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秋大宅」.1982-4

本章節 2385 字
更新於: 2022-03-10
1982年6月18日,當天是星期五。六位當事者那時都還是12歲左右的孩童,其中五位都就讀附近的公立忠孝國小,為該校六年級的學生。另一位女孩則就讀較遠的私立小學,每天由校車接送、在附近下車。六位孩童皆居住於臺北市中正區紹興南街附近,也因此六個人交情頗深,至少維持了三年以上的友誼。

6月18日,已經持續了十天陰雨綿綿、無法外出的潮濕天氣。但是週五時很意外地,太陽露了臉。並且一直到這群孩子放學的時間,天氣都維持很晴朗的狀態。1982年時,六位當事者的家庭狀況都很完整,父母具在且皆有固定的收入來源,跟一般家庭並無不同。「沐秋大宅」事件發生時,超常局與亞洲區國家、政體的合作關係,還沒有非常穩定。所以當超常局追蹤到這起發生於臺灣的事件時,已經是2000年了。距離當初「沐秋大宅」事件發生,已經過了18年的時間。但是我們還是很努力地,將追查到的事件經過,在此呈現給您。

首先在六塊展板上,為您介紹了「沐秋大宅」事件的六位主要當事人,以及1982年時他們稚嫩的模樣。

第一位是「張允豪」。1982年時,他與父母一同居住在紹興南街上,一棟有二十一年歷史的八層國民住宅。如今這棟建物已經藉由臺灣政府的都市更新計畫而原地改建,以前的樣子早已不復存在。允豪與家人住在五樓,他亦是家中唯一的孩子。據信他當時就讀於忠孝國小六年甲班,是六人中的領袖人物,在班上也擔任副班長。他喜歡幫助別人,對人熱情而且有耐心、很懂得協調人際之間的衝突。超常局相信這樣的特質,同時也是引發超常事件的可能因素之一。

第二位是「王浩宇」。他住在與允豪同一棟的國民住宅中,一家人住在三樓。家中除了父母之外,還有一位當年15歲的姊姊「王禹婕」,以及65歲的外婆。他當時就讀忠孝國小六年甲班,是班上的體育股長、相當於是體育老師的助手。學籍資料中指出,浩宇是個活潑、行動力強的人。他在國語、自然、體育上的表現比較好,但是數學、美勞、音樂、社會則相對較弱。他不擅長重複性的練習,而且在人際關係中比較衝動。學籍資料上也提到,他容易因為直覺性的情緒反應,而引發衝突。超常局藉此判斷他可能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的傾向,但是當時的臺灣,相關鑑定措施尚未普及。並且這種狀況,也似乎於其成長過程中,逐漸未再帶來太多影響。

第三位是「林宇翔」。他的家是紹興南街上的一家小雜貨店,也是街坊消息的交換地,位於紹興南街靠近街口的位置。他是六人中家庭居住人口最龐大的。除了父母以外,還有兩位分別為16歲、14歲的姊姊,「林棠筠」與「林朵筠」,以及73歲的外公與68歲的外婆。七個人一起居住在一棟三層樓的獨立房屋內,一樓作為店面與倉庫使用,二樓以上則為住家。在學資料表明了林宇翔是一個聰明的學生,課業表現非常好。他亦是六年甲班的學生,並在班上擔任學藝股長,協助導師處理文件、作業、製作海報。他擅長分析與做出判斷,並且面對狀況時,可以冷靜地面對。超常局分析他可能是潛在的資賦優異人士,但是沒有正式的測驗結果可以證明。他在六人團體中扮演智囊或軍師的角色。有時當團體意見紛歧,他也會擔任仲裁者、協調者的角色,或者避免團體成員做出極端的決定。我們認為他是拉住六人團體的韁繩,同時也是相較表面上的領導人允豪,私下默默運作的影子副手。

第四位是「楊傳斌」。他住在與前兩人同一條街上,位於對面的另一棟五層樓住宅大廈內,如今該建築亦因都市更新計畫,而與旁邊的土地合併為住商混和大樓。他家中除了父母之外,還有一位當時7歲的弟弟「楊宏斌」,四人同住於二樓。他當時就讀忠孝國小六年乙班,在團體中通常扮演跟隨、附議的角色。在學資料中指出,他是一個比較沉默的孩子,除了自然與體育之外,其他課業表現皆略低於平均值。但是學校老師提到,傳斌是一個很好的幫手,可以替成人處理許多雜事,而且都能很好地完成。所以他雖然在班上比較不起眼,但是人際關係仍然相對穩定,並非特別需要留意。他的家庭經濟狀況,是六人中最不佳的。父親是食品加工廠的員工,母親則管理家務,每月薪資所得穩定但是並不富裕。

第五位是「黃芯嫚」。她與傳斌同住一棟大廈內的五樓,是家中唯一的孩子。父母都在公務體系中工作,父親是行政類公務員,母親則是護理人員。芯嫚就讀忠孝國小六年乙班,是班上人際關係非常好的學生。學籍資料中提到她有優秀的社交能力,而且長相好看。在女生與男生群體中,她都很受到歡迎。課業表現處於平均值範圍,沒有顯著的落差。但是家裡管教嚴格,對其有很多限制。學校老師曾提到,當父母來到學校時,芯嫚就變得完全不一樣,會很安靜地待在父母身邊。但是在六人團體中,她表現得比較活潑、與學校社交圈中身為焦點的樣子不同,但是與團體中另一位女生關係更緊密得多。

最後一位,則是「陳靜琪」。她是六人中家境最優渥的,與父母和「保母」一同住在紹興南街上的獨棟住宅內。她的父母在不同的銀行上班,皆是很忙碌的管理職,所以父母有聘僱一位「保母」照顧她下課後的生活。靜琪在一間私立小學就讀,學籍資料上顯示她的課業表現,整體來說高於平均值,但是在語言類科目表現出優秀的資質。父母皆出身高社經地位的家庭,雖沿襲著世家風格,但是並不反對女兒與其他孩子相處。根據靜琪之後的資料顯示,她在心理特質上是個優秀的照顧者,對他人的反應與情緒敏感、時常被描述為溫柔而有母性的人。學籍資料上亦提到她是個溫柔、善良的人,能主動協助身邊的同學甚至師長。超常局認為她可能有較敏感的人格特質,該特質於2016年的國際精神科學暨心理學學術研討會上,首次由貝芙莉.霍夫斯塔特博士(Dr. Beverly Hofstadter)命名為「高度人際關係敏感族群」,並且發表了相關研究。超常局的數據亦顯示,擁有此種特質的人,有相對較高的比例、導致或參與超常事件的發生。據稱她與其他人的友誼,始於林宇翔邀請她加入這個小團體。此後,她與團體中的其他人一直維持著這份友誼,但是以林宇翔、黃芯嫚最緊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