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九章 表格成神

本章節 3919 字
更新於: 2025-07-15
大昭陽國有三寶:官帽、報表、政績寶。

官帽之所以穩,全靠報表不抖。於是乎,整個國家的治理邏輯,從源頭到末梢,早已不是以事實為根基,而是以表格為宗。

你問大昭陽國有幾個餓死的?無。報表上都吃飽了,尤其是在飢荒年。你問有多少孩子鉛中毒?也無,報表顯示兒童健康達標率99.8%。至於毒食品事件?年年下降,月月清零,週週通報,日復一日,天下太平。

這一切的奧秘,皆藏於四個字:數據工程。

這不是什麼新鮮詞,江湖人早習以為常,只不過這門學問如今越發精緻,逐步從一門技術升級為一門藝術,進而成為一門哲學。

在昭陽國,表格可以救命。

如果你是個毒食品企業的老闆,千萬別急著改配方,先學會怎麼填報表。只要填得好,食安之法不敢攔,檢測報告不敢查,媒體記者也會自動噤聲,彷彿你賣的不是毒,而是有機生命素。

數據,是另一種形式的政績。而政績,是最高等級的護身符。

——

大昭陽國各地皆有"食品安全監測站",但這些站最常做的事,不是抽檢樣品,而是"優化樣本"。

比如在某次地區農藥殘留專項排查中,原樣本為300份,經"專業考量",刪除23份"異常值",合併12份"類似值",最終報送265份"代表性樣本"。

然後,經過一輪"均值處理"、"標準化校正"、"區間重構"後,最終得出:本區食品農藥超標率為0.17%,遠低於全國平均水平。再加上一句"成效顯著,形勢向好",則整份報告便可立馬上報,層層加碼,最後變成"本省農產品基本實現零超標"的政績通稿。

這裡的"基本"二字,如同一道舉重若輕的結界,擋住了所有質疑。

有道是:統計為體,話術為用。表格裡的每一欄,每一行,皆可"以我為準"地理解。

比如,若某項目指標升高,則可報為"突破預期";若指標降低,則報為"進入良性調整期";若無變化,則是"保持穩定態勢";若數據亂成一鍋粥,則為"波動屬於正常範圍"。

最經典的一句是:"比上不足,比下有餘。"

若全國毒米案件頻發,則某地報表可寫:"本地毒米問題顯著低於全國水平,治理成效初顯。"

又若中樞要嚴查三聚氰胺殘留,那麼地方先將問題產品下架,送樣之時則選取市內一高檔特供商場的貨品,報上去自然顯示"品質上乘,安全可控"。

而最令人拍案叫絕的是"區間選擇術":

一地曾發生重大食物中毒事件,涉及350名學童。次日通報顯示:"本區近五年兒童營養健康狀況總體提升,重大安全事件同比下降12.5%。"

——你說發生了?但我統計的是"近五年平均";你說剛發生過?那不在"統計時段"。

真相輸給了時間切片。

到了最近幾年,大昭陽國的數據工程更是引入了人工智慧與預測模型技術。此事在官媒中被吹為"智慧治理的未來",但其實是把造假的效率提升到了光速級別。

有地級市引入"食品安全預警模型",聲稱可提前發現潛在食品風險。實際操作是:

模型自帶"風險閾值調整器",可將不合格率自動平滑至"合理區間";

系統內建"形象分打分器",根據過往通報扣減指數,若某地領導政治表現優異,則模型自動降低該地風險警報頻率;

所有指標均設有"自我糾錯演算法",即若風險值超出閾值過多,則系統啟動"樣本重測建議"。

這樣一來,連AI都知道:別把事情搞大。

監測報告還可自動生成"領導批示建議稿",例如:"建議將本次風險定性為局部、可控,並強化宣傳正面典型,疏導群眾情緒。"

人工智慧就這樣加入了官場邏輯,成了最忠誠的數據廠工。

曾有一位基層檢驗員匿名在江湖上發帖:"我們的工作不是發現問題,而是讓問題消失在數據前。"

他的貼文迅速被刪,但流傳出一句話:

"我們能做的,不是檢測真相,而是讓真相不再檢測。"

還有一位民間學者,在某次地區毒菜事件後進行調查,將實驗室檢測結果與官方報表進行比對,結果發現:報表數據與實驗室原始數據不符。

他向當地政府詢問原因,得到的答覆是:"報表需與上級統一口徑,謝謝理解。"

於是這位學者也成了失聲者——再也沒有學術論文發表渠道,也再無學術講座邀請。

江湖流傳,"報表之內無死人,報表之外不算人。"

特供食品的流通體系,宛如地下水系,隱蔽而高效。

在昭陽國,特供食品自有獨立於市場之外的一整套運輸、倉儲、派送系統。從農場採摘的那一刻起,蔬菜就進入密閉箱車,由特供運輸司牌照車輛運送至「中轉凈化中心」——這個名頭聽上去像是用來治療的,實際上是用來脫離人民的。

