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6-280
本章節 12384 字
更新於: 2024-06-30
薛寶釵讓婢女通知當事廚子過來後,兩女也移動到外院的房間等候,由於薛姨媽去賈母那聊天的關係,所以這次有違禮法的指派並沒有橫生枝節,再說了,雖然是要問話,但兩女並不是當面問話,而是端坐在室內隔著紗簾向室外的廚子交談。
連同廚子到場的還有做為對方引薦人的鶯兒,在從其他婢女那聽說了薛寶釵找自己親戚問話後的她,自然也第一時間趕來現場關切情況。
在這位中年廚子到了外頭以後,薛寶釵馬上開口問道:
「鶯兒的伯父對吧?今日找你來,是想問你關於傳授給我哥哥的武功的問題。」
沒等林黛玉開口唱黑臉,用親王武功來震懾廚子之前,這位廚子反而當場就訴苦起來,只聽他抱怨道:
「哎呀!大小姐這話就說得不對了!我從一開始就跟少爺說清楚了,我不收徒也沒辦法教他武功啊!所以我並沒有傳授給少爺武功呀!
而且我也跟少爺說過不止一回了!鶯兒還有其他人也能替我保證,我是真沒有,也不敢讓少爺拜師啊!再說了,就算是我當年,拜師學廚藝也沒少爺這般隨便好吧!少爺那哪稱得上拜師啊!
大小姐妳也幫我勸勸少爺吧!我這武功不是他說的啥勞子成歌拳,是城哥傳授的武功,不過因為我忘記武功名字的關係,這才沒有名字,而不是他自己喚作的這個成歌拳!」
聽到熟悉的稱呼時林黛玉不由得愣了一下,沒想到薛家下人也認識城哥?廚子的身份加上登堂舞以及城哥的稱呼,這些種種都讓林黛玉想到湘州時期的懷遠堂,為了更加確定心中的想法,林黛玉無視了薛寶釵此刻的羞赧對她問道:
「姐姐,鶯兒的這位親戚的名字是?」
薛寶釵雖然還沉緬於自家大哥居然這般胡鬧的不好意思中,不過她還是立刻回答道:
「記得是姓黃,名喚谷粟,深穀米粟的谷粟。」
林黛玉聽到名字後哪能不知道外頭的廚子是誰,不正是懷遠堂的那位領頭廚師嗎?雖然林黛玉不清楚對方怎麼會跑到薛家當中,不過至少她知道對方可不是什麼偷學武功,對方的身份還真可以算是名正言順的江城徒弟。
雖然說黃谷粟是江城徒弟有些言過其實,不過在林黛玉看來差不多就是如此,再怎麼說黃谷粟都是在懷遠堂內,那麼在懷遠堂當值的時候,記住學會一兩招也很合理,而在林黛玉知道江城教導武功的立意後,那黃谷粟的武功自然稱不上是偷師了。
既然知道了黃谷粟的來歷,對方剛才那些說詞也與林黛玉的認知銜接得上,後者也猜到了薛蟠所謂的成歌拳,並不是什麼具有傳奇根源的古拳法,再說了,根本沒有成王進攻朝歌這種亂七八糟的歷史典故好吧!
成歌拳,成歌拳,是城哥傳授的拳法吧!林黛玉倒是難得薛蟠能自己杜撰出數千年的歷史了,想到這裡,林黛玉為求保險開口問道:
「黃谷粟是吧?」
在外的黃谷粟應道:
「正是小人。」
林黛玉繼續問道:
「湘州城懷遠堂?」
黃谷粟聞言後其表情肉眼可見般的低落下去,半晌過後他才振作起來說道:
「是的!我這武功就是在湘州城取得城哥的同意後,這才一直練習至今,另一位小姐莫非也知道城哥?」
問完後黃谷粟立刻激動地解釋道:
「請小姐別誤會啊!我可沒有違背與城哥的承諾!薛家少爺會這門武功是因為他一直在旁觀摩的緣故,而當年我就是從旁觀看這才記下武功的,所以我想這樣應該並不違背城哥的初衷,也多少能傳承城哥的精神,這才沒有嚴厲阻止少爺的舉動。
我是真的沒有,更沒資格冒充師傅呀!」
事情問到這裡,林黛玉也已經清楚了薛蟠武功的始末,於是她在安慰了黃谷粟幾句,又保證城哥不會因此生氣後,這便讓黃谷粟退了下去,做完這些後才回頭與薛寶釵解釋起來龍去脈。
薛寶釵在明白自家廚師並非偷學親王武功,而自家大哥的成歌拳是真的大有來頭後,整個人也放心了下來,至少她不用擔心會有大哥因為武功糾紛而被官府羈拿的情況發生,不過薛寶釵還是憂心忡忡地問林黛玉道:
「這樣需不需要先跟丹王爺報備一下啊?」
林黛玉雖然覺得以自己對江城的認識,以及明白登堂舞的立意來說,薛蟠從黃谷粟那學登堂舞根本不需要讓江城知道,不過她還是中規中矩地說道:
