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誰為忠魂留名
本章節 2135 字
更新於: 2025-06-01
那夜,夜風在軍營四周呼嘯,像遠方潛伏的狼群,幽深、冷冽。
何翊瑞再度召開夜間會議,手指在殘破的地圖上緩慢劃過。他的聲音沉穩又冷酷,像用刀尖在宣告命令。
「從明天起,將防線全面壓縮到核心三公里。」他語氣不容質疑,「我們不能等了。我們是中華民國的最後一道壕溝。」
整個帳篷陷入死寂。一名年輕的中尉悄然起立,舉手敬禮,嘴角在顫抖。
「上校……如果萬一……我們還能看到國旗嗎?」
何翊瑞靜靜看著他,然後轉向窗外北方,遠處的海,遠得近乎虛無。
「你會看到的。」他低聲道,「就算只剩我一人,也會讓它飄到最後一刻。」
那一瞬間,空氣像凝固了。所有士兵默默起立,敬禮。他們不說話,因為沒有話能比那句更沉重、更真實。這不是一場勝利的戰爭,這是一場不被允許輸的等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而此時,台灣本島卻像是另一個世界。
立法院內,藍綠依舊纏鬥如舊時戲台。國民黨總召傅昆萁在質詢時語氣激烈,卻突然停下動作,憤怒喊道:「我要求議場內所有人不要錄我影像,這是侵犯隱私!」議場一陣騷動,民進黨立委譏諷:「你怕什麼?難道你說的話見不得人?」
鏡頭掃過另一側,國民黨立委只是冷笑:「澎湖的戰事,不就是你們執政無能的代價?我們憑什麼替你背書?那些人不過是你們推上前線的棋子。」
綠營黨鞭柯建銘回嗆:「他身為執政黨立院總召,難道不能捍衛國家政策?國防預算審查跟廉政有何關係?」
議場爆出一片叫罵聲,有人拍桌,有人退席。電視台新聞播報時,將這一切歸為「常態性朝野攻防」,簡單兩句,然後立刻轉播國際娛樂消息——南韓女團成員戀情曝光,比前線失守更能吸引點閱。
那天,海洋委員會副主委吳美紅突請辭,記者紛紛追問是否與國民黨羅智強的質詢攻防有關。但沒有人關心,她的請辭是否與外島斷糧有關。無人問責,也無人承擔。
在網路世界,言語更為殘酷。一則留言獲得上萬個讚:「我們本來就是同文同種,何必堅持?加入大陸不是更好?生活水準也提升了。」
另一則留言寫道:「澎湖那些軍人死守有什麼用?以卵擊石。早該撤了。」
台灣的聲音,逐漸分裂成島嶼的碎片。許多百萬訂閱的Youtuber紛紛移居中國,拍攝成都、重慶的生活影片,嘲笑台灣「還在冷戰思維裡掙扎」。有人一邊吃著麻辣燙,一邊笑說:「不要再侷限自己了,台灣已經落後太多。」
但沒人看到的是,從澎湖傳回的軍事密電,愈來愈短、愈來愈斷。跳頻干擾讓真相如霧。人民不再等待新聞,只能靠彼此拼湊殘碎字句來理解戰況。
也沒人知道,北京此刻,正陷入另一次權力風暴的中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共的政協會議後,境外媒體忽然流出一則未經證實的內部簡報,顯示王滬寧的長篇發言,其實是為了掩飾常委內部的嚴重分裂。李強極力試圖穩住經濟秩序,但效果有限。蔡奇堅持文宣強硬,不斷強調「祖國統一不能有退路」,而丁薛祥則頻繁私下接觸紅二代勢力,暗潮洶湧。
劉源的公開表態,震驚高層。「國家不能再一次被一人決定命運,歷史曾教訓過我們。」
這不是挑釁,而是控訴。
一份政協內部紀要更顯現裂痕:一名年輕常委問:「若我們奪台成功,能否保證不再走上文化大革命的路?」
全場沉默。
《求是》雜誌緊急發文,署名習近平,表面談教育,實則意在鞏固下一代思想。「聽黨話、跟黨走」八個字如鉛塊墜入湖底,看似穩定,卻無聲沉溺。
數日後,王滬寧發言內容罕見不再提「兩個確立」、「兩個維護」,反而援引胡錦濤、溫家寶時期的詞彙:「依法決策,民主決策。」
整個中南海警鈴大作——這不是對台灣說的話,是對黨內發出的信號。
紅二代的身影浮現。劉源,曾是軍中具聲望者,鄧小平親為其父平反。他在退役將領座談中冷靜發言:「中華民族之未來,應取信於民、依法而治,非一人之志可決之。」
整句話,直指習近平。
台海風暴的焦點,不是澎湖。是這句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十二日,澎湖前線雷達監測到不明水面波動。潛艇?快艇?無人船?沒人能確認。電波早已全面干擾,短波跳頻是僅存聯繫方式。
何翊瑞穿戴整齊,胸前插著那面小小的布國旗。他下令將島上最後的油料,全數投入到機槍、戰備車輛與衛哨燈塔。
「等不到援軍,就用我們的方式,讓敵人知道——這裡不是棄子,而是烈火。」
他最後一次巡視時,來到媽祖廟前。神龕下,一名孩童從暗影中奔出,將一張護身符遞給他。上頭寫著:「虎爺保平安。」
他蹲下身子,輕聲問:「你怕嗎?」
孩童搖頭。「我想你贏。」
他愣了下,摸了摸對方頭髮。「虎爺……」他喃喃,「如果我能活著回去,就蓋一間廟謝你。」
他知道,他不會回去了。
他也知道,這些訊息,永遠不會傳到台灣。破碎的電報機不再響應。政治口水淹沒戰報真實。台北高牆內沒人關心他是否還活著。
北京,或許正在裂解。但他無從得知。
他唯一能確認的是:島上只剩這數千餘士兵,手中彈藥不足、乾糧耗盡。
他望著壕溝中沉睡的戰士,有人穿著破裂的膠鞋,有人把乾麵條分給旁人。沒人抱怨。他們都知道,不會再有「下一班補給」。
敵人也在裂解,但那不重要了。
只要台灣自己先崩潰,就再也沒有翻身的機會。
—
這是無援之島,是忠骨為城。
這是歷史留下的最後一道牆。
一旦潰敗,這塊島嶼將無人記得名字。
但他仍選擇,守到最後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