凈化中心的工人都穿著防護服,連筷子都要紫外線消毒。每一顆瓜果都有專屬標籤,掃描入庫、過磅、歸檔、定向配送——菜有戶口,魚有履歷,連一塊豬肝也能找到溯源責任人。

而另一邊,所謂民用食品,則沿用「傳統物流鏈」——批發市場、三無作坊、地攤夜市、電商平台,應有盡有。

在這條鏈路上,標準形同虛設。通關靠人情,進庫靠關係,一份「合格證」甚至可以同時蓋上「縣食安所」「市農委」「省品檢中心」三個章。

甚至有人總結道:「民用食品三原則:有色即鮮,有味即香,有毒即銷。」

在特供體系高度保密、閉環運行的同時,「毒供」體系則呈現出高度市場化和靈活化的趨勢。

例如:有商販專門負責「翻牌子」——把在普通渠道販售的農產品,篡改包裝、貼上「綠色認證」「生態標識」甚至「國宴供應商」標籤,送往城市高檔超市與機關食堂。

更高明者則「拉線穿牆」,通過與某些特供基地中下游工人「串通」,將未達標的「副品」私下處理,以比地攤略高的價格銷往流通市場,再掛上「特供副廠」的招牌。

昭陽市綠林區的「某機關老幹部食堂」,曾被爆出進貨渠道來自「南山優品基地」,然暗訪發現,這所謂的基地其實是廢棄養殖場改造的臨時菜棚,雞糞直撒,農藥瓶亂丟,入口處只立著一個牌子:「中央機關特供對接點」。

至於為何沒人查?因為聯查必須上報,而一上報,「造成不良影響」的罪名就砸到了基層頭上。於是基層選擇自保,「先整改再通報」,而整改的方式通常是「材料整改」——即:填表。

昭陽國的監管體系愛搞兩件事:掛牌和試點。

一旦某地毒食事件曝光,便迅速掛牌「全國食品安全示範區」,接著拉上幾家合作企業,組建「官商聯合品控委員會」,再配一位熱衷剪綵的副部級老幹部親自挂帥,召開「百日行動動員大會」。

動員的內容,核心在「信心建設」。

什麼叫信心建設?一方面在報紙上登:「我市食品抽檢合格率達99.6%」;另一方面在短視頻平台發布「高原老農親采」直播,拿著加了濾鏡的蘿蔔說:「這菜,領導都吃!」

檢測數據哪來的?

——請看「檢測窗口期調整機制」:所有食品在進庫之前進行一次快速篩查,只檢測「指標範圍內」的樣本。

而被稱為「風險控制期」的,則是事件爆發之後的一段時間,在此期間檢測員只提取「公關樣本」送至市政實驗室,確保報告光鮮。

更專業的叫法,是「樣本池動態管理」,翻譯過來就是:不讓你看你想看的。

昭陽國在數據方面的投入堪比科技強國,建立了全國統一的「食品健康碼」系統。但這個系統最大的用途,不是追蹤有毒食品的流向,而是控制公眾對於食安事件的傳播。

一旦某地區出現「異常發熱」、「腹瀉群體」、「學校集體送醫」等關鍵詞,該地相關網頁、社交平台將自動切斷熱搜接口,轉為「內容審核模式」。

而在內部數據平台中,則記錄為:「已知事件,已干預,風險可控,建議對外表述為偶發個案。」

若事件規模繼續擴散,則進入「輿情特級監控期」。此時,所有過往檢測數據必須重新歸檔,並由「第三方公關實驗室」重新出具格式標準統一的「補發報告」。

據傳,某地牛奶中三聚氰胺超標一事,被「修正數據模型」三次,最終得出「誤報可能性高達97%」的結論,從而實現「化毒為烏龍」的效果。

——

有人說:「你要相信數據,哪怕你不相信現實。」

但現實是:你吃的雞蛋出廠編號002,但被檢測的編號是000。

你喝的牛奶品牌名叫「雪峰A2」,但檢測的是「雪頂無糖」。

你送去檢測的豬肉是綠色通道抽檢的,而新聞稿里寫的是:「群眾隨機送檢樣本,合格。」

而當你試圖質疑這些數據時,你會收到一張法院的傳票,罪名是「擾亂市場秩序,惡意製造恐慌」。

——

【江湖筆錄】

我本以為,真相會藏於檢測數據中;
後來才知,數據只是另一種摧毀真相的方式。

大昭陽國最不缺的,就是表格,
最會造的,就是成績,
最難看見的,就是人。

一個國度的道德底線,若都能用百分比上報,
那麼它最真實的數據,早就埋在了墓碑下面。

世間最毒不過人心,最虛不過報表。

他們說食安檢測合格率是99.6%,卻沒告訴你那0.4%死了幾個小孩。

他們說蔬菜都是綠色無污染,卻沒告訴你綠色是加色素調出來的。

他們說輿情可控,說明事件沒擴散,其實是把鍵盤鎖了,把嘴巴焊了,把孩子送去外地治病。

「我們已經在第一時間排查整改。」這句話的第一時間,永遠在第二次事件之後。

毒在食物里,毒在空氣里,更毒在表格里。

那是一張張印著人民公僕之名義的,格式化的謊言。

這是一個表格成神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