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N

註釋(第三章)

本章節 8355 字
更新於: 2021-04-07
註:布凱蘭諾協定

於聯邦創立時期針對外星系殖民施行環境工程所制定的法律,其核心宗旨在於規範對於殖民星球原生生態所能造成影響的程度。至於實際執行的層面上,就是根據星球本身環境的評級來採取對應的殖民基地建立方式,以及限制在殖民活動區域中所能應用的科技類別。


============ 分隔線 ============


註:瑞隆納信仰教圈的政府體系

教圈的社會強調階級制度,教皇為名義上的最高統治者,次於其下的是由大主教團組成的樞機院,是真正負責實務管理的機構,也是教圈政府的核心,而在大主教之下的是分駐各個加盟行星的星區主教,以下依序又分作正主教、主教輔以至最基層的各級教士。

許多的聯邦公民常常將教圈的樞機院誤解為等同於自己國內的最高評議會,然而前者實為行政機構,後者為立法機構,評議會的成員是各殖民星系自決推出的代表,至於樞機院的大主教則是由其內部的主教團審核挑選、再經過教皇同意( 形式上 )而產生。根據聯邦的情報單位對教圈政府的瞭解,可以確定樞機院轄下共有六大部門,分別為:

[1]聖教部:來自教會系統的高階聖職者,構成所謂大主教團的主體。
[2]典禮部:負責司法( 教律 )的推行與監督。
[3]工產部:控制生產與物流,以計畫經濟進行資源的分配。
[4]吏政部:管理行政與財政領域的公職人員。
[5]兵事部:管理軍事系統。
[6]祭法部:開發法術( 技術 )以及培訓操作法器( 設備 )的專職者。

傳統上,教圈將政府人員依照訓練方式劃分為三種類別,分別是教會系統的『 聖職者 』、行政系統的『 吏職者 』以及技術系統的『 祭職者 』,並結合起來組成『 三位一體 』的人事結構,當中以聖職者為主、吏職與祭職為輔,聖職者擔任闡述教義和監督指導的工作,吏職者負責行政文書,實地執行則是由祭職者包辦。

對應聖職系統的教士,吏職系統的公務員被冠以司官的頭銜,以人數而言,司官是構成教圈政府人員的主要階層,並以制服上的斜肩綬帶顏色劃分五個階級,由低至高為藍、灰、黑、紅、金。雖然金綬司官按資歷以及功績確有可能得到與最高階教士相同的待遇,但地位絕對無法超越擁有猊下稱號的主教級人物,必須另外通過修行教義的審核,才能得以進一步爬升到主教輔以上的位階。

至於軍隊系統也採用不同於聯邦的名稱,依階級由低算起為最基層的兵士、資深或是擁有特殊專長的兵長、等同尉校級軍官的軍領,以及視同將官的軍長。


============ 分隔線 ============


註:戒律衛隊

為瑞隆納教圈國內設置的宗教警察( Religious Police )組織,其中又按工作性質分作兩支集團,一種由行政單位管理指揮,負責基本治安維持;至於另一種則專門針對違反教條行為的取締及懲戒處置,由於隸屬於教區內的教士,因此也從事教義思想的審查。


============ 分隔線 ============


註:垂直農場( Vertical Farm )

文中的核心農園,其實是參考現實中所謂『 垂直農場 』的概念。

以單位面積耕地生產糧食代價角度來看,利用平面土地種植食物的傳統方式無疑是效率非常低落的做法,這樣的做法不僅浪費寶貴的耕地和灌溉用水外,肥料汙染、氣候變化、蟲害等附帶問題也都是無法忽視的討論重點,另外更重要的是,傳統農地會因為經濟、環境因素而勢必遠離食物的高密度消費區( 城市 ),因此運輸燃料和食物保鮮的代價( 冷凍裝置的電力需求以及為了防腐而不得不添加的化學藥劑 )也都是提高糧食生產成本的主要原因。

為了改善上述的問題,垂直農場的概念被視為一個相當有研發價值的方案。一般來說垂直農場的農地是建立在一個多層次的建築結構內,先進的透光建材加上耗電極微的二極體發光元件( LED )用來提供讓植物生長的必須光源,多層的反覆濾水集水機制和採用霧耕方式能以最大的效率運用灌溉用水,耕地集中也能方便施肥的管理,此外在密閉的室內更能阻絕蟲害以及氣候造成的欠收發生,最後,農場的佔地面積可以縮小到設立在地價昂貴市區的程度,使得從農場生產的食物不需花費大量的燃料進行運輸,或是高昂的冷藏電費。


============ 分隔線 ============


註:熱輻射散發裝置( Radiator )