「還是讓薛大哥去拜見一下吧,好歹也算是見見實際上的師傅不是?」
薛寶釵也是這麼想的,更何況以薛蟠的脾性來看,不說他可能在京城鬧出紛亂,要是之後一個不小心傳到王爺耳中,王爺因此對薛家有了成見那可就不好了,所以不管怎麼說,既然知道自家大哥學習的武功的出處,那麼還是知會真正的擁有者一聲為妙。
就這樣,薛蟠在經過薛寶釵的提點後,也知道了自己的武功其實傳承自隔壁聲勢如日中天的丹王爺,也因此,激動得無法入眠的薛蟠在隔一日便帶著禮物到親王府上拜訪。
原本薛寶釵以為事情就此告一段落,自家大哥的武功有了來路,不會因此在武者滿街跑的京城鬧出亂子,說不定還會因為這次的拜謁消停幾天,結果讓薛寶釵沒料到的是,自家大哥居然給她娘倆帶來一個驚人的消息。
只聽薛蟠興沖沖地邊收拾邊說道:
「媽媽,妹妹,趕緊的東西收一收,咱們要搬去親王府上住了!」
這話直接導致薛姨娘吃驚地對著薛蟠問個不停,就連素有涵養的薛寶釵也不自禁地驚叫出聲,她們兩位內院的女子完全不明白,怎麼薛蟠出去一趟回來,一家子就要移居去親王府了呢?
只聽當事人的薛蟠是這麼說的:
「今日大哥我不是去拜會丹親王嗎?嘿!人家親王不但年輕的過分不說,涵養也比大哥我強出好幾個頭,不怕告訴妳們,我連來意都是磕磕巴巴好久才說的明白。
後來我又跟丹王爺說了好久,我那時候腦袋一糊塗,就想說來都來了,這不尋思拜師麼?既然真正的師傅都在自己面前了,那我怎麼不向王爺拜師呢?」
薛姨娘連忙問道:
「然後呢?你不會真的拜師了吧?」
薛蟠擺了擺手道:
「哪有可能,我也知道王爺可是很忙的,但是我想啊,既然武功出自王爺之手,王府的護院怎麼也會學王爺的...這叫登堂舞來著,所以我就試著向王爺求情說,我想留在府內學習登堂舞,至於費用什麼的我家一律負責,也會繳學費云云......
總之那時我是腦子一熱,講了一堆什麼的我也記不清了,不過!」
薛姨娘又連忙追問道:
「不過什麼!?」
薛寶釵不用想也知道是什麼,不就是丹王爺同意了嗎?
果不其然,只聽薛蟠繼續說道:
「不過王爺同意了!他願意讓我們家入住王府,也說能讓我向府上的人學習武功!」
薛蟠說到這裡,越想越得意的他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起來。
雖然薛蟠想要在當日便立刻入住丹王府,然而他這提案卻沒有得到薛姨娘的同意,只聽薛姨娘道:
「要入住你自己住去吧!在賈家這我還有親戚作伴,能說說話,況且不過在隔壁而已,就用不著如此大費周章的吧?」
薛蟠聽完覺得也是個理,帶著媽媽妹妹舉家過去費時費力不說,大體就在隔壁罷了,想見面也十分方便,與其帶家裡人住進去,還不如自己一人來得輕鬆自在。
薛蟠這麼想著也這麼做了,當晚就辭別薛姨娘與薛寶釵,帶著幾位奴婢往丹親王府上去了。
而薛姨娘與薛寶釵這裡因為擔心薛蟠的關係,也對於丹親王的好意感到奇怪,所以兩女在擔心一夜過後,便在賈府上找相熟的人詢問丹親王的事情。
薛寶釵首先便去找她覺得最為妥當的林黛玉,只聽林黛玉重複薛寶釵的問題道:
「想問我對丹親王的看法?」
見到薛寶釵點頭確認後,林黛玉這才說道:
「還能是怎樣,妳看看幾個姐妹們天天往哪跑不就知道了麼?」
林黛玉指的自然是迎、探、惜三春自從在丹王府有了住處後,便藉著藥丸的由頭三不五時跑丹王府上住,除了重大節日得回來之外,可以說她們比起身為賈家人,用江家人來形容她們更為妥當。
林黛玉做為相對被拋下的那個人,自然對於幾女的不講義氣頗有微詞,不過沒辦法,誰讓她的身份特殊,賈母不讓林黛玉去江城那裡幹活,實際上也是一種偏愛這位外孫女的表現。
所以比起榮國府的女孩們,林黛玉有更多的時間與賈家的寶玉相處,加上因為賈母安排的關係,他們兩個又生活在同一房間中,感情上自然也親密許多。
雖然林黛玉的日子與無聊沾不上邊,也不是沒有玩伴陪在身旁,只是林黛玉自己過來人自己清楚,雖然榮國府的規矩已屬寬鬆,但是江城那肯定更加奔放啊!
