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 量化忠心

本章節 1875 字
更新於: 2025-06-28
昭陽新政以《大誠御令》為綱,三法並行,如三座籠中之籠,將人之言、貌、分層層納入。自天鑑之眼布於四方,面魂錄識術查人於皮笑之間,如今又至忠誠三法之最隱密,卻最深入骨髓者——誠信分級法。

世人皆知,此法以「誠分九品,等內十階」為名,然其實質,乃一套誠之等級,名為「量化忠心」,實為分封愚忠,堅固權貴,封堵流動之門。

據《誠榜秘錄》載:誠等初立,本旨為激勵風紀,導正人心,然實施未久,已然變質為「宮內之刃,庶外之網」。

此等制度,號稱「公正明誠」,然實則變幻無常,誠榜司掌其計分之權,操筆者不記名,不留錄,不對外公示,惟獨天子手諭可覆分數。其下設掌誠筆、誠譜、誠錄三寶,已然成為最陰冷之權府。

——

誠分九品如下:

誠極(金):上上品。多由御前親信、皇家近屬、瓜言司主官等人專享。其人衣袍之上皆繡「赤鶴展翼」紋,象徵誠達巔峰,地無不容。傳言其子孫可三代不考功,直入太學、御前。

誠堅(銀):上品。適用於高階勛貴及「講誠名聲」達成百次以上者。獲此品者,入朝無需跪聽聖言,可佩「誠銀符」,通行九門。

誠可(銅):中上品。多為部堂尚書、兩司執政之輩。其人需每旬自行報誠一次,否則視為「誠信懈怠」。

誠謹:中品。多為普通吏員。其等需定時參加「誠會」與「忠讀課」,稍有缺勤即進入觀察。

誠稀:中下品。此為「待改進者」,多因「語速快」、「笑容僵」、「眉形疑似憂懼」等緣故而被降級。俗稱「懸崖黨」,時刻提心吊膽。

誠可疑:下品。未入名冊者多在此等遊走,朝不保夕,常為小吏、藝伎、書生等。入朝需受「誠門儀式」——三跪九拜再面讀「自證書」。

誠暫封:凡有言行不軌、眉眼不誠者即時落此,常由「誠音探子」與「貌測使」聯手調查。此等人等於官場之「冷宮人」,無人敢與其交談。

誠黑:無仕遷、無子嗣考功,常為寒門最大噩夢。有人戲稱:「從前說讀書無用,今是誠黑無門。」

誠絕:與國絕義者,逐籍,禁行,絕婚,斷譜,朝中留其名於「灰冊」,供人警省。有人言:「生如誠黑,死為誠絕。」

——

某日,禮部侍郎褚元獻獲悉其「誠等自動降至四品」,大驚失色。打聽半月,方知因其在一場「誠會」中語速略快,被誠榜司判定為「意圖遮掩誠意不全」,扣誠七分。

褚侍郎震怒,怒問誠榜司:「莫非忠誠之心,還需按語速標準?」

誠榜司判官回一句:「誠意之言,貴在從容,不急不迫方顯誠厚。」

褚元獻數日臉色蒼白,終日持鏡習語,「三字忠心,一音一拍」,並聘有「誠言教習」一人,隨身矯正音節。坊間遂戲謔:「昔讀書為考場,今抿唇為忠場。」

——

又有一事傳為奇談:工部某小吏,為升級其誠等,居然設宴邀請誠榜司史官夜談,酒過三巡,突來「誠考突查使」臨檢,發現其杯中之酒為未經批准的「私釀杏花」,不符「誠宴規制」,當場被記「誠宴失律」一筆,誠等不升反降一級。

坊間遂傳段子曰:
「誠字九品,九死一生;要升非難,要降如風;酒未過肝,誠已入黑。」

——

而百官間的競誠之風更可謂前所未有:

有戶部尚書為保誠等不墜,命府內書吏每日撰寫「忠言三百篇」,清晨焚香抄誦,夜半鏡前誦讀,家人皆中「誠疲勞症」。

有刑部侍郎暗中聘請「誠評顧問」,以推算其近月誠等動向,見面先問:「我今日是『誠可』還是『誠謹』?」

更有掌印太監周內壽,每逢朝議前必念「誠經」三頁,並傳言「唇舌不動者,心亦不誠」,遂於朝堂設「誠語鏡面」,觀諸臣唇舌之動。宮中婢女私語:「有話好說,莫忘翻舌。」

——

而百姓亦難倖免。

一村婦因兒童塗鴉牆上畫出一個貌似天子者正翻白眼,被誠榜司定性為「潛意諷刺」,全家誠等降兩級,翌日家中種地之牛也被貼上「誠可疑牲口」之籤。

集市之上,常見「誠補所」,專治誠等不穩者:有「忠言貼臉符」、有「誠音教學盒」,甚至推出「速成誠語CD」,其中有一語特流行:
「我忠我在我光榮,我誠我言我自榮。」

有戲班轉演「誠品八段」:誠極者舞金鳳,誠黑者跳屍鬼,觀者如潮,卻無人敢笑。

——

更可怖者,誠等已內化為血統標籤。

坊間子弟婚配,先看誠譜,有詩曰:
「誠極娶誠可,百年尚可保;誠可娶誠黑,兒孫難抬頭。」

官宦之家婢僕之誠亦須定品,有商人專售「誠婢」、「誠奴」,保證每日誠貌打卡不漏。甚至有太學設「誠苗班」,招生標準為:「父誠謹、母誠可,無誠黑旁支」。

——

終有一日,一名太學書生投書於市壁,題曰:「誠字從言從成,今之誠,乃從控從懼。」
不數日,書生失蹤,牆上只餘半句:「無誠者不可生,有誠者不得活。」

——

【江湖筆錄】

誠等如天,晝夜變幻。
昔日為官需文能理政,今朝升遷靠嘴會笑。
子曰:誠者,天之道也;而今:誠者,榜上分也。
誠有品,心無品;品有章,命無章。
惟有一品誠極者,才配活得像個人,其餘者,皆須像機器那樣,時刻輸出忠誠信號,直到短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