註釋(第四章)
本章節 6924 字
更新於: 2021-09-14
註:戰鬥服( Battle Suit )
為了讓步兵單位適應多種環境、且提高身體能力表現所裝備的戰鬥服裝。
動力服的研究可追溯至廿世紀中後期年代,其目的是探討人類在作為生物的肉體基礎上進行強化的可能性,理論而言,這項科技可以運用在包括工程、醫學、極限環境活動等諸多領域,但是就投注資金的比例可以說真正推動研發進展的還是軍事用途,而在僅不到百年內,便發展出足以投入實地作戰的產物。
在硬體方面,動力源是早期發展軍用動力服所面臨的最大課題,因為必須同時滿足體積微型化與可靠性( 這不光指供電效率,也包括作為軍用裝備在嚴酷環境下使用的表現 )的要求,也因此限制了整體的設計規格,當時運用輕合金搭配諸如塑鋼、碳纖等質輕且堅固的人造材料來構成動力服的主體骨架,再裝上配合使用者行動的液壓驅動系統,達到提升負重能力的效果,讓士兵得以在戰場上攜帶更多裝備,或是單獨操作重型武器( 事實上在投入用於作戰之前,這些裝備已經優先運用在後勤領域來提升作業效率,也是為了回饋未來改良需要的參考數據 ),此後隨著技術演進而改變設計思維,裝甲化的外骨骼逐漸被仿生物材料所取代,結合微機械與分子介面機制的科技能夠創造出更多樣且更具發展性的新型材料。
目前聯邦軍隊採用『 索倫坦四型 』作為配置到主要部隊的標準型戰鬥服,服裝本體設計使用少量的彈性合金組成外支架,再覆蓋上被稱作『 人工肌束纖維 』的奈米晶體材料,其物質結合密度能保證有害物質無法滲透戰鬥服的表層,而肌束纖維的多層結構也能有效隔絕外界的溫度影響。
談及『 索倫坦四型 』的戰鬥表現可以分作體能、防護、匿蹤以及情報等四個要點來說明,先就結論而言,戰鬥服可以倍化增幅穿戴者的身體能力,這意味縱使是沒有接受改造手術的士兵也能做到搬扛半公噸重的資材、以 80 公里時速衝刺、垂直跳躍數公尺高度,除此之外還有抵擋小口徑彈道武器的攻擊,還能改變外觀色澤,達到在相當的光譜範圍內不可視( 與偵測 )的隱形效果,甚至透過高速處理情報來賦予士兵感知戰場的掌握能力。而這一切的性能都必須歸功於『 人工肌束纖維 』的問世。
所謂的『 人工肌束纖維 』只是口語上的含糊蓋稱,那實際上是將多種功能性分子體組成的複合材料,若以顯微觀查戰鬥服的結構切面,佔整體厚度約 65% 的中層是由碳晶纖維製造的人造肌束,依人體運動肌腱的紋理排列鋪設,透過強力的收縮或伸拉動作來達到強化肢體運動的效果,同時肌束間也埋設有模仿神經與粒線體的人造元件,前者是戰鬥服自律控制的重要系統,後者則是產生與儲備運作所需的電力。至於包覆在外的表層( 約 20% )則呈現立體網狀般的海綿構造,其中的孔隙空間由一種具有動態性( Dynamism )的奈米顆粒膠所填滿,可以有效阻隔包含微生物或化學品等外界異物的滲入,同時也有可控制的塑性,能藉著流動在預期受到衝擊的部位進行增厚來減輕力道,或是當發生破損時填補讓戰鬥服恢復密封狀態,基於相同的功能,這種奈米顆粒甚至可以模仿反光蛋白( Reflectin )的結構來調整本身反射光譜的波長與角度,其變化色彩的效能要遠超過原始參考的生物色素細胞。至於『 海綿網 』的部分則是由相對堅硬的晶體素構成,這些纖細交錯的絲絨可藉著消耗能量( 電力 )而暫時性的強化分子鍵結,讓整體材料在受外力時不至發生斷裂,同時快速分散衝擊,將傷害減至最低。
