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三章 毒食品經濟學

本章節 1557 字
更新於: 2025-07-18
世人皆知「民以食為天」,卻不知在這天上,還懸著一張大網,名曰「毒供體系」;這網編織得密不透風,卻又寬得能漏過一頭牛。昭陽國雖自詡「百姓有福、貨食充盈」,但凡是口中能咽、肚中能吞、肛門能排的,皆可成為毒性循環中的一環。在這經濟奇迹的黃昏下,毒食品不僅成了舌尖上的「非自願冒險」,更成了昭陽財政的最後一道自留地。

毒,是有成本的;但更妙的是——毒,也是有利潤的。

這一章不講倫理,不講制度,不講官話,也不講專家如何沉默如雞,我們單講一個問題:毒食品經濟學——即,在一個將人民生命視作浮動成本的體系里,如何用一勺蘇丹紅榨出一條GDP曲線的艷紅?

一、毒的生意,怎麼賺錢?
趙逍遙在路過一處舊城菜市時,聽見兩個賣雞蛋的老頭在吵架:

「你那是雞蛋嗎?都洗掉了蠟!不蠟誰信這是高端散養?!」

「你懂個屁,我那是農村回收蛋,批發來加了點三聚氰胺蛋白粉,成本都比你低一半!」

若說從前菜市場靠「土味」爭奇鬥豔,如今的邏輯則精確得像微積分:

一顆注水豬肉,原重100斤,經「液體增肥」后變成128斤,每斤售價低一元,總利可翻倍;

一只海魚,從保鮮到增色共過三道工業鹽水浴,出水即為「當日野生捕撈」;

一包香腸,表面紅潤似血,實為亞硝酸鹽與合成色素調製而成的「視覺暴利」。

這些背後,都有一套成熟的毒食品盈利模型:

利潤 = (合法食品售價 × 市場接受度) + (添加劑降本紅利 × 銷量) - (偶發曝光成本 × 危機公關投入)

而更精妙的一點在於:「偶發曝光成本」——往往由「公共財政」或「末端消費者」間接承擔。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成了食品毒性管理的標準模板。

二、人命是怎麼算出來的?
「你知道嗎,」一位曾任職某監測機構的內線在酒後告訴趙逍遙,「一條命的補償價格,是有算法的。」

這算法便是:「人命折現率」。

折現率是金融學里用於計算未來資產價值的工具,而在毒食品體系里,它被用來衡量:

某種添加劑的毒性爆發概率 × 媒體熱度 × 賠償額度 ÷ 年度銷售利潤 = 是否繼續添加

舉個例子:

某地區一年因劣質罐頭引發16起食物中毒;

醫療費用總計40萬銀銖;

當地媒體僅2家報道;

廠家年銷售額達4000萬。

最終評估:折現後人命成本<宣傳撤單成本,故繼續添加,優化公關話術即可。

一位江湖人調侃道:「在昭陽,一條命大約值一車洗地文案。」而這,正是制度內的毒供哲學。

三、毒供體系如何規避懲罰?
昭陽的監管機構設有四道「關卡」,但都叫一個名兒:「嚴查」。

第一道查文書:報告格式完備即可;
第二道查渠道:只要票據齊全,誰都不管;
第三道查樣品:抽一斤檢一兩,其餘靠緣分;
第四道查輿情:誰敢吵,查誰的嘴。

而更妙的是「下游補貼機制」:即,毒供一旦東窗事發,官方會以「產業支持」為名,優先補貼曾被曝光企業,以保障就業不亂、產能不斷。

這就是「假整改真護航」的經濟鐵律——毒不是為了禍害百姓,毒是為了「穩增長」。

四、普通人吃得起安全食品嗎?
趙逍遙曾在一處「全民健康超市」門前,看到兩個退休工人盯著一盒「零添加豬肝」,猶豫再三,最終轉身買了街角的「香鹵爆肝飯」,只要三文錢。

「什麼叫消費升級?」其中一個大爺說,「就是我們一輩子吃不起安全。」

趙逍遙忍不住寫下:

食品安全是一場精緻階層的逃逸遊戲;
普通人不是不想活得健康,而是預算只夠生病。

他還發現,基層醫院裡的「毒供副作用專科門診」逐年增加,而體檢數據的最大亮點,是「指標越來越接近群體平均」。

可群體的平均,本身就已被毒物拉低——於是,健康反成了被詭異重構的「國家標準」。

【江湖筆錄】

為何所有人都在沉默?

這不是陰謀,這是共識。

官員吃特供,商人賣毒供,百姓吃毒供,醫生治毒供,媒體講「健康昭陽」,專家說「個體差異」,法院判「無明確因果」,一切都運轉如常。

這不是一個缺乏真相的社會,這是一個真相無用的社會。

畢竟,所有人都知道毒來自哪兒,但沒人願意去動那條鏈子——因為那是一條通往GDP的金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