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六章 舅者,國之錨
本章節 1489 字
更新於: 2025-07-03
在昭陽國禮部的編制裏,瓜言司只是個名不見經傳的小衙門。
不掌禮,不頒典,不祭天,不詔命,只管些「口頭政治」的邊角料活計:百姓輿論、節日文案、英雄事蹟、逆襲故事、感恩劇本。
「嘴炮部」,百官私下如此稱它。
可就是這麼個「嘴炮部」,二十年來,漸漸攢下朝野上下最大的一筆「忠誠資產」。
不靠軍隊,不靠酷吏,而靠一件東西——敍事。
而所有敍事中,最成功的那一項,是「二舅」。
——
「二舅」不是真人。
或者說,不只一個人。
它是瓜言司主導打造的「國民原型專案」中的第一號模型。
形象設定如下:
• 男,駝背,鄉民,面癱。
• 終生未婚,吃苦耐勞。
• 不抱怨,不維權,不反抗,不移民。
• 一生默默奉獻、忍辱負重,最終因病去世,死後鄉鄰感念不已。
其故事如下:
「面癱病後,未抱怨;蓋房斷指,不叫痛;撫養姐子,不言苦。五十年不娶,八十年無怨。」
「雖歷盡滄桑,卻從不向體制發難;雖屢遭打壓,卻從未質疑政德。」
「最終死於內傷,坊間送匾曰:舅之不言,勝於千言。」
從誕生那日起,這位「沉默受難者」的形象,迅速被瓜言司定義為「國家最佳順民範本」,其語錄、傳記、畫像、戲劇、繪本在十年間橫掃城鄉。
在百姓口中,「二舅」從一個故事,變成了一種人。
——
禮部官制下,瓜言司有三科六坊:
• 敍事正科,主編造故事;
• 情緒監科,審查輿情波動;
• 忠誠導科,操控主旋律;
• 三坊為「口風坊」「淚點坊」「發瘋坊」。
其中「敍事正科」掌有最重要崗位:
「范型策劃使」——亦即「主角設定官」。
每年要設十位新型模範人物,按不同人群配置,例如:
• 苦難女性(如「忍嬸」);
• 退伍瘸腿青年(如「跪哥」);
• 被砍卻不反擊商販(如「割叔」);
• 被欠薪仍感謝老闆的勞工(如「恩工」);
但這一切,皆源於「二舅模型」。
每一個新模範的設定,都必須回歸五要素:苦難、自我消化、道德高地、不問體制、感恩結尾。
——
「二舅」大獲成功之後,瓜言司另設一密室,名為「白感堂」。
堂中陳列各地選送來的真實悲慘案例,經改寫後變成「感恩劇本」。
部分例目如下:
【原案】江南王家寡婦三年抱三屍,兒餓死。 【改寫】《王寡婦的善與堅強》:哪怕失去三個孩子,她依舊選擇相信生活、相信組織。
【原案】關中樵夫被砍雙腿。 【改寫】《不倒的男人》:沒有腿,仍背著信念走完人生最後一程。
【原案】東嶺小學塌樓七死。 【改寫】《孩子們飛升的日子》:痛苦是暫時的,銘記是永遠的。
這些故事一經「劇本淨化」,便成為朝廷廣播、學堂晨讀、村頭大喇叭的統一口徑。
百姓聽多了,不再恨,只剩「好感」。
「他們死得很高貴。」
「她活得多堅強。」
「我們不能辜負舅。」
——
據不完全統計,過去十五年內,全國「二舅模型」類宣傳劇本達三十萬篇。
民間自發「感謝苦難」者突破兩千萬,願意公開「背叛自我思考」的成年人達七成。
瓜言司因此榮獲「朝廷精神年策金錘獎」,連禮部尚書都親自批字:「瓜言之功,不亞列兵。」
——
但凡有人質疑「為何我們總在歌頌吃苦」,便會被輿論引導為「羞辱堅強者」、「陰陽正能量」、「否定二舅」。
一切反對者,不需抓捕,只需轉發「二舅故事」一百次,即可完成自我歸順。
一些地方乾脆設立「二舅學習中心」,兒童必須背誦「舅語三百句」;新人入職要簽署《自願忍耐聲明》;病人住院要提交「感恩醫療意向書」。
【江湖筆錄】
一個朝代愚民有沒有出息,不光看它馬刀快不快、律法狠不狠,關鍵是——它會不會講「苦」。
講得好,苦是修行,窮是清高,冤是覺悟,死得早是為國爭光。
講得再好一點,飯能餓著吃,血能笑著流,橫死街頭那是「倒在了理想的清晨」。。
若能把苦說成福,把傷說成德,把冤屈包裝成忠誠,那它便不只是統治了百姓的身,還順手閹了他們的腦。
如此朝代,雖萬劫不復,百姓卻仍感恩圖報,磕頭如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