根據『 索倫坦四型 』的使用規定,士兵在著裝前得脫去多餘衣物,這是因為戰鬥服的內層必須與皮膚貼合來發揮作用,這包含調節體溫,以及人體排泄物的吸收與分解再利用,除了確保長時間穿著的舒適性之外,內層還具有做為戰鬥裝備的其他功能,首先是野戰急救機能,戰鬥服內建友自動診斷程式,依據士兵的狀況注射多種選擇藥物,這主要包括有代血劑(*)、鎮定劑、營養素以及亢奮劑等,以提升士兵的戰場生存機會。另外還有自從上一代戰鬥服( 索倫坦三型 )所研發引進的突觸單元,這種微機械的原始目的本來是為了改良透過戰鬥服連線到 FISIN( 請參註釋『 戰地情報支援與整合網路 』的說明 )平台存取情報的處理效能,但隨著此一基礎技術的持續開發,目前應用在『 索倫坦四型 』的突觸單元並不限於頭盔的部分,而是附著在全身的皮膚界面,小幅度增強士兵的反射速度。
*:所謂的代血劑顧名思義即是一種供緊急輸血用的人造血液,其特色包含提高攜氧量、足以封住大動脈失血的凝血機制、分解有害的化學物質( 毒素 )以及消滅進入血液的病菌,唯一缺點是做到以上功能的仿血球( 人造的奈米機械蟲 )經啟動後只有一周的壽命( 正常紅血球約為 120 天 ),而且無法自我複製,因此代血劑只能作為應急搶救使用,無法實質取代真正的血液。
============ 分隔線 ============
註:易位迷彩塗層( Pattern Translocation Coating )
軍用裝備在表面處理上所使用的變色塗層,主要目的在於配合戰鬥服調整光譜反射,達到降低整體迷彩辨識度的效果。雖然就技術而言並不困難、也不昂貴,不過基於動機理由而禁止民間採用,反之,軍方購置的槍械幾乎都被要求經過這類塗層的加工處理。
============ 分隔線 ============
註:適應性彈道修正( Adapting Ballistic Adjusmentation )
源於設計出可以接收人體神經衝動,經過解析後再將反饋訊號進行修正的理論,本為醫學研究的一門機械式治療技術,但在軍方沿用下又成為針對強化士兵射擊表現的應用科技,並以安裝在戰鬥服內建軟體的形式所呈現。這套程式藉由記錄個別士兵持槍射擊的習性,來控制戰鬥服的姿勢進行『 自動 』補正,達到提升攻擊精準的結果。
但是必須強調的是 ABA 的運作原理,是在士兵本身沒有感覺的情形下逐步修正射擊時的心律、呼吸、習慣性肌肉牽動情形等因素的相互協調性,也就是說,只要士兵練習射擊的次數越多,這套軟體就能越有效即時修正射擊動作姿勢,使得連續射擊的彈道越趨集中精準。換句話說,
ABA 的主要功能不在於加強士兵進行射擊時第一發子彈的準確性,而是以第一枚子彈的彈著點為準所『 修正 』出的密集彈著區。
============ 分隔線 ============
註:輕裝步兵
不論軍事科技如何演進,步兵都必是一支軍隊中不可淘汰的基本構成單位,特別是當人類獲得星際旅行的技術,並在各形世界建立殖民領土,也就必須更加重視步兵的建構工作。
目前聯邦的正規步兵承自於前聯盟政府時代太空陸戰隊( Space Marine )的戰鬥兵科,雖然其名為輕裝步兵,不過這是為了和穿著外骨骼機甲的『 重裝 』步兵作出區隔的稱呼,其本質絕非廉價的充數部隊,而是追求能夠執行多種任務並採取快速且有效應對手段的武力。
============ 分隔線 ============
註:23型脈衝步槍( Model–23 Pulse Rifle )
聯邦軍方現役的制式步槍,官方訂定『 先鋒( Vanguard ) 』作為代號,自上世紀中後期推出,目前已完全取代舊式的 M18『 彎刀( Scimitar) 』步槍。