林黛玉都不知道在自己缺席的時候,那幾位姐妹們與江家幾位女孩們會鬧出多大的火花,她又錯過了多少精彩的畫面,但是沒奈何,人在異地身不由己,儘管林黛玉有了些主動改變的勇氣,但是當代的禮教註定她無法主動提出想住進外人家,這種有辱貞節的訴求。
薛寶釵在聽林黛玉說了一通,與其說是介紹實則是在抱怨的話後,前者也識相地主動提出告辭,她覺得自己還是去問問其他人吧,畢竟在薛寶釵看來,林黛玉去丹王府的次數並沒有其他人來的多,那麼她對丹親王的理解應該沒有其他人來得透徹才是。
薛寶釵考慮到迎春懦弱,惜春年幼的關係,她遂直接找到探春,這位在她看來最為懂事的人詢問關於丹親王的事情,在聽完探春的分享後,薛寶釵對於丹王府的成員也有了初步的認識。
像是什麼大管家洛貞,雜貨店鴛兒,廚師長鴦兒,憨菱角香菱,左右門神李氏姐妹,石獅子白嫻這類讓人感到奇怪,又能多少了解其人的綽號。
雖然探春說了很多關於親王府上的事情,可問題是薛寶釵要的不是這些內闈女人的事,而是關於丹親王為人的評價!結果兩相比較下來,貌似林黛玉抱怨的內容對她還比較有幫助。
有鑑於此,薛寶釵單刀直入道:
「那王爺的為人又如何呢?」
薛寶釵覺得幾女就算沒辦法與王爺接觸,但至少也能從各種角度去了解王府主人的性格吧?怎麼探春從頭到尾都沒有提及這位王爺呢?
探春聽到薛寶釵的問題後眼神立刻飄忽不定起來,薛寶釵並沒有注意到這微小的細節,再加上探春也在當下給出了回答,讓薛寶釵沒能發現眼前女子的不對勁。
探春回道:
「王爺他當然是很好的人,不然怎麼會讓我們這麼些年都一直過去拿藥呢?」
薛寶釵覺得倒也說的沒錯,她也聽說幾女過去王府上都是做些什麼,不就是製作那些老太太喜歡著緊的藥丸嗎?而且期間還不收取任何費用,這確實跟白拿沒什麼兩樣。
探春接著也說了些王府內的見聞,像是奴婢遵守規矩,婆嬤各司其職,這些能側面反應王爺治家嚴謹的事情,不過薛寶釵還從探春的口中聽出了一點,那就是王府雖大,府上貌似卻人丁稀少的樣子。
薛寶釵不由自主腦補出年邁的丹王爺在見到自家大哥後,有感於薛蟠對這門武功的興趣,加上家族血脈稀薄,這才答應薛蟠的冒昧請求,或許王爺只是想讓冷清的王府更熱鬧些吧?
這麼想著的薛寶釵也就放下心來,在拜別了探春後便回到梨香院內,與薛姨娘交換過打聽來的消息後,薛寶釵也說出了自己的猜測,薛姨娘雖然也去自家姐姐那打聽了王爺的情況,不過王夫人連江城的面都沒見過,又哪能知道些什麼呢?無非都是從女孩們那聽來的東西罷了,所以她自然也覺得薛寶釵的見解不無道理。
兩女就此安心了下來,不過薛寶釵的論調忽略了自家大哥昨晚說過的「親王年輕的過分」這句話,所以雖然她的看法能自圓其說,但免不了與事實嚴重脫節,當然這多少與探春的閃爍言詞有點關係就是了。
探春自然不希望薛寶釵繼續問下去,畢竟再說下去的話,她們幾位女孩在王府內的放肆作為就很難隱瞞住了。
就先拿探春的部分說吧,在經由林黛玉以及史湘雲的介紹後,探春的管理能力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下得到了展現,接著江城就理所當然地把幾女的事務交給了探春管理,像是藥材的份量,製藥的品質管理,最後的包裝步驟,以及相關的財務會計等等,總之就是真的把探春當手下的員工使用,把幾女當作外聘的工讀生處理。
