手;紅牆外的人,怕的是日子沒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