基於後勤考量以及傳統思維,M23 沿用和『 彎刀 』相同的 4 釐米口徑彈藥,因此兩者在一般射擊模式的表現並無明顯差異,不過由於 M23 採用技術更成熟的電磁加速器,射擊故障率相對偏低,尤其在高推力模式( High power mode )的測試中,發揮比 M18 高出近三倍的槍口動能,大幅提升射程和威力。
M23 服役至今超過 40 年的時間,歷經多次改良及許多衍伸型號,就軍方而言,仍可歸納成三款版本:
M23A5–為經過五次重大改動的最新型號。和原型相比,在穩定性、配重以及耗電效能等各方面都有所提升,配發至所有的主要陸戰部隊,標準選用的彈藥為 S308(*)穿甲彈。
M23AS–為星際軍在船艦上儲備的型號。是以標準型步槍為基礎,不變更槍機以及電力的核心部件,改裝輕量化的護木和槍托,並且更換為短型槍管,以適應空間受限的船艙環境,此外,較短的加速長度也會導致槍口動能衰減,降低對船內設備的破壞程度。基於相同的考量,星際軍並不採用 S308 作為主流彈藥,而是改配發彈蕊硬度和質量相對較低的 S665 通用彈。
M23SOC–配合特種作戰需求而進行大幅修改的型號,最主要的更動在於將彈匣後置成為犢牛式設計,將槍身縮短來提升操作靈活性,並且擁有更多附加配件的空間,達到適應任務條件的目標。
*:S308 為聯邦軍方製造的標準型步槍子彈,大量配發供第一線部隊所使用。這型彈藥表面包覆一層鉻紅色的低摩擦薄膜塗料,至於 4 X 65 的子彈規格雖然外觀呈簡單的圓柱體( 兩端還是有所差異以利辨識彈頭方向 )狀,但其實是由彈蕊和彈筒兩個部分相嵌而成,彈筒( Sabot )材質具高度順磁特性,為的是提升槍械以電磁力加速彈體的效能,結構上是以三片黏合而成的筒形構造,會在發射離膛後分離脫開,露出內部的彈蕊。不同型號的彈藥採用不同材質的彈蕊,至於 S308 使用的是經過提高硬度與密度處理製程的鋼合金,具備一定程度的對目標穿透效果,算是一種在威力與成本間取得平衡、適合大量生產的彈藥。
============ 分隔線 ============
註:城鎮地形機動部隊( Urban Terrain Mobile Force )
為輕裝步兵的特別分支,是針對城鎮作戰而施予進階訓練與特化裝備的精英單位。
一般步兵所使用的標準戰鬥服,其設計目的是追求適應最大範圍操作的泛用性,而非針對特定環境條件的優化,因此為了能夠盡可能提升戰鬥效率,聯邦軍方在輕裝步兵體系中設置了特化步兵的位階,雖然常常被外界錯認為特種部隊,但是就國防省本身其實是將其定義為擁有特殊技能的精銳步兵。
至於 UTMF 就是一種高度適應城鎮戰場的特化步兵,其成員主要從一般輕裝步兵單位中遴選,接受包含近距交戰、小隊戰術以及偵察技巧等進階訓練課程,作戰時主要以四人小組的編制執行任務。
============ 分隔線 ============
註:犀牛戰鬥車( General Armored Vehicle–Model 557『 Rhino 』 )
正式名稱為 557 型多功能裝甲車,是軍方在『 高機動輪式載具 』的研發項目中所推出的產物,並且以原型的底盤作為基礎,衍申出對應諸如戰鬥、運輸或是工程建築等不同用途的功能性車款,其中的『 犀牛 』便是專為步兵協同作戰所設計的型號,在運用上被定位為接近傳統步兵戰車( IFV )的角色。