隨著時間的更迭,三年來在洛貞的觀察下,然後在諮詢過本人的意願後,探春負責的事務開始從藥丸開始向外輻射,不僅只是負責她們所需的藥丸而已,還包括了江城對外販售的部分,既然探春都能把手往外伸了,那從藥丸跨足到藥膏也不算什麼過界。
探春一次負責起王府的兩大進項,雖然就時間上只能算是兼差性質,不過因為能發揮自身所長的關係,讓她很滿足於這種縱橫捭闔的感覺,並不是貪戀權力,探春只是喜歡事情在自己指揮下變得井井有條的那種成就感。
至於探春到底與丹王爺江城熟不熟悉?這不是當然的嗎?雖然探春的直屬長官是洛貞,但洛貞得空了只會往江城那跑,所以探春自然沒少與江城見面,一來二去之下,探春直接彙報的對象也從洛貞轉為真正的主人──江城了。
所以要問賈府內誰對江城有比較清楚的認識,除了林黛玉與史湘雲這兩位舊人之外,當屬這位三姑娘探春了。
探春自己也知道機會的難得,要知道她能掌管指揮王府下人,全賴於王爺的憐憫與青睞,對她來說更是一次千載難逢的經驗,更是自我抱負的一次實現,所以她當然不希望賈府的規矩影響到王府去,要是讓人知道她在王府內都做了什麼出格的事情的話,那她們姐妹就可能因為這些風聲的關係,就此斷送了在王府內的逍遙生活。
也因為這樣,不同於王府內僕役們的高度約束,在賈府內要是不小心透露了點她們在王府的情況,那轉眼就可能引來賈母與夫人們的關注,更別說要是留言越傳越誇張的話,自己等人在王府的幸福日子就會因為家長們的顧慮而被單方面中斷掉。
探春的情況並不是孤例,同樣把王府視作另一片天地的還有迎春、惜春以及史湘雲。
史湘雲自不用多說,在家苦困的她早早藉著幫賈母製藥的由頭長賴王府內,在經過賈母的背書後,史家自然也樂得史湘雲這戶搬出,還順道省了一筆月例供給的費用。
至於迎春,這位一直都表現得文靜且怯懦的女孩,她自然也有與江城交往的機會,不過比起探春的被動等待機會,她反而較為主動進取了些,這並不是說她為自己爭取權益什麼的,事情還得說回迎春的行事邏輯上了。
迎春雖然都是一副唯唯諾諾的樣子,實際上她仍然有自己的價值判斷,篤通道教的她對於太上感應篇的報應論深信不疑,所以最初被賈母派去王府內製藥時,她其實很樂意透過行孝來償還虧欠祖宗的功德。
在接下來經過林黛玉與史湘雲對江城的介紹後,她發現報應論的絕佳案例,居然這般促不及防間出現在了自己面前,她一直以來堅信的信仰有了歸宿,那人便是從一介草民一步登天成為當朝唯一親王的江城。
儘管親王不過是名義上的頭銜,儘管這次封爵藏有各式各樣的意義,不過這都掩蓋不了江城尊為親王的事實,更別說一眾跟權力都沾不上邊的深閨女孩了。
親耳聽聞如此傳奇人物後,迎春自然迫不及待地跑去詢問江城,她想從江城這裡取取經,希望能從中學習一些訣竅,畢竟在林史兩女的介紹裡頭,迎春可是知道江城犧牲了很多東西,她想從江城那學習如何舒緩無償付出後的鬱悶。
初生之犢不畏虎的迎春這麼想了,也藉著林史二女帶著她們認識江城時這麼做了,那時候迎春這麼問道:
「王爺大人,您在還未到達如今地位之前,是怎麼看待自己一直以來的付出的呢?」
對於這位觀之可親的女孩的詢問,江城也隨著對方的詢問回憶往昔,他的思緒飄到了比蒞臨此世還要更早前的自己,在場幾位女孩也想知道江城怎麼想的,洛貞等一路陪伴江城的幾女也想知道,為何江城會是這樣的行事作風,又是什麼支持他始終這般無私呢?
在洛貞這個最明瞭江城成為王爺過程的人來說,總不可能是江城知道傳播武功會得到代拳匕,而後者又能讓他得以與朝中大臣打交道,之後又能透過他們晉見皇帝,最後還能因此獲得賞賜封爵吧?
