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第一人稱敘述)
本章節 1653 字
更新於: 2021-08-30
「當時我再往前踏一步,我的生命是否就會逝去了呢?」我臥坐在自動輪椅上,身旁站著陪伴多年的老伴兒與兒孫們。
這裡因為莫名的爆炸,反而成為了好奇心旺盛遊客的觀光勝地。人潮洶湧,與它原來的功用恰恰相反。
那之後,我自己到底是什麼樣的心態?我不知道,但不管如何,我救助了那因我受害的哥倆。
在那以後,我曾經待過的業務公司也破產了,因為如此,如此多的人無家可歸。但是我不這麼做難道就不會市場自然淘汰嗎?我也不知道,這是不是只是早晚的差別。
如今我卻能安享天年,我是否背負著罪惡,我還是不知道,可能在我這麼思考時就已經代表答案了。
我承擔風險,逃過了一劫。我看了看周遭,能像現在子孫滿堂,我不後悔,很滿足。
只有親人待在我身邊,遊客皆匆匆繞過,也許是我看起來不好惹,明明只要有隨意一擊我便會倒地不起。
我試圖起身,卻被老伴兒拉住。只好對著正前方微微一拜,眾人也紛紛效法。
我再度看了看周圍,臉上都帶著笑容,我只怕不看時他們便會消失,化作泡影離我而去,所以我一直看著……看著……看著……閉上了雙眼。
我也許早該在幾十年前就死去了,在我已經閉闔的眼皮底下,緩緩閃過人生的跑馬燈。
題名:回首過往part1
嗯,完美犯罪學家嗎……,又簡稱「新式犯罪」,那是一齣十多年前播出的影視劇集,以類倒敘推理為主題,然而每集的兇手都是「完美犯罪學家」指使的,所有人都被他玩弄在手中,而每集他都會扮成某個角色,最為觀眾津津樂道之處就是在猜測完美犯罪學家這次究竟是誰。
可以說是風靡一時,高峰時期連飛機上的小電視與大賣場展示用的電視都將其設為預設頻道。完美犯罪學家完成一樁樁完美犯罪,直到第三十八集,也就是最後一集也沒人能拆穿他的身分(各種意義上)。
對於此劇的評價卻呈現兩極化,對「完美犯罪」的意義爭論不斷,把原本是窮兇極惡罪人的受害人換成無辜之人是否才有不當?其中也有探討許多社會上的議題,以及帶來各種影響與後續的輿論討伐等等。或許這樣能使人們起爭議的作品才是好作品吧。
不過這不是重點,在兩個月前,製作組為了慶祝而製作了奇蹟般的特別篇。
我或許也沒這個資格來評頭論足,我也許只是一個平凡的少年而已。我的暱稱不太好啟齒,只有我的父親是一位刑警,我還小的時候,他不苟言笑,對我也算不錯吧,卻不喜歡與我說話,也不太會對我訴說工作上的事。他沒什麼興趣或收藏,惟有一鍾愛的古董懷表。
至於母親,兩年前去世了。
今天父親心血來潮,講起先前的一個案件。
我先看了看懷表上的時間,它停在了十一點三十八分,我珍重地把懷表捧至桌上。
我坐上書桌旁的椅子,「哎呀,還是有點疼。」不過我早就習慣了,將來卻要去習慣改掉這習慣了。
地上凌亂的積木依舊分散著躺在地上。牆上的鏡子反射著這一切,鏡中的世界呈現著宇稱守恆的畫面。
時不時彷彿過去的自己就在眼前,樣貌卻又完全不一樣。
看了看雜亂無章的桌上。
不斷發出微弱的鼾聲,我強行撐起疲憊的眼皮,「這不算什麼。」
其他事我已經處理好了,現在能仔細端詳這起案件了。邊聽著父親的解釋邊翻著手中的資料。
案件是發生在「世界最後一片淨土•悠活天地自然保存區」中「庵樂之家」裡的兇殺案。
「在案件不久後,警署收到了一封自稱完美犯罪學家的匿名信,這麼說或許有些不對,大致上就是信裡講述了這起事件的兇手就是『完美犯罪學家』,而部分內容與兩名倖存的當事人證詞一致。其中一人因為習慣的關係還有錄影佐證,把微型攝像頭藏在身上的樣子。」
「犯人先殘酷地殺害了三人,之後還害死了眾多無辜的警察。」言道。
恐怕是模仿犯罪。
「兩名案件的倖存者當中有人是完美犯罪學家嗎?」我懷疑道。
「有一人有嫌疑,並且信據調查也很有可能是他寄的,但他不久後就死了……。」
現在警方與媒體都認為他是不得以才自殺,一名庵樂之家的員工也指認是他當時把整間庵樂之家包下,將被害者眾人聚集在一起。
假設這些內容都是正確的好了,按照信上說,本應在第一起案件中將其餘人都殺死。
果然這才是推理劇該有的結局,怎麼可能犯案都那麼順利?全部毒死還豈不比較快呀!更何況他想殺的人都還不一定能集齊了呢。
「誒,既然如此為什麼還要玷汙最後一片淨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