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龍皮膚印痕研究

本章節 613 字
更新於: 2021-05-06
梁龍可能是大眾最熟悉的蜥腳類恐龍之一,但最近被描述的梁龍標本顯示我們對於這種恐龍皮毛的了解其實非常有限。
古生物學家最近描述了出土於美國蒙大拿比格霍恩地區「母親節」化石採集點的梁龍化石標本。這裡出土了大量年輕梁龍的骨骼,一起發現的還有異特龍的牙齒和甲殼類動物化石,這些年輕的梁龍很可能死於某次乾旱,然後骨骼被泥石流迅速掩埋,由於保存迅速,其中一些梁龍的皮膚痕跡(MDS-2019-028 )隨著骨骼一起保存了下來。
對皮膚痕蹟的研究顯示,梁龍或者至少是年輕的梁龍的皮膚具有多達六種形態的鱗片:
1.形態不規則且最常見的多邊形鱗片約5mm,背側較大,在接近腹部的過程中逐漸變小。
2.直徑約1-2mm的卵石狀鱗片,和較小的多邊形鱗片排列在一起。
3.直徑2-10mm長變化較大的矩形鱗片,位於多邊形鱗片的下方,與後者沒有明顯的過渡。
4.直徑5-10mm的圓形鱗片。
5.卵圓形鱗片,直徑在10mm左右,往往聚集在一起,與周圍的多邊形鱗片沒有明顯過渡。
6.圓形突起,僅兩枚,位於卵圓形鱗片附近。
這些皮膚痕跡來自幼年或亞成年的梁龍,研究人員目前還不確定這些皮膚是否屬於同一個體及其具體部位,以及成年恐龍是否具有相同的皮膚形態。但總體來說年輕梁龍的皮膚可能與某些發現過皮膚痕蹟的恐龍相似,接近背側的皮膚鱗片較大,約接近腹部則越小。
此外,在標本B3區域,一些鱗片排列成了條帶狀,與現代鱷魚肢體關節部分的皮膚類似,而這種排列可保證動物肢體能夠自如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