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風云詭譎的歐亞大陸
本章節 4709 字
更新於: 2025-02-19
大明帝國禮部的新聞司,也就是大明外交事務部門對外的發言機構,繼續在新聞發布會上怒吼著看起來沒什麼營養的威脅,「大清國悍然違反凡爾賽條約,大規模派遣軍隊進入江淮非軍事區,因此大明帝國敦促各締約國,履行條約所規定之義務,對大清國採取斷然之措施。」但是各國對於大明帝國的呼籲卻表現各異,英吉利國一直奉行大陸均勢政策,大清國再武裝江淮非軍事區,雖然直接改變了東亞地區的力量版圖,但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隨著大明國力的上升,大明國與大清國的力量對比中,優勢逐漸向大明傾斜,所以英吉利默認了大清國這一行為。大明畢竟一個是工業國,雖然人口和軍隊規模一直落後於大清國,但大清國一個是農業國,在戰爭潛力上,大清完全沒法和大明相比。大清國的人口是大明的兩倍,但大明依然是個人口數量世界第二的超級大國,就算大清國有了德意志國和日本的支持,他們依然很難對大明國形成什麼像樣的優勢,在大多數領域大清國依然處於絕對的劣勢。
英吉利國名義上還是大明的盟友,所以他們有支持盟友的義務,於是他們在新聞發布會上支持大明帝國採取一些更強硬的措施,但一說到實際行動,他們就閃爍其詞,既沒有經濟制裁,也有沒有援助,更沒有派兵的意思。至於德意志國,自然是在這事上毅然決然的支持大清國,「大清國政府有權利在自己的國土上做任何事。」德意志國外交部發言人這麼樣說道。特別是他們的元首阿道夫一番叫囂中,還提到了萊茵非軍事區,在他的口中,德意志國和大清國同病相憐,他們就像被世界遺棄的孩子。大概是德意志國的態度觸動到了法蘭西國敏感的神經,法蘭西國在這事上卻意外的強硬,他們在對外的新聞發布會上,使用了跟大明帝國禮部新聞司差不多同樣強硬的措辭指責大清國破壞和平,並且指責德意志國賊心不死,企圖再度挑起戰爭,而且當即向大明國提供了一批物資援助,雖然並不是很多,但是他們也算是全世界範圍內第一個對大明帝國提供實質性幫助的國家。
由於這個世界跟另一個世界一樣陷入了「大蕭條」,再加上法國的外交努力,曾經的大多數協約國成員開始大幅度減少他們對於德意志國的援助和投資,使得德意志國的經濟每況愈下,其實更主要的原因還是這些國家自己也開始缺錢了,各國政府因為大蕭條都背上了巨額的債務,然後很多政府開始大印鈔票,結果導致了通貨膨脹,進一步加劇了大蕭條,德意志本身就有這不錯的工業底蘊,因此對於其他國家的工業製成品並無太大興趣,他們進口的更多的是工業原料,但是原料的利潤極低,根本不足以給那些出口國帶來多少利益,因此他們對於大規模投資德意志都興趣缺缺,隨著利潤的降低,商人們的投資越發謹慎,僅僅「大蕭條」開始的半年的時間裡,德意志國境內的工廠就倒閉了50%,失業的人群在街頭無所事事,尋找著每一份可能活下去的機會,社會也隨即動蕩不安。
在這樣的背景下,阿道夫振臂一呼,承諾將帶領大家走出「大蕭條」,並將一切的苦難歸咎於外部的壓迫以及猶太人的貪婪,然後在某一個不起眼的夜裡,德意志開始了這個世界的「水晶之夜」,阿道夫宣稱是唯利是圖的猶太人吸幹了德意志國的血,他們應該奪回原本屬於德意志人民的一切,於是大量的猶太人未經審判被逮捕入獄,他們的財產也全部被沒收充公。就這樣德意志的阿道夫政府在國外持續減少投資和援助的情況下獲得了一筆不菲的資金用於繼續投資大規模的基礎建設,而且還能避免印鈔造成的通貨膨脹進一步惡化,大規模的公共工程吸納了大量的失業人群,社會得以迅速穩定下來,似乎德意志也開始逐漸擺脫了「大蕭條」的影響,然而事實上卻危機四伏。
