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三章 紅門火鍋

本章節 1322 字
更新於: 2025-08-03

在昭陽國,紅牆是一堵牆,但它不是用來擋風擋雨的,而是用來擋視線、擋耳朵、擋記憶的。
牆內牆外,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氣候——牆外人凍得發抖,牆內人熱得脫了大衣,正圍著一口大銅鍋涮肉。

紅牆內的飯局,從來都不是為了吃飯,而是為了看誰坐哪兒。

今天的火鍋局,是某部尚書的「家宴」,但坐在正東位置的,卻是三公子的秘書長。

「秘書長才三十來歲,怎麼能坐東位?」外人若敢這麼問,就是沒看懂這裡的規矩——不是看官職,是看血脈和背景。三公子是紅門裡的「嫡系」,哪怕他今天是來打醬油的,也得坐東位。

桌上鍋分三格:中間的清湯是給「嫡系」的,左邊的麻辣是給「旁支」的,右邊的鴛鴦是給「掛靠派」的。

清湯鍋里有和牛片、竹蓀、鮮鮑魚;麻辣鍋里有毛肚、黃喉、鴨腸;鴛鴦鍋里,是午餐肉、冷凍豆皮、油炸魚丸。

這不是火鍋,這是權力結構的食物地圖。

紅門裡的鬥爭,從來不是拿刀槍拚命,而是用筷子、笑容和暗語。

第一回合:夾肉的速度

「嫡系」夾肉永遠不看別人,夾完直接下鍋;

「旁支」夾肉前要看東位的眼色;

「掛靠派」夾肉時要假裝在給別人夾。

第二回合:涮肉的時間

涮太快,顯得急功近利;

涮太慢,顯得心不在焉;

涮得恰好,是老江湖的手藝。

第三回合:吃肉的姿勢

「嫡系」吃肉不用蘸料,表示我原汁原味就夠;

「旁支」吃肉蘸點香油蒜泥,表示我是有味道的人;

「掛靠派」什麼都蘸,表示我對任何人都可以有味道。

昭陽國的紅門鬥爭,有三大法則:

斗不是為了贏,而是為了不輸
在紅牆內,沒有人真想把對方打死——死一個,位置空出來,誰都得防著新來的人。

永遠不要第一個動手
動手的永遠是輸家,得手的永遠是幕後那位。

家醜只能在家裡說
紅門內部的勾心鬥角,絕不能讓牆外的百姓看到——那會削弱整個紅門的「神聖性」。

於是,這場火鍋局,看似和和氣氣,其實每個人都在打算盤:
誰的親戚要調去哪個口岸,誰的子弟要接手哪家國企,誰的股份要換成現金,誰的地要批成商住——全在一口鍋里煮著。

外人以為紅門鬥爭只關乎權力,其實關乎錢,而且是看不見的錢。

國企董事長的更替,往往不是因為業績,而是因為有人要接手他手裡的那條「現金流」。

一個工程項目的審批,表面上是經濟規劃,實際上是某個派系的投名狀。

一個區域的土地出讓,背後可能是一次權力重組。

錢不是鬥爭的副產品,而是鬥爭的燃料。

紅門的鬥爭,不是為了改革,不是為了百姓,而是為了讓自己在分贓的桌上坐得更穩。

牆外的百姓,看不見這場火鍋局的細節,但能聞到香味——只是香味飄到外面時,已經變成了油煙。

有的百姓會抱怨:「憑什麼他們天天吃和牛,我只能吃瘦肉精豬肉?」

更有的百姓說:「沒事,他們吃的和牛也是用我們的錢買的,等於是我們替他們試毒。」

這種自我安慰,就像冬天用腳蹭地取暖——蹭得越狠,越冷。

那天晚上,趙逍遙在城南酒肆聽到一個老相識說:

「你知道昭陽國的政治像什麼嗎?像一口分成三格的火鍋——你永遠在那格辣得你直流淚的鍋里,別人永遠在那格溫潤的清湯鍋里。」

趙逍遙笑問:「那第三格呢?」

老相識抿了一口酒,說:「第三格是鴛鴦鍋,專門給想進清湯鍋的人練膽用的。」

【江湖筆錄】
江湖見聞:紅門裡的火鍋,涮的是肉,煮的是心。
江湖道理:權力的湯底,永遠是用百姓的骨頭熬成的。
江湖結語:想進清湯鍋的人,不怕辣;怕辣的人,永遠在那格油翻湯滾的麻辣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