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圖為新竹城隍廟正面照,由班馬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建檔,發布於文化部典藏網《國家文化記憶庫》。
新竹都城隍廟位於新竹市北區中山 里,是一座三殿式的廟宇,主神為都城隍爺威靈公。
這座廟宇的歷史可追溯到清朝乾隆年間,當時的官員跟朝廷提議興建官廟,並主持籌資在新竹建廟,最終於1748年建成。
戰後的都城隍廟於1980年代被列為三級古蹟,並在2005年進行了修復工程,由木雕師蔡楊吉主持。
上圖為1930年代的城隍廟口,出自《新竹市都城隍廟:建築藝術與歷史》一書,由蕭珮瑩建檔,發布於文化部典藏網《國家文化記憶庫》。
新竹城隍廟的地位提升至省級都城隍,可以追溯到光緒年間的一個傳說。
故事發生在1890年,當時江西龍虎山的第61代張天師,張仁晸觀察到天狗星出現在牛郎星和織女星之間,預言臺灣即將面臨災難。
張天師上奏朝廷,要求在新竹城隍廟舉行俗稱「祭天狗」的護國佑民大法會,朝廷批准了儀式,並且封新竹城隍為「威靈公新竹都城隍」。
道士林汝梅出身於新竹仕紳望族,是張天師的門徒,他在1891年的法會期間,代為傳達張天師的指示:每天從晚上子時到天亮,都城隍廟的廟門必須緊閉,絕對不能打開。如果成功守門十二天,臺灣將擺脫災難,否則需等待五十年才能解脫。
然而,由於廟方人員疏忽,第十二天的晚上有野狗在廟埕打架,其中一隻野狗破門闖入廟內,破壞祭天狗的儀式。因為陣法被打破,臺灣在甲午戰爭後被割讓給日本,並經歷了長達五十年的日治時期。
參考資料:
維基百科之「新竹都城隍廟」條目。
新竹都城隍廟官網之「關於我們」中「城隍信仰」的「威靈顯赫」條目。
國家文化記憶庫之「新竹城隍廟」、「李澤藩筆下的新竹都城隍廟-《新竹城隍廟》」,總共兩項條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