阿道夫政府為了維持大規模的公共建設,除了搶劫有錢的猶太人,還大肆舉債,隨著時間推移,很多債務逐漸到了償還的日期,但是政府卻沒有錢償還,已經到了破產的邊緣,那些繁榮只不過是暴風雨前的寧靜,德意志國已經找不到新的經濟來源了,英美等國已經自顧不暇,沒有餘力繼續貸款給他們了,不然阿道夫也不至於搶劫自己的公民~德意志籍猶太人。可即便如此,德意志政府財政依然有很大的缺口,於是阿道夫把目光投向了德意志國的鄰居們,換句話說也就是戰爭。
而在大陸的另一端的大清國倒是不用擔心「大蕭條」的問題,因為大清國依然處在封建小農經濟階段,即便有「洋務運動」,也沒能改變大清國農業國的本質。要說洋務運動給大清國帶來了多少進步,應該說是有的,只是不多,那些由官府興辦的各種企業,各種職位上都被塞進去了一大堆達官顯貴的親屬,導致了這些企業體量極度臃腫,效率極度低下,而且這些企業極度缺乏創新能力,不過依靠龐大的人口和廉價的勞動力,大清國依然可以在市場中佔據一席之地。
大清國的高層們也知道大清國的短板,知道光憑大清國一己之力很難建立起一支能適應當下戰爭的軍隊,所以積極尋求和大陸另一端的德意志國合作,大量的德意志軍械被授權在大清國生產,大量的德意志技術人員進入大清國提供技術支援,看起來大清國的短板似乎就這麼補上了,而德國也通過此舉巧妙地躲開了《凡爾賽條約》的限制,積累了大量的軍事工業技術儲備。
而與此同時,德意志國也得到了來自於大清國的資源補充,大量德意志國急需和稀缺的資源被出口到德意志國。不過運輸路線卻要經過英吉利國的控制區,這就導致了德意志國的工業生命線始終處於英吉利國的威脅之下,這也是為什麼英吉利國會一二三再而三的縱容德意志破壞凡爾賽條約,因為他們自信德意志沒有那個膽量敢挑戰英吉利的權威。目前來看德意志並沒有這類舉動,所以他們很樂於隔岸觀火,看到其他強國互相爭鬥,從而讓他們可以從中漁利。
得到了德意志武器武裝,並且受到德意志裝甲教官的親自訓練的大清國皇家陸軍第一至第八戰車師,秘密集結到了長江北岸的安慶府,他們將成為大清帝國廣武皇帝陛下砸碎大明國長江防線的重鎚,配合他們一起行動的還有由德意志教官訓練的大清帝國皇家陸軍第七十一至第九十裝甲擲彈兵師,在大清國的常規部隊中也算是精銳了,畢竟他們作為輕裝步兵師是齊裝滿員的,比其他那些新組建的只發了一身軍裝一支槍的後備步兵師肯定要強得多。
其實躍躍欲試的不只是是大清國的廣武皇帝,還有大明帝國的兵部,當他們接到內閣「先發制人」的命令之後,他們趕緊翻出了以前制定的上百個進攻計劃,開始討論哪個更合適,最後根據內閣的戰略意圖,他們選定了一個名為「外科手術」的進攻計劃,該計劃旨在用大明帝國絕對性的空中優勢,襲擊敵軍後方的各種戰略設施,然後再用輕裝步兵快速突擊佔領各個戰略要地,迫使大清簽署城下之盟。不過他們的計劃卻錦衣衛的一條情報打斷了,大清國在黃州府至安慶府一線集結重兵,似乎是想進攻大明的南昌府,而且南昌府剛好就是長江防線中斷的後勤補給中心,戰略地位不言而喻。
經過大明帝國兵部的總參謀部討論,決定還是優先防禦南昌府,長江防線不容有失,不然大明不保。命令已經下達,大明帝國政府隨機進入了戰爭狀態,各種軍隊調防,物資調配,隨即展開,當然此舉也引起了隸屬於大清國血滴子的注意。廣武皇帝拿到血滴子的情報之後,也是不由得嘴角微微一翹,對著旁邊的德意志將軍說到:「計劃進行得很順利,他們果然還是上當了,他們在長江防線上經營了幾百年,這都快成為他們的信仰了,也不枉我調集了這麼多部隊。下一步就看你們的戰鬥機是不是如你們所說的那麼神了。」一旁的德意志將軍聞言,趕緊恭敬的回應道:「陛下,是我們的戰鬥機,我向您保證,施密特-109比現在世界上現役的任何一種戰鬥機都要更加強大。只要有它在,大明國的天空就是我們的,它們會掩護我們的鋼鐵洪流衝垮敵人經營幾百年的長江防線。」
