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章 米湯照乾坤
本章節 1260 字
更新於: 2025-07-08
盛世之下,坊間卻流行起一碗米湯。
非官府賑災所設,而是平民自開之「米半鋪」。白日供食者如蟻,夜間點燈者如織,皆來喝那一碗不加鹽的淡粥,稱為「飲命水」。
趙逍遙初見此景,尚以為是冬日常態。可細觀之,凡來者多眉眼蕭索,衣衫泛舊,皆非乞丐,卻更像那些昔年念書、謀職、教書、經商之人。他低聲問旁人:「此地何以成集?」
老者答:「哪是集,是命在此地堆積。」
彼時昭陽國境內,一股怪風悄然蔓延,人稱「消費降級」。
昔日一兩銀的絹布,如今五文便可砍價得之;曾滿街香氣四溢的餛飩攤,如今換作賣泡飯的沿街舊盆;曾車水馬龍的胭脂鋪、綢緞莊、紙墨鋪,如今換了門面,叫「民心巷」「實惠局」「樸素軒」。
百姓間流傳一問一答的打油詩: 「如何一句話證明盛世已過?」 「十年前砸倭車,五年前砸蘋果,今日砸自家水井。」
問者笑中帶淚,答者不敢高聲。
瓜言司近日呈文稱:「坊間言『消費降級』,實屬負能量傳播,應調遣昇聞司加大正面引導。」
昇聞司便趕緊推出「節儉美德·共富計畫」,主打「貧亦能樂」「素亦可安」,鼓勵百姓曬出「最省生活秘訣」,並設「月度節儉之星」獎章,獎品為鹽巴半包。
坊間有人投稿:「我已三年未買衣,兩年未吃肉,日日以牆皮佐飯,尚覺清香——願為當世『鹽王』。」
此語登上昭陽日報,被稱為「勵志典範」。
米舖對街,趙逍遙與一貨郎閒談,貨郎指著那冒熱氣的米湯歎道:「老話說『糠能救命』,如今真信了。」
「為何如此?」
「因米貴。因肉貴。因生貴。而命賤。」
他又低聲說起最近傳得沸沸揚揚的「十不箴言」:
「不捐血、不捐款、不結親、不生子、不買房、不買彩、不入股、不買基、不扶老、不感動。」
「為何不感動?」趙問。
「因感動過多,命易動。」貨郎苦笑。
街頭民謠傳唱說:
「消費既降,國氣正隆。」 「米湯喂忠良,鹹菜育棟樑。」 「舊衣重穿顯擔當,泡飯泡骨頭為家邦。」
而街邊稚子亦編童謠:
「我家阿爹最勤勞,五更送飯天未曉;我家阿娘最節儉,一碗水煮三家飽。」
童聲清亮,卻唱得人心發酸。
江湖中傳來一樁異聞:昔年富甲一方的洛陽李家,三代綢商之家,因市道崩壞,一夕破產。
老李員外賣宅,長子擺攤,次子送餐,小孫女街頭賣唱。傳言李員外受訪時淚流滿面:「若早知盛世如此,寧願寒窗一生,不求富貴。」
此言本欲唏噓,後卻被官媒改作「感恩盛世不棄我李家」,刊於「知足常樂榜」,成為新一輪「奮鬥楷模」。
夜歸途中,趙逍遙見一老儒持燈抄書,近前一看,竟抄的是「知足箴言五百則」。他問:「老丈為何深夜抄書?」
老儒答:「為明日試講。如今教書者,不講《論語》,改講《如何與窮共處》。」
趙逍遙默然,回到客棧,於燭下書:
「盛世之下,螻蟻非死於刀劍,而亡於窒息。」
「消費降級,不過是諸侯喂馬的槽粟換成了清水,卻還命百姓喝得感恩戴德。」
他又記一句江湖酒客之語: 「不是我們降級了,是天花板塌了。」
【江湖筆錄】
所謂消費降級,不過是剝皮者新制的新衣。
表面儉樸,內裡發黴;鼓勵節約,其實沒錢。
坊間說不,是一種拒絕,是一種沉默的吶喊,是一種對盛世的無聲控訴。
盛世之下的老百姓,早已不求繁華,只求不再被打劫。
「他們喊我們要知足,是怕我們再問該知誰的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