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二章 保命通道
本章節 2882 字
更新於: 2025-07-17
昭陽城東南,西菜市一帶,昔日三步一菜攤、五步一吆喝,如今已成朝廷重點「民生整飭區」。街頭拉起的橫幅上寫著:「穩物價、惠民生、保菜籃!」——每一個感嘆號都像是菜價的一次跳水預演。
但百姓知道,每當口號響起,菜價要漲,米面要瘦,肉要開始摻水,雞蛋要學會漂白,黃瓜要有激素光澤,豆腐要學會防腐長生。至於豬肉——「這年頭吃豬肉跟買彩票似的,看運氣買的是豬還是葯。」這話出自一位賣瓜老漢之口,但傳得比瓜還遠。
「菜籃子工程」搞了十年,從上到下,不知換了多少領導、拍了多少桌子、立了多少展板。上頭說是為百姓建的生命通道,下頭實際建了個通向監管盲區的「保命通道」。
這「保命通道」,不是朝廷蓋的,而是百姓自己鑿出來的。
什麼叫「保命通道」?通俗地說,就是——
「黃碼菜」群組:由家庭主婦、退休大爺與程序員共同維護,實時播報哪些菜市場今日賣的是「綠碼」、哪些屬於「黃碼」,一旦發現「紅碼」如進口皮蛋或反季西紅柿立即群內爆雷。
「熟人互供鏈」:某村種的菜能吃,某小鎮殺的雞沒催熟激素,那就立馬「拼菜車」搞起來,一周一次往城裡輸送,如同地下鐵路系統,只不過載的是菜與命,不是人。
「真農戶地圖」:民間自製的「可以放心吃的農民伯伯家分布圖」,據說比朝廷環保局的污染地圖還精準,「避毒食指南」一度被誤傳為禁書,實則是街坊口口相傳的生命攻略。
誰掌握了「保命通道」,誰就掌握了在「菜籃子」里挑出命根子的可能性。
朝廷在政務簡報上寫得好聽:「通過菜籃子工程,保障十四億瓜眾基本營養攝入。」聽著像是穩如磐石的民生底盤,但翻譯一下就是:你別挑,能吃就吃;你別看,色香不等於毒;你別問,問就是謠言。
一位禮部高司曾在宴席上笑談:「菜價是風,民意是草,但特供是山。」席間眾人鬨笑,舉杯痛飲,只有趙逍遙默默在一邊記下這句話,事後寫入他那本越來越沉重的江湖筆錄。
菜籃子里的綠葉蔬菜,已不再是田間的恩賜,而成了檢測報告中的數字裝飾。檢測員們熟練地在表格中敲下「合格」「微量」「符合標準」,彷彿他們手中的不是鍵盤,而是赦令。
而「保命通道」的存在,也並非真的瞞得過官府。只是他們默認,只要老百姓還願意自己折騰,而不是去質問他們的「菜籃」,那就彼此安好。
「讓子民相信蘿蔔是白的,比讓蘿蔔真白要便宜。」這是昭陽朝標準化研究院的一句口號,掛在會議室的牆上,有種說不出的哲理。
坊間流傳一則笑話:
一老太買了把菠菜,回家一炒滿鍋泡沫,嚇得報警。警察來了后,嘗了一口,說:「沒事,苦是因為它忠誠。」老太驚問:「這你也知道?」警察淡然一笑:「我們培訓教材里有一章專門講『苦菜不苦,群眾才苦』。」
「保命通道」的信息有時也會出錯。有村民誤信「西郊甜瓜無毒」,結果一家三口一夜進院,幸好搶救及時。有人拍視頻曝光,卻被判定為「散布謠言擾亂市場秩序」,還被勒令公開道歉——致歉對象是當地菜籃子辦主任,而非中毒群眾。
更諷刺的是,真正從「保命通道」中發財的是一群「菜黑商」,他們打著「無農殘」旗號,賣著二手清洗過的普通菜,利潤翻了五倍。連地下保命網路,也要先「過一手毒」,才能供得上吃瓜群眾。
這些菜,不走檢測,只走人情;不走審批,只走灰鏈;不管是否有毒,只問有沒有錢。
萬民坊東頭,有一處名叫「雨潤蔬倉」的配送站,號稱全城「保供蔬菜」的最後一公里。每天凌晨三點,幾輛貼著「惠民菜籃子工程」字樣的卡車緩緩駛入,卸下一筐筐青菜、胡蘿蔔、豆角、香蔥。這些菜色澤油亮,包裝整齊,標籤上還印著「省農科院聯合認證,源頭可溯」。
