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緣鳥揭示鳥類演化的重要階段

本章節 731 字
更新於: 2021-05-04
長期以來始祖鳥一直是古生物學探索鳥類起源的最重要證據。然而自20世紀90年代開始,中國遼西地區的熱河生物群發現了大量帶羽毛恐龍與原始鳥類,為鳥類起源與演化提供了更多關鍵證據。
最近一項研究報導了一件產自熱河生物群的古緣鳥標本,揭示了鳥類演化的一個重要階段。古緣鳥體型只有鴿子大小,是真鳥類的一種。
因其不發育牙齒,所以代表現代無齒鳥類與具有牙齒的反鳥類分化的重要證據。白堊紀繁盛的反鳥類主要棲息在樹上,於白堊紀末大滅絕事件中與恐龍一起滅絕。作為以種子為食的陸棲鳥類,古緣鳥所佔據的生態位使得現代鳥類冠群得以在大滅絕中存活下來。這意味著現代所有鳥類都是與古緣鳥相似,地面生活,且不發育牙齒的真鳥類後代。
2018年研究團隊對一件鳥類的新標本進行研究。但是研究團隊在對骨骼進行描述時卻遇到一個嚴重的問題,雖然骨頭的細節甚至是最後一頓飯的食物殘渣都清晰可見,但是大部分骨頭都堆疊在一起幾乎不能觀察。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紅藍成像方式拍照:在暗室用藍光照明,並使用紅色濾鏡片拍攝。結果令人驚訝新標本呈現出一幅偽彩圖像,不僅提供了研究所需的信息,還具有一定的美感。
研究人員通過比對發現新標本應該屬於古緣鳥,而且該標本體型較小,骨骼癒合程度低,所以應為幼體。而新標本解剖特徵顯示該物種明顯適合陸地行走,比如後肢較長,指爪較短且彎曲程度低。
新標本最重要的一個特徵是來自一團黑色的飛羽印痕,如此發達的飛羽出現在幼體上是一個不尋常的特徵。這表明古緣鳥在幼體時就具備一定的飛行能力。而現生鳥類則要達到體成熟才有飛行能力。
此外新標本腹部雖然有種子食物殘渣,但沒有胃石,而體型更大的古緣鳥則保有胃石。對現代鳥類的研究表明,處於不同發育階段的個體可能喜歡不同大小的種子,這說明古緣鳥可能也有類似習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