所以更加合理的解釋應該是這樣子的:因為江城本來就願意把愛揮灑人間,把自己的武功傳給打滾於窮困中的可憐人,又願意施展醫術散發藥丸,還把絕大多數的金銀用於慈善,這些種種善舉累積起來的名聲,才讓江城能在朝見陛下時,獲得這位至尊的認可與尊敬,進而封爵成為親王。
這是一眾江城身旁女子的想法,也是很多認識他的人聽聞這消息後的歸因。
洛貞其實也很想知道江城的想法,雖然主人不論何時都願意注資慈善,但是實際上江城又是怎麼想的,洛貞心理偶爾也會暗自擔心。
在萬眾期待下,江城如此答道:
「我只是隨心所欲罷了。
不過真要說起來的話,關鍵應該在由我主動這一方面上吧。
我主動想幫助他人,所以這麼做了,於我而言就像是想喝水想吃飯這麼簡單,因為想幫忙所以就給予幫助,他人來求我時也盡己所能。
雖然這話由我來說有些矯情,不過我確實沒有考慮過被回報這件事,但是莫名其妙的,我就成了現在這模樣了。
所以就我自己看來的話,這應該也屬於一種善的循環吧!」
所有人聽完江城的總結後也都各自點頭認同,確實,江城就是好心有好報的絕佳案例,因為幫助他人而得來名聲,也獲得了機緣,這才有了如今崇高的地位。
迎春聽完後若有所思,一直以來只能消極對待事物的她自然很受衝擊,迎春作為賈赦的庶子,嫡母又是邢夫人那副模樣,得賴於賈母的憐惜這才在王夫人照顧下長大。
自從接觸到太上感應篇的報應論後,迎春一直覺得自己的生命軌跡都在天地之神的計算中,因為嫡母是邢夫人這般德性,所以換來幼年在王夫人底下與眾姐妹快樂生活的回報,上回包庇了婢女的過失,所以之後才意外獲得了王夫人的嘉獎,種種事件不一而足,尤其以這回入王府生活為甚。
以這幾天在王府內的生活來看,迎春覺得這次的遭遇是幸福的,但是問題來了,她又會損失多少福報,或者說自己之後得努力累積多少福報才能彌補呢?這是迎春十分憂慮的地方,因為她其實對於包庇婢女一事耿耿於懷,迎春並非執著於對方上次的過失,而是這名婢女在之後卻得寸進尺,這次更是直接偷走了自己的飾品。
迎春很不喜歡,但是她又覺得如果自己忍氣吞聲下來的話,會不會讓自己多積攢一些功德呢?再說了,這樣把事情鬧開來的話,家裡變的雞飛狗跳的對誰也不好吧?而且婢女如果被趕了出去又該怎麼辦呢?這一切會不會成了報應回歸到自己身上呢?
迎春顧慮得很多,如今年幼的她還處於建設價值觀的階段,在聽了江城的解釋後她頓時來了信心,沒錯!迎春也堅信江城所謂的「善的循環」,她覺得自己無非是忍一忍,事情也會如船過水無痕那般過去,而福報終究會歸於自己。
迎春並沒有忽略江城話中所言的主動性,不過她並沒有太過在意,畢竟她本來就是願意主動這麼換取功德的,期間可能遭遇到的困難與壓力,這些對迎春來說至今為止都還算能夠忍受,為了將來能有個好歸宿,迎春並不在意這點煩躁與損失,她願意為了更好的未來而犧牲。
至此迎春的想法因為江城而得到強化,也因為江城這一絕佳案例在身旁,迎春有了效法的對象,自然樂得時刻往王府跑,在迎春看來,既然入住王府已成定局,她這回的幸福如果是來自之前的功德的話,那麼她得好好利用這次機會來觀察江城,這位積德累功成王爺的傳奇人物。
所以在這些日子以來,迎春除了基本的製作藥丸來回報賈母外,其他時候她都跟在江城身旁,在一次誤會下,迎春把江城對洛貞的話當成是對自己的命令,雖然與外男接觸讓迎春有些不適應,不過功德福報推動她這般糊塗地執行下去,至於江城在發現迎春居然也能被他使喚後,自然樂得多一位聽話工具人。
直到探春成了製藥的管理者後,提出了加班製藥賺外快的企劃,這才讓多一個積累功德方式的迎春減少到江城身旁的頻率,所以真要說賈家誰對江城最為熟悉,那當屬前不久還在江城身側鞍前馬後的迎春才是。
不同於迎探二春與江城交往密切,年幼的惜春整體來說並沒有與江城接觸太多,不過也並不是沒有,這就得從她最初進府時的情況道來。
惜春是賈母打小從寧國府那接來給王夫人照顧,就這樣一起跟著姐妹們長大,所以製藥的名額她自然也佔了一位。
雖然自小就來到賈母身旁,但是襁褓期與後續吃奶的階段依舊是在寧國府長大,而特別的是惜春很早就覺醒了宿慧,她在小時候便能注意並記住身旁所發生的事情,所以她的性格早早就因為受到環境的影響而塑成。
惜春作為寧國府賈敬的庶子,老年得子又是幼女的惜春,居然沒得到賈敬的寵愛,也沒受到大哥賈珍的關愛,這怎麼看都是件很奇怪的事情,然而箇中緣由惜春自己清楚。