但一到卸貨口,那些箱子被拆開后,很快便暴露出真相:原來表面一層綠油油的「優品蔬菜」之下,是發黃爛葉、蟲咬斷莖的「地溝貨」;甚至有一筐「上海青」從底部流出黃褐色汁液,運輸員不慌不忙地換了個塑料兜,往上撒點噴了水的「新菜葉」,瞬間變身「鮮嫩上市」。
管理人員老呂眯著眼叼著煙,一邊打著哈欠一邊喊:「碼好!上標籤!今天是『第三批次』——編號帶『乙』,記得列印條換一換,把『出庫時間』調成凌晨兩點半,別忘了統一刷個農殘合格章——別管真不真,機器壞了你們就用老章!別讓人查出批次不對,知道不?」
有個新來的小伙子疑惑:「呂哥,這蔬菜不是說從『綠色直供基地』來的嗎?」
老呂呵呵一笑:「你信啊?真送綠色的早全進特供通道了,我們這是——『全民共享剩餘型供應鏈』。聽起來是不是很高大上?」
所謂「菜籃子工程」,自上而下鋪了幾年,架構足夠宏偉:上有「智慧農業大腦」,中有「區塊鏈追溯平台」,下有「惠民通達終端網點」。可實際上,每一個環節都布滿了可調節的「灰閾」:一個批次編碼能拆分為三種標準——「樣本用」、「彙報用」、「實際供貨用」;一個檢測報告可以設定四個版本——「省級展示」、「媒體採訪」、「市級應急」和「走帳用」;連同一條運輸通道,也分為「公開線路」與「灰色通道」。
從「保命蔬菜」到「末端投喂」,所有普通百姓能買到的東西,都要經過這一系列「數據清洗」與「假象包裝」。
有媒體曾暗訪其中一處「專供基地」,發現其中一片「示範田」常年不種菜,卻總有人拿著長焦鏡頭來回拍照。基地管理員告訴他:「我們這塊地叫『風景標識地』,用來供檢查和宣傳拍照,真正的貨都從旁邊批發市場調的,您要真想吃我們這兒種的,怕是得得個官職才行。」
而那頭,醫院裡的數據圖譜也悄悄變化了:近年兒童性早熟、內分泌紊亂、甲狀腺異常、肝功能損傷等癥狀逐年上升,醫生們早就知道問題根源。但在每一份流向衛健系統的報告中,這些數據都被悄悄打上「尚無明確因果」「個案歸因困難」的標註,接著在年終工作總結會上轉譯成——「全市重大慢病管理水平穩中向好,百姓就診滿意率持續提升」。
最荒唐的,是某省「食品安全成果展」上的一組大屏幕演示,官方在PPT里用3D動畫演示了一整套「智慧食安流通鏈」:每顆菜葉都能掃碼溯源,每一條供應鏈都有「智能監管探頭」實時監控,數據實時上云、圖譜美輪美奐。可屏幕背後,一個負責數據輸入的小姑娘正在用Excel公式批量生成「合格條目」,她對同事笑道:
「這叫『保供三式』:查不到、追不上、吃不死。」
群眾越來越清楚自己的命是怎麼丟的,卻也越來越明白說出來也沒用。於是每一次「毒食品風波」過後,總有一段熟悉的復讀腔調輪番響起——
「我們將全面排查、全面整改,堅決不留盲區、死角,堅決補齊短板漏洞……」
「我們將深刻汲取教訓,嚴格落實『四個最嚴』要求……」
「以『零容忍』的決心,堅決防止此類事件再次發生……」
——直到下一次,再次發生。
人們已不再期望有什麼改變,只希望「別太毒」、「煮熟點沒事」、「吃飯前別看新聞」……這是毒供末梢的日常,是一個民族的味蕾在逐漸死去,是一個時代的苦味在舌尖上排練著下一場吞咽。
【江湖筆錄】
吾行昭陽十餘載,觀朝廷治世,尤以「食」最見管控之術。
上有「金匙制」,下設「毒供鏈」。特供如春花般嬌艷,毒供似冬灰般遍地。官言「全民共享」,實為「身份封頂」。有制而無制,有規而無規。蔬菜可造假,檢測能定調,連病症也可調格式呈報。民之悲哉,不在無知,而在知而無能。
若問昭陽為何至此,答曰:自古奸臣可防,饞官難擋;權貴未必食人,制度常以「善」為名毒人。
風味猶存,食命已失。吾輩食瓜者,咀嚼如昨,唾罵如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