犀牛的內部空間足以容納一個班( 包含駕駛共15人 )的步兵,速度與越野的性能也有相當水準的表現,因此被廣泛配置到第一線的步兵單位,原則上每個班都會擁有一台專屬的犀牛戰鬥車,大幅提升小型部隊的機動與攻擊能力,但是這套構思也導致在設計上必須對成本以及重量進行壓縮,進而削減戰鬥車的防護效能。犀牛的車體使用鋼合金( 主結構 )混和無機聚合材料,足以承受小口徑彈道武器或是中距離的砲彈破片攻擊,另外也有裝配主動防禦系統( APS )和電子干擾器,以對抗反裝甲飛彈類型的導引式重武器。
環境適應性是軍方設計載具系統的核心概念,通常的作法是先推出一套基礎模組,再因應不同任務需求來決定加裝的輔助系統,達到最優化的運用價值。因此犀牛戰鬥車並沒有所謂的標準武裝,而是因應戰場條件來變更。以文中的巴庫爾行星為例,其高濕度的大氣環境就非常不利於雷射光束類型的指向性能量兵器,因此當地的聯邦駐軍就選用偏向傳統的砲彈及飛彈類型的動能武器作為主流。其中犀牛戰鬥車的常規武器為一門20釐米口徑的高速鏈砲,以及一套自動迫砲發射系統,前者適用於中近距離格鬥,能有效對付輕裝甲目標,或是為隨車的步兵提供壓制火力;後者則是作為小隊的遠程火砲,採垂直發射方式,能以三秒間隔投射六枚75釐米口徑的可導引式精靈砲彈,用於摧毀躲藏於掩體或是裝配重裝甲的目標,也能將砲彈設定空爆模式來製造出大範圍的殺傷攻擊。
============ 分隔線 ============
註:熾星飛彈( Blazing Star Missile )
由麥格波紐工業針對太空作戰所研製的一款戰術飛彈系統,原本的構想是要透過模組化設計來提供高度改裝彈性,以供包括船艦以至小型機艇的多種載台所使用,但是卻因為作業複雜化而導致生產與後勤成本的過度膨脹,終究無法達成這項預期,之後只得變更原始思維,重新定位成為專屬艦載型的防禦飛彈。
目前熾星飛彈所推出的三型是系列中最先進的改良版本,並且已經全面裝備於一線部隊使用,至於較為老舊的二型則交由屬於後方單位的駐防艦隊,除了部分用於訓練消耗,也預定採逐批升級的方式進行汰新。
根據過往戰鬥紀錄指出,熾星飛彈具備高效攔截的性能,特別是配合迫近火砲系統的組合下,不僅能夠快速殲滅大隊規模進犯的機艇單位,用於對抗第二代維度兵器時也有相當的表現,但是面對最先進的格斯坦以及海妖飛彈就顯得不足,星際軍目前對此所研議最受看好的兩項對策包括以熾星三型為基礎來研發更高性能的改良型號,以及還在實驗測試階段的脈衝粒子光束防禦系統。
============ 分隔線 ============
註:漩渦魚雷( Vortex Torpedo )
羅希斯星際帝國設計製造的維度戰術兵器,曾經是帝國戰艦主力配備的重型武器,目前已經被更先進的海妖( Siren )飛彈所取代。
雖然帝國軍方面在多年前就已停止生產漩渦魚雷,不過其國內的舊貴族叛軍因為礙於技術能力的限制,而仍持續製造這型武器,目的不只是用於和帝國政府之間的戰爭,另外也透過走私輸入聯邦境內的黑市,這個現象的造成的影響包括貴族叛軍賺取讓他們能夠延續抗戰的資金,並且和聯邦的太空海盜建立某種共生結合,相對的也導致聯邦和帝國聯合打擊這樣的犯罪結構,雙方的軍事合作關係因此而更加深化。
============ 分隔線 ============
註:海妖飛彈( Siren Missile )
為帝國現役戰艦所配備的主力武器,相當於聯邦星際軍使用的格斯坦飛彈。
