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一章 三山壓民頂
本章節 1318 字
更新於: 2025-07-08
第七十一章:石榴金盡處
【昭陽國·內府銀庫】
據密探來報,昭陽國民近年財力大幅下滑,百姓之貧困,不是因懶惰,而是因「被掏空」。
官府主導之經濟十數年如一日,主打「權貴資本合謀模式」。一頭鎖住土地,一頭操控話語,三山壓頂——學塾、宅院、醫坊,層層設卡。
所謂三山者,皆為巧奪之術:教育將父母逼瘋,住房將錢袋掏空,醫療將命運截斷。
而盛世幻象早被戳破。趙逍遙途經東城,見一老嫗拎空米袋,在米舖外徘徊,嘆曰:「我之儲蓄,皆在那堵發霉的東牆裡。牆垮了,夢也塌了。」
那「東牆」不是磚瓦,是她耗盡半生之積蓄購下的一處棚屋,如今連牆縫都進風漏雨,已無人接手。
官府舊策中,誘百姓擲重金購宅,繪圖言「此乃通天之梯」。然今樓市崩塌,磚石成冢,債重如山。
百姓持宅者,八成財產繫於其上,一朝樓塌,便成負資。昔日市井「翻身者」,今皆「被埋者」。
集市之聲哀哀: 「此宅非家,乃枷。」 「我住其中,債亦住我心。」
東街有屋主開門叫賣「房契換米」,西巷則有一老翁手捧祖傳硯台欲典當。原是老翁之孫在外失業數月,妻子臨產,實在沒錢赴醫,只得典器自救。
「你家兒不去尋工?」趙逍遙問。
老翁苦笑:「去也沒用。如今是鐵飯碗太滿,泥飯碗沒人看。」
趙逍遙憤而記下:「泥飯碗者,低賤粗活也。盛世有泥碗,已屬幸事;盛世無飯,碗再泥也白搭。」
上諭乃下密旨:
「撫民心,穩樓市,遮苦難。令昇聞司儘快推出『有房才有家』宣傳曲、《父債子樂圖鑑》畫冊、『安心負債四十年』講座。」
並設「感恩樓奴榜樣人物」,邀請百姓現身說法,其登報一文稱:「我雖月還三千,餘生所系,但感激朝廷賜我家屋一角。」
有書生聞之,淚流滿面:「此人非奴,乃更甚之。」
昇聞司將破產家庭改寫成「奮鬥經典」,將塌樓故事改作「勵志傳奇」,連「跳樓者遺書」都被編纂為「感恩遺言」,一字一句彷彿浸著溫熱雞湯,卻掩蓋不了文字底下的焦土與血痕。
有江湖帳房先生繪「財富基尼圖」,上書:
「我朝貧富懸殊,已至極端。基尼數高達七成有餘,百姓之力盡輸王侯。」
一圖兩色,紅為民,黑為官。圖中紅色如血,幾成點點,黑色如墨,壓頂如山。
「盛世之果,權貴獨吞;苦難之根,百姓獨埋。」
夜半書齋,趙逍遙寫下:
「此國非無錢,而錢皆在塔尖。」
「塔尖之人呼吸芬芳,塔底之人枯坐井底。」
他忽憶幼時書塾中一段課文: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如今讀來,竟覺寒氣直透指骨。
「消費降級,是苦的外衣;財富失衡,是腐的本質。」
「今之百姓,不敢買書、不敢買肉、不敢買葯,惟剩一腔忍字,撐起餘生。」
他想起今天所目睹的三口之家,兒病欲醫,父無錢求診,一家竟信「養生博主」所言,日日喝醬油拌水以「以咸退熱」。終至病亡,父抱兒屍於巷口痛哭:「若我有半兩銀……」
趙逍遙只寫下三字:「人之微。」再無任何文字可以描述。
【街市語錄·詩諷風生】
「月供四千似飯錢,紙醉金迷換苦寒。」
「無命者走投,無權者無聲。」
「市井賤民皆自渡,樓上諸侯笑羅綺。」
甚至孩童亦隨口吟誦:「世人皆苦富者甜,滿朝朱門醉玉眠。」
【江湖筆錄】
塔上人講夢想,塔下人撿瓶子。
官中笑談理想,庶民哽咽求生。
盛世講「幸福感」,百姓講「壓力值」。
昔日講「拼搏精神」,今朝只求「活口安穩」。
房不可負,學不可棄,病不可得——此三山壓肩,肩若不碎,便是神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