「好,我就等著前方的好消息。」廣武皇帝,故作鎮定的抿了一口杯中的茶,著實沒什麼味道,其實他很緊張,因為長江防線不止一次讓大清折戟沉沙,所以自認為雄才大略的廣武認為大清的崛起就要先從破除這道現實和人心雙重意義上的銅牆鐵壁開始。同樣這也是一場賭博,這場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的軍事行動,讓大清國背上了巨額債務,如果行動不成功,搞不好自己的那些兄弟就會跟債主一起把自己趕下台,大清國從此徹底淪為那些列強的殖民地,但是他又不得不賭,因為大清國積弊已久,要改革自己就要掌控住軍隊,而掌控軍隊就需要有足夠高的威望,沒有什麼開疆拓土的威望更高了,上次戰敗之後,軍心浮動,不少人開始跟自己的兄弟勾勾搭搭他都看在眼裡,但是他不敢下狠手整治,列強在扶持他的同時,留著他那些兄弟也就是為了掣肘他,在軍隊撒了大把的鈔票過來,穩住了那些軍頭,否則他早就該下台了。其實列強如此扶持大清國,廣武帝何嘗不明白背後的用意,就是為了制衡日漸強大的大明,一個內亂的大清很顯然是無法牽制大明的,搞不好還會被大明漁翁得利,所以他才能坐穩大清國皇帝的寶座。
雖然面對德意志挺進萊茵蘭,英吉利只是不痛不癢的譴責了幾句,但是法蘭西表現的卻很激烈,甚至做出了向東部邊境增兵的舉動,不過法蘭西國內並沒未進行戰爭動員。這主要是上一次世界大戰打光了法蘭西差不多一代人,導致民間厭戰度非常高,此時法蘭西民間甚至出現了示威遊行,要求政府和平解決爭端。各國不久前剛經歷了一次世界大戰,都傷亡慘重,大家根本就不想再打一場世界大戰,況且德國拿走了一塊本就是他們的領土,大家就更沒理由因為這個再打一場戰爭了,這種想法在法蘭西和英吉利非常流行。
可遙遠的東方,卻又是另一番景象,兩邊都厲兵秣馬,大戰一觸即發,所以比起德意志重回萊茵非軍事區,歐洲媒體其實更關心明清兩國,英吉利作為大明的盟友,一旦戰爭爆發,不論怎樣都要提供一些幫助的,甚至是派兵參戰,畢竟上一次大明就派人來幫過忙,這次要是袖手旁觀,英吉利的面子可能就會碎成一地,最後在各方的拉扯中,英吉利向大明派遣了兩個師的英印遠征軍團,不能說毫無幫助吧,也只能說聊勝於無。這兩個由英國殖民地印度原住民組成的師,是純粹的輕裝步兵師,英吉利也不可能讓殖民地原住民掌握重裝備,法蘭西忙著加固他們的馬奇諾防線,他們大量的部隊被作為防禦力量永久駐紮在馬奇諾防線上,擁有機動能力的部隊,加起來不超過3個師,其中兩個輕型裝甲師,他們實在抽調不出部隊,最後也只能從非洲殖民地原住民組成的僕從軍中抽調了5個師送來了,這些師甚至連裝備都不齊全,還得大明帝國給配齊,搞得大明這邊接收部隊的軍官,以為這些人是來打秋風的。雖然他們竭力解釋,這是因為法蘭西國內壓力一直都很大,就沒有怎麼管過殖民地部隊,但是看看這些非洲黑人一副從貧民窟出來的形象,一臉尷尬的法蘭西大使還是最後也只能乖乖閉嘴,不然就越描越黑了。
而遠在大洋另一邊的美國,他們仍然歌照唱舞照跳,一副歌舞昇平的模樣,第一次世界大戰,美國雖然參戰了,但是因為參戰比較晚,沒有做出什麼像樣的貢獻,最大的損失就是死了幾百個美國兵,除了跟幾個戰敗國之間的自由貿易協定,就沒有分到什麼像樣的好處,戰敗國都是些什麼貨色,除了德國和大清國,基本都是些彈丸小國,沒有多大的市場。
其實美國政府還是想了很多辦法來改善市場環境,比如給其他國貸款,讓他們拿著美元來買自己國家的產品,可惜這些國家似乎對工業原料更感興趣,比如日本和德意志,甚至就連大清從美國進口的工業製成品都在逐年減少,畢竟隔壁就有個日本,日本為了快速完成工業化,政府大量補貼企業,導致美國企業難以跟近在咫尺的日本企業競爭大清國市場。於是商人們就只能想辦法把產品賣到那些工業基礎薄弱的地區,比如非洲,但是非洲卻是歐洲人的殖民地,所以打破殖民體系勢在必行。
為了賣點工業產品直接進攻歐洲這種事美國人肯定是干不出來的,但是看著歐洲人自己打成一團,然後逼著他們自己放手殖民地,還是可能的,畢竟戰爭就是個吞沒一切的深淵,等歐洲打成一片焦土,美國的工業產品自然就有了銷路,到時候歐洲人估計得把老婆本掏出來,所以美國從上倒下對於歐洲即將發生的戰爭,都是一副看熱鬧的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