海妖和格斯坦的服役時間相近,這是因為兩者都是以『 赫坦塞爾( 見以下註釋 ) 』的研究成果為基礎所開發的產物,就性能數據而言都同樣歸類為第三世代的維度兵器,這讓聯邦與帝國在面對卡弗聯盟的軍事威脅上能夠暫時取得些微的戰術優勢,因為聯盟方面雖然同樣致力開發新一代的『 新星( Nova ) 』以取代現役的『 彗星( Comet ) 』飛彈,但就聯邦的軍事情報分析認為卡弗方面的研發正遭遇重大困難,估計至少還需要八年時間才可能逐一排除重重瓶頸。
============ 分隔線 ============
註:各陣營的戰艦設計與慣用戰術
就目前已知的星際文明,除了代表人類的太陽系聯邦之外,還包括羅希斯星際帝國、卡隆宗族聯合以及弗誇恩宇宙公會。總體而論,四個陣營的科技能力並沒有明顯的優劣差距,不過依然各有所長,加上擁載不同的軍事戰術思想,因此也就形成設計太空戰艦的相異風格。
人類雖然是最晚發展出維度空間航行技術的種族,但卻後來居上,目前在相關領域中取得領先的優勢地位,因此相較於其他陣營,太陽系聯邦的軍艦擁有在星系間快速調動的最先進引擎,而為了更加強化此一特質,設計上也有噸位輕量化的趨向,普遍小於其他陣營的同級船艦,至於艦隊構成的層面來說,戰艦( Battleship )以上重型主力船隻的比例也明顯偏低,而是以巡洋艦級的中型船艦為骨幹,戰術上強調高速機動的運動戰法。
羅希斯是人類發展出跨星際文明的『 啟蒙 』種族,兩者在科技研究上的成就可說不分軒輊,只是在軍事思為上受到其文化信仰的影響而明顯偏好襲擊戰術,強調戰鬥中將第一擊的效果最大化來決定戰局走向,帝國軍因此總是特別投入資源在反偵測科技的研發,這不單只有針對電磁波形式的匿蹤能力,更精進於重力控制基礎方面的技術,這使得帝國戰艦具備接近目標到射程範圍內卻仍不被發現的能力,以此掌握發動攻擊的主導優勢。
卡隆的科技形態相較於人類與羅希斯,雖然在維度空間航行技術方面較為落後,不過在電漿的控制與應用科技上卻明顯更加先進,他們以此為基礎發展出一種可同時用於攻擊與防禦的獨特戰術系統,能夠藉由操控電漿質製造出以人類科技還未能實現的防護罩,或是射向目標的致命高溫噴束。此外關於設計的風格,卡隆族的戰艦傾向將火砲集中於船艏朝前的配置方式,艦身也採用重型構骨和厚實的裝甲,因此戰術上偏好陣列組成的方式來進行正面砲擊戰。
目前對於弗誇恩自身持有軍事力量的瞭解仍然有限,這是因為該種族在和卡隆的聯盟關係中只專注於經濟與科技發展的工作,而非扮演行使武力的角色,而根據數量稀少的相關紀錄可以推測宇宙工會擁有一支以太空航母為核心的戰鬥艦隊,雖然這樣的編制不符合當代的主流( 請參第三章註釋中的『 艦載航空兵力的沒落 』 )軍事思想,但是缺少實戰記錄佐證,所以也無法輕易斷定弗誇恩艦隊的實際戰鬥能力。
============ 分隔線 ============
註:赫坦塞爾倡議
由聯邦和帝國共同成立的大型合作研究機構,旨在以軍事應用為前提,透過彼此交流與交換技術的基礎上,進而開發超越當世代的尖端科技。這項計畫起於聯邦誌 371 年,歷時 18 年才終止,其間的研究成果也的確讓兩國的軍事科技發生躍進成長,是聯邦與帝國結合的同盟能夠以『 質 』來對抗卡弗聯盟『 量 』的優勢,可說是成功維持近代國際間的軍事平衡。
雖然和倡議相關的一切人事至今仍被官方列為最高機密,不過由於『 赫坦塞爾 』之詞源自羅希斯傳統神話中鍛造出許多傳說神器的熔爐,因此一般相信其機構設施位於帝國境內的某個行星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