因為知曉寧國府隱密的關係,惜春從小便希望能脫離自家這不潔且註定落敗的地方,隨著年齡的增長,惜春逐漸意識到自己唯一的出路只有出家一途,然而因為賈母的憐惜,在這些年王夫人的教導與愛護下,同姐妹們的陪伴中,惜春雖然知道富貴的結局終會通向滅亡,但她對於自己出世的決定,倒是有些遲疑不決起來。
惜春知道只要自己越早解脫,那麼未來的痛苦就會越少,可是身周的快活與舒暢讓她無所適從,她到底只是位始齔之年的女孩而已啊!花花綠綠的美好世界總是讓人流連忘返。
惜春的確想脫離這片骯髒之地,但她也知道水至清則無魚的道理,些許的灰塵並不影響綻放的光輝,這也是她儘管自小便決定了將來的出路,卻依舊與姐妹們生活在一塊的原因。
並不是惜春不能夠,畢竟作為寧國府不被關注的邊緣人,又有賈敬這位好父親的前例,惜春出家不過是本人願不願意罷了,而這個本人,現在正處於明知道越早解脫越輕鬆,卻寧願一直在幸福中慢慢沉淪的糾纏泥淖裡。
在住進王府前,惜春以自家作為參考,她覺得作為新進親王,又是從草民跨級成為王爺,王府內的穢亂氣氛肯定比寧國府有過之而無不及,她都能想像丹王爺的眼神肯定比珍大哥還要赤裸,不過因為林史兩位姐姐把王爺說的太過傳奇的關係,又見到了如香菱這等超逸人物,惜春才覺得或許這位王爺可能真的不一樣吧?於是便也跟著大夥一起去拜見江城。
見完江城後的惜春雖然也跟著眾人意外其年輕與秀氣,她也改正了自己先前對江城的想像,不過到底僅此而已,不同於探春管事、迎春服侍,惜春更多時間都在同香菱等女玩鬧起事。
隨著與香菱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後,惜春覺得自己的經歷與前者相比,完完全全不值一提,也因為知道了香菱的身世,有感於對方的坦白與磊落,惜春更加喜歡與香菱處在一起。
除了香菱以外,李氏姐妹的脾氣與身世也同樣驅使著惜春與她們靠近,雖然貞鴛鴦的出身讓惜春有些牴觸,但在接觸與了解過後,惜春也知道了她們的忠貞與自愛;白嫻的盡職認份也讓惜春喜歡,更別說在王府接觸過的一些婢女僕役們,都沒有如她在賈府內的那些臭毛病壞習慣,這遂導致惜春比起住在榮國府,她更喜歡待在丹王府上。
就這麼直到某一天,幼女承受不住保守祕密的苦悶,向摯友宣洩她被迫擁抱寂滅的開端,惜春在王府的一處花叢內這麼對香菱說道:
「香菱姐姐,我能跟妳分享一個祕密麼?」
香菱見眼前這位妹妹鄭重其事的樣子,知道對方要說的話肯定對其十分重要,只聽香菱說道:
「可以喔!只是...我不想有事情瞞著主人,所以...要是妹妹妳不介意的話,我們去找主人,然後妳在一起跟我們兩個說怎麼樣?」
惜春也知道這位姐姐直腸子到有些呆傻的地步,聽了原因的她也並不意外對方會這麼提議,確實,如果香菱不想有事隱瞞江城的話,那惜春對香菱所說的祕密,遲早都會被後者透漏給江城知道,所以香菱這才在惜春開口前打上預防針,若是惜春不願意的話,那這話題就到此為止,要是惜春願意的話,那就如香菱提議的那樣,由他們三人一起來保守祕密。
以惜春對江城的好印象,對於香菱的提議她當然是願意的,況且在臨發洩的當口,這麼被香菱堵住惜春可是感到十分難受,所以當下姐妹倆便聯袂找到了江城。
對於香菱希望其他人連同洛貞都得離開房間的請求,江城自然不會拒絕,而且從香菱急切的眼神來看,江城多少能感受到事情的嚴重性,只是讓江城沒預料到的是,兩女強硬地把其他人都支使開去,就只為了跟自己講述祕密!?
江城當然沒有小覷祕密的重要性,不過小女孩們的祕密!?
當然了,江城很尊重兩位女孩對自身祕密的重視程度,既然對方肯與他分享,江城也打起十二萬分精神對待,結果也沒有讓他失望,惜春的祕密確實驚為天人。
惜春說的是她至今為止的人生,同時也道出了賈府中不為人知的內情。
惜春是賈敬住進道觀後才出生的,這也意味著其父母若不是在觀內交合的話,至少賈敬身上那時也有著一層道士的身份,而惜春又因為早慧的關係,讓她很容易被照料她的父母所忽略,所以她不但從小見過賈敬與其母恩愛的直播畫面,也因緣際會知曉了賈府當年的作為。
當年惜春的母親在雨收雲散後這麼問賈敬道:
「相公大人當初為何要出家呀?」
賈敬那時因為喝酒上頭的關係,這麼不在乎地對身旁的愛妾說道:
「哼!你當老子願意的嗎?還不是當今聖上逼來的!這才不得以入觀避禍,當年要不是我連同忠義親王,甄家那些人護著太上皇移駕長安,先一步把皇城內的東西運送過來的話,當初又會有多少金錢落在胡虜手上!?
