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五章 群眾獵場

本章節 1627 字
更新於: 2025-07-21
世上最熱鬧的地方,往往不是廟會,也不是選秀現場,而是群眾舉報辦公室的門口。

此處不設香火,卻總香氣四溢——是人性烤焦后的味道;此處無主神,卻拜滿了「守法公民」與「有理群眾」;此處無講道,卻日日有人懺悔、誣陷、自證、揭發,仿若進入了某種不祥的教義輪迴。

「舉報」這門信仰,原是用來維護秩序的鏟子,結果鏟著鏟著,秩序沒了,信仰有了。

舉報,已不再是法律義務,而成了KPI考核的一部分。

小區門衛老康,靠舉報業主遛狗不牽繩連升三級,現在坐鎮「居委矛盾調解辦」副主任,每天最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是:

「我不是搞事,我是維穩。」

一位大學女老師舉報學生論文有「歷史虛無主義」傾向後,成功評上「道德模範講師」,成了學院「政治信標」,她在朋友圈說:

「知識是有立場的,正確的知識來自於正確的意識形態。」

村支書家狗丟了,懷疑是對門老李家弄的,上報村委后套了一句「老李反黨」,公安直接帶走,走時那條狗正趴在狗窩裡睡覺,事後支書說:

「狗可以冤,人不能冤。」

在這個制度里,舉報不是為了揭露真相,而是為了站在正確的一邊,哪怕你舉報的東西是編出來的,也比沉默更顯忠誠。

於是乎,舉報成了比吃瓜更刺激的江湖玩法:

真舉報,假動機;

假舉報,真提拔;

群體舉報,風生水起;

自我舉報,一步登天。

趙逍遙在街邊小飯館吃面,正好看到隔壁桌兩個大媽為「舉報誰更愛國」爭得面紅耳赤,最後雙雙按下手機錄音鍵,把對方舉報了,理由分別是「她不尊重革命先烈」與「她懷疑中醫」。

而最經典的操作莫過於「舉報別人的舉報」——

你舉報了廠里食品有毒,我舉報你擾亂社會秩序;
你舉報我家孩子考上大學用了假分數,我舉報你散播高考焦慮;
你舉報我貪污,我舉報你行賄。

這叫「雙向奔赴的道德互殺」。

在長陽,有個新職業叫「職業舉報人」,背後是完整的「舉報供應鏈」。

斗音搬運員專門搜集「辱華言論」;

AI截圖師專門P「辱黨內容」;

舉報寫手寫標準化舉報稿:「我作為一名有良知的公民,看到這一幕痛心疾首……」

舉報單價從幾十到上百,一份舉報被受理還能拿績效分。高端一點的舉報,還可以聯動「文化執法」「市監聯合」,讓一次舉報牽出一條街的人被談話。

趙逍遙在某城西郊村看到一個三輪車上貼著橫幅:

「舉報換雞蛋,一條線索一袋米!」

據說,這活動極受歡迎,因為除了情緒發泄,還能下鍋煮粥。

在這個全民舉報的環境中,人的心理被一點點重塑:

孩子從小被教「看到不對的就舉報」,於是他舉報父親私藏VPN;

妻子舉報丈夫下載了外國紀錄片,換來居委表揚「最美家庭哨兵」;

老人舉報孫子說「計劃經濟挺好的」,因為這可能是影射。

趙逍遙在城南某小學見一場班會,老師問:「誰知道鄰居家開空調不環保?」全班舉手;再問:「誰知道誰家買了外國奶粉?」有小孩說:

「我媽說國產不幹凈,但我知道我應該舉報她。」

這一刻,趙逍遙突然明白,這不是舉報,這是新型認同建構,是制度化的道德綁架,是全民精神碎片化的必經之路。

而最令人心寒的,不是你被舉報了,而是你學會了自我舉報。

趙逍遙收到一個公務員朋友的朋友圈更新:

「我昨天說了句『天太熱』,今天突然意識到可能有怠政嫌疑,特此反思。」

接著,他看到評論區全是點贊和跟進反思:

「我也說過這句話,可能有泄露氣象機密之嫌!」

「天冷我也抱怨過,是不是破壞環境輿情穩定?」

「我老婆前幾天打噴嚏罵天了,我今晚就跟她談談。」

群眾的自我審查,成了某種集體默契:我知道你知道我不信,但我們都裝作信,還互相監督誰信得更認真。

舉報,終於進化為一種宗教,而趙逍遙,站在這場信仰遊戲的邊緣,看見了一只滿是泥濘的手——正從人民中伸出,往人民自己脖子上勒去。

【江湖筆錄】
有朝一日舉報成風,不必問何人是真正壞人,只需看誰最會舉報;

有朝一日審查成性,不必問什麼是真理,只需看哪句更安全;

群眾的嘴,是制度的刃;群眾的手,是制度的眼;

最恐怖的,不是你害怕說錯話,而是你主動說對的話,只為自保;

江湖險惡,不是風刀霜劍,而是人心報表化,認知KPI化,道德量化考核化。

只怕哪天,連沉默也成了一種罪——因為它代表了你不夠熱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