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打工度假記行:日本人眼中的中華文化

本章節 1331 字
更新於: 2025-03-12
從日本打工度假一年回來,除了《無明》的連載外,我完全忘了這裡的更新了。
主要是我發現去年整年,過得太充實了,充實到我幾乎忘記了在深夜寂靜的凌晨對著螢幕敲鍵盤的感覺。
也讓我的文思、靈感有些鈍化了。
因為是做飯店後廚的關係,做的兩頭班,那時候的我幾乎是凌晨五點上工,九點半下班回宿舍,睡個三小時半,再繼續上工,下午五點,或七點下班,然後回到宿舍,因為工作上的疲勞,就倒頭就睡了,有時隔天休假,就繼續《無明》的連載。
在這樣循環往復的過程中,我幾乎忘記了文學的耕耘,若是各位有在跟連載的話,就會發現那段時間的連載,我寫得很多內容其實尚待打磨。
當然,有一部份還是我的拖延症導致的。

接下來的幾篇,我將會寫一些我在日本的打工度假時的見聞,也充當我個人的回憶錄。

在開始前,得先講點簡單的歷史,日本與中國的接觸,可追溯至秦、漢時期。
那個時候的中國做為東亞霸主,與周遭國家的關係,不是宗主國,就是上對下的聯盟,也是漢文化圈的核心。
一般而言,漢文化圈的國家,像越南、日本、韓國,國內的歷史都曾經有段時期,是受中國影響的。
不過,隨著近代民族國家的意識興起後,這些國家都陸續為了與漢文化圈有區別,而做出改變。

日本也有過這樣的改變,日本的文化算是比較特別的,它是建立在曾經的中華文化上,在過去日本有所謂的「遣隋使」、「遣唐使」,
他們學習中國的制度、文字、文化後,回到日本宮廷,再模仿改革,進而形成自己的和風文化。
像是漢字,只要是用中文的,對日本漢字可能不陌生,它所想要表達意思,中文用戶可能看得懂,但是,實際上又有些不同。
漢字與中文的差異,這是我在日本打工度假時,觀察到的第一個差異。


「崖山之後無中國,明亡之後無華夏。」
「唐朝文化在日本,明朝文化在韓國。」
這是我在大學時,系上的教授們,每每講到宋明思想史時,都會提到的感慨。
曾經漢文化圈的核心,做為宗主國的中國,如今也淪落到這般地步。
當然,中國近代史的部份,我並不想多提。
只是每每想到網路上一些奇葩言論,總是以自居「父祖」的文化傲慢心態,將日、韓、越、星、馬等,曾經漢文化圈的一份子,
貶為「兒孫」,更甚者,以「沒有中華文化,哪有後來的你們?」這樣的自大言論橫行網路。
卻不知,這些國家都走出了自己的文化道路,將曾經的漢文化內化進自身。

再說回日本人眼中的中華文化,只能說是「最熟悉的陌生人了」。
從ACG裡的中華風角色設定、日本風的中華料理,到以片假名拼寫的中文。
日本人眼中的中華文化,可以說是一種刻板印象大雜燴。
對他們來說,用片假名拼出的中文,是一種潮流,就像是日本腔英文,一種「只有日本人自己才能理解的產物」。
曾經我在工作時的日本同事,讓我幫他取中文名字,我將他的名字以中文念出來後,他聽得嘖嘖稱奇,
之後,他將我唸出的讀音以片假名轉寫後,寫成了新的名牌,那高興的神情,我至今記憶猶新。
日本的中華料理也是,麻婆料理、宮保雞丁、鹽酥蝦......只要走進日本的中華料理店,打開菜單,便會看見這些用片假名拼出的,
讓中文用戶感到熟悉卻又陌生,熟悉的是順著片假名唸出來,大致上知道是什麼,但是等到實物端到面前時,卻又滿頭問號了。
這宮保雞丁、麻婆豆腐跟我記憶中的好像不一樣!?
從這樣的差異感,便能了解到日本人眼中的中華文化,為何我會說是「最熟悉的陌生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