結果沒想到烏家逆子這般絕情,不念我的護駕之功也罷,當初還想著拿我邋開刀祭旗!
要不是我收到風聲躲得快,這才在這武當名下的玄真觀內窩著,雖然後來不知怎地沒了下文,不過想來是武當派的名聲夠大,這小子不敢太過放肆,不然當年忠義親王怎麼樣的下場......
唉!說這煩人的東西做什麼?嘿嘿嘿!你我繼續練這雙修功法才是正理!」
與現在的香菱一樣,惜春的生母當然很好奇當年賈敬到底做了什麼,於是在之後的日子裡,她又抓了幾次機會詢問出片段的資訊,自然惜春也知道了當年的大概經過。
原來二十年前北國進攻的號角剛響起的時候,當年頗受如今太上皇,也就是當時的至尊賞識的賈敬便主動夥同忠義親王等皇親國戚,移調守衛京畿的兵力來協助皇帝移駕長安,這處他們認為得最佳的防守城池。
從賈敬的嘴中,惜春也知道了當年之所以能在黃河流域抵抗住,便是這批守衛力量立了大功,然而新登基的當今聖上在五年戰役過後,回頭立刻鐵面無私地把忠義親王拔除個一乾二淨,讓原本以為能因此得到封賞的幾家錯愕非常。
接著就是賈敬收到風聲,這才立刻跑去已然聲名赫赫的武當派底下的玄真觀避禍,就這樣一路留到了惜春出生時的現在,惜春覺得其父可能是想等到當今聖上薨逝了,到時候才敢出道觀吧。
畢竟以惜春後來得到的資訊,在和她從賈敬口中得到的說法相比對過後,她十分理解為何當今皇帝會辣手無情除掉忠義親王,不如說在了解戰爭的發展過程後,惜春最困惑的,反而是為何皇帝還留著賈家未除呢?連帶著當年一齊逃難的幾家也沒有下手,從頭到尾受傷的就只有那位親王級別的皇家勳貴而已。
惜春至今都沒有想明白,但她明白皇帝不是不下手,也不是原諒了賈家,而是正蓄著勢等待能夠發力的那天罷了。
梳理過前因後果的惜春很清楚,若非賈敬當年抽調走兵力來搬運宮中事物,連帶著其他幾家也濫用自身權力使喚兵丁,他們確實保下了自家的傳承與細軟沒錯,卻使防務上產生嚴重的空缺,進而導致北國的攻勢能在華北平原上一瀉千里,可以說太上皇的移駕與南國的大潰敗有很大的關係。
也因為這樣,在忠義親王被早早處理掉的現在,惜春自然覺得賈家可能隨時覆滅,或許皇帝的怒火因故不再蔓延,但肯定還包圍著賈家,只是身為女子的她因為無法輕易外出的關係,也因為年紀太小而無法找出相關端倪。
本就產生出遠離賈家想法的惜春又因為母親的離奇逝世而加深了這股厭惡,再加上她也在同一時間被賈敬送回府上照顧,美其名是能得到更好的生活,實際上就是將她丟回族內不管不顧,惜春認為母親是因為得知太多隱密而為賈敬所害,自己則因為太過年幼的關係被對方放過,而惜春在寧國府的邊緣處境也正好與她的猜測相互映照。
在江城出現之前,惜春覺得自己能逃過被牽連的出口在於出家當尼姑上,一來這能合法斷了與家族間的聯繫,再來也省了她與相當噁心的婚姻嫁娶扯上關係,之所以會選擇式微的佛教,並不是惜春熱愛佛法,而是她見識到太多的道士醜惡罷了,儘管從頭到尾她參照的案例只有賈敬一人。
不過如今江城帶著香菱等女出現了,惜春因此有了新的想法,畢竟她只是想遠離賈府罷了,那麼加入王府也不失為一種選擇不是麼?先前只想出家是因為沒門路,成為尼姑是她僅剩的出路,然而丹王府騰空出世,加上有了藥丸的牽引,惜春的心思遂開始活絡了起來,這也是她願意分享祕密的原因之一。
惜春並沒有以祕密挾制香菱的想法,只是在她對香菱的認識當中,她覺得以誠待人方方是維繫彼此感情的最好方式,同時,惜春也期望對方在知曉這個祕密後,能在賈家出事時接納自己,畢竟若能有其他選擇的話,惜春自然不願意走如此極端的出家之途。
幾年來的抑鬱得到了宣洩,還是小女孩的惜春情不自禁地哭了起來,香菱自然地把她摟到自己懷裡,與惜春共情的她接著也將渴望的眼神投向這片空間中的另外一人。
江城明白了香菱想傳達的意思,想著也算是給惜春這次分享隱密的回報,江城並沒有起身,反而是招了招手來表達自己同意了香菱的提議,會意的香菱就這樣抱著惜春緩緩朝著江城的方向移動,接著在一陣香春傾倒之後,兩女便雙雙投入了江城的懷抱之中。
惜春很快就明白發生了什麼,不過比起遠離讓她生理上感到噁心的男人之前,她反而是本能地沉溺在撲鼻的溫暖當中,很快地,哭泣的她便因為疲倦而深深睡去。
江城本來是想讓香菱帶惜春去休息的,然而在輕喚了幾聲之後,江城發現香菱依然固執地裝睡著,沒奈何,江城只能趁著兩位女孩賴在自己身上的同時,梳理一下整起事情的脈絡。
江城在聽完惜春的告白後,雖然他很認同對方這祕密的祕密性,不過對他而言,這祕密其實沒那麼重要就是了。
畢竟不管是二十多年前賈敬的錯誤決策,或者是這些年來賈家子弟的莫不關心,這些其實都是賈家自己造下的因果罷了,或許因此導致了上千萬黎民的無端犧牲,但是說開了,這與這時候的江城一點關係也沒有。
當然了,對方都坦白到這種地步了,江城說不幫忙也說不過去,所以江城願意去改善惜春個人的命運,但是要怎麼讓這位小女孩脫離苦海,偏偏對方還不能如香菱這般簡單地花錢購入,而自己又與賈家無親無故的,現在唯一能與賈家沾上關係的方式,江城想來想去就只有婚姻一途。
但問題來了,惜春的年紀怎樣看都太小,況且要是真的提親了,那洛貞又該怎麼辦?
江城還是很講究次序的,再怎麼說洛貞也要當大的不是麼?從理性的角度來講,洛貞當正妻也符合當前江家的情況,所以在江城與惜春建立正式婚配關係之前,得先邁過洛貞這道檻才行。
正當江城左思右想理不出個頭緒,準備把洛貞幾女叫進來一起腦力激盪時,哭睡過去的惜春很早便醒轉過來,她第一時間並沒有採取任何動作,而是靜靜地偷看著江城的表情,見到江城陷入沉思後,她遂開口說道:
「我的事情不勞親王麻煩的,這次是我失禮了。」
說完惜春便從江城的懷中掙脫,香菱自然也裝不下去跟著起身,惜春在向江城施了一禮後,便強拉著剛剛還端著姐姐派頭的香菱離開了房間。
惜春其實內心是高興的,因為她知道自己得到了王爺的重視,不過惜春很清楚自身的處境,設身處地來講的話,她也不知道要怎麼讓自己脫離困境,所以惜春並不奢望江城能給出承諾,正如惜春自己所言,她其實不需要江城替她操心,畢竟她早已做好最差的心理準備,無非就是出家為尼罷了。
不過惜春的心中多少還是有些許期盼,期盼等事發那天來臨時,這位丹王爺能出手把自己撈出泥坑,能容許她回到這片如夢似幻的幸福園地內度過餘生。
雖然惜春道出了隱密,但她並沒有天真地把江城當成唯一的救命稻草,她的經歷與宿慧讓她知道一生中能靠的只有自己,不過這點改變的希望仍然影響了惜春,在之後的日子裡她都在王府內過得很活躍,完全展現出她這年紀應有的青春樣貌。
江城這邊則是想了想後決定不想了,畢竟他還真沒個正當理由撈惜春出火坑,再加上當事人又是那副態度,江城最後的決定剛好與惜春不謀而合,在前者看來,如果賈府落敗真的成為定局的話,那他到時候再出手幫忙就行了,畢竟丹王府還蠻大的,幫助賈家的幾位姑娘也無不可,就像江城把當初購買的琵琶女們,連同幾位婢女還有願意前來的一干人等都帶入王府一樣。
就是因為王府太大的關係,總體面積比寧榮二府加起來還大,所以京城合歡宗的僕役並不能滿足王府的需求,而在等合歡宗調集其他地方的人手進府工作時,江城遂想起當初這批合唱團來,於是便把她們從江上拉來充作人手使喚了。
也因為有了這近兩百人的加入,加上後續補上的僕役一眾,所以在封王後的第一年年底,江城對於皇帝與後來熟絡的四王,他們在相近時間點提出的大額訂單的需求,這才能勉強趕在期限內全額交出,所以如今的王府雖然還是顯得有些冷清,但已經沒有一開始時那般空曠無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