根據熱力學第二定律,所有作功( Work )的過程必定會產生不可逆性的耗損,而這項耗損最終必以熱能形式存在,使整個封閉系統形成熱平衡,也就是最大熵值的狀態。因此裝設在太空船上的各種工程系統當然也無法違背這項規則,不論從艙道上用於照明的燈源,以至進行相消反應的反物質動力爐,都會無可避免的產生出所謂的廢熱( Waste Heat ),這些無法利用的熱能會隨設備運轉而累積,導致太空船內部溫度逐漸提升,終究達到會危及船員的程度,所以針對排放熱能的效率問題,一直都是太空船在設計時必定探討的重點項目之一。

然而,太空船因為處在真空環境而只能仰賴輻射形式的熱傳導方法來進行散熱,而所謂的熱輻射散發裝置就是在造船設計過程中必定規劃的一套設備,雖然在選用材料以及相關的應用技術上不斷歷經革新,不過本質的概念卻未曾改變,也就是利用展開大面積的散熱面板來散發熱能,一般的太空船隻需在船殼下騰出收納這些散熱板的空間,但是對於軍用船艦就必須顧及配置在外層的許多設備,以及裝甲外殼的配置方式,再加上戰鬥系統所產生的龐大熱能,因此排熱的課題對於軍艦要遠比民間船更為嚴苛。


============ 分隔線 ============


註:系統熵值指數( Indication of System Entrophy )

用於表示封閉系統( 即為太空船 )內累積廢熱所訂立的一套計量標準。然而,考慮到太空船本身的熱處理機能( 儲熱以及排熱的效能 )設計,加上很難準確測量熵值的緣故,所以這套指數採用了相對性的表現方式,不論船艦的大小型號,一律以1至100的數值範圍作為標示,這個數值越高就代表太空船必須進行排熱的急迫性,至於到達100便只有兩種結果,其一是太空船必須採取任何可能的必要措施來處理累積與排放熱能的平衡狀態,達到降低數值的效果;其二是太空船的熱處理機能發生故障喪失效能,而這也是非常嚴重的狀況,因為任憑惡化終將造成船上設備的損壞和危及船員的安全。


============ 分隔線 ============


註:相速

意指進行維度空間航行所採的速度區段,共分作四個階層。

維度航行法將船艦的航速投射到一般空間的放大關係稱作壓縮效應,簡單來說,壓縮效應越高就表示船艦以越高的光速倍率在行進。至於壓縮效應所代表的含意,就是船艦透過改變固定範圍內的時空結構以進入異空間時所調整變動的量級,而在這項人為操作的過程中必須消耗龐大能量作為支付代價,如此才能起始、並且延續壓縮效應的效果,至於探討其中能量輸出( 消耗 )與維持效應的研究,是採用被稱為索科羅夫方程的數學式來描述兩者的對應關係。換句話說,利用這套數學可以演算出花費最少能量來穩定壓縮效應的最佳( 效率 )解,也因此在實際形容船艦將自身包覆起來存在於異空間的『 時空泡 』便被冠上索科羅夫場的名稱。

然而,索科羅夫方程並非是只有唯一解的簡單算式,以不同條件參數代入就會產生出不同含義的最佳解,而將這些演算結果套入維度航行速度的關係中,就是所謂『 相速 』一詞的由來。

目前的維度空間航行法則將『 相速 』分作四個速度等級,從相對速度最慢( 低壓縮效應 )的第一相速以至最快的( 高壓縮效應 )的第四相速,這也是透過索科羅夫方程演算出各種解所產生的結果,因此每一階層的相速並非為恆定的數值,而是範圍性的區段:

第一相速–壓縮效應微小到又稱作偽效應的速度區段,船艦在此相速下並沒有真正進入異空間,而是僅只扭曲時空結構,雖然無法超越光速,仍可藉此將傳統推進器的表現提升到20-40%光速的水準,第一相速也因此成為船艦在在進入行星系統內主要採用的限速。

第二相速–隨著提高壓縮效應使船艦航速達到超光速的起始區段,亦稱作理想區段,這是因為根據索科羅夫方程演算得出的最佳解,也就是可以最少代價燃料來維持壓縮效應的解,因此目前所有已知船艦的巡航速度( Cruising Speed )都落在第二相速的區段。

第三相速–所謂的飆速區段,是索科羅夫方程演算出次於理想值的另一個穩定解,這個區段的速度放大效果是第二相速的百千倍以上,但是也伴隨大幅提高能量消耗以及熱生成的缺點,嚴重限制船艦採用第三相速得維持時間,因此只適用於短距離的快速緊急遷躍。

第四相速–這個區段的速度放大效果是光速的萬億倍率,遠超過其他三級相速,然而這是將索科羅夫方程中的質量係數消去才得出的最佳解,因此就理論而言,這是具有質量的太空航具絕對無法達到的速度領域,只有穿透空間傳遞的重力波才適用第四相速的觀測基準。


============ 分隔線 ============


註:防疫措施

縱觀文明的發展歷史中永遠存在與疾病對抗的課題,隨著交通技術進步使得人們旅行越加快速、得以探索更大的範圍,卻也因此接觸到原本只侷限在特定區域的新型疾病,並且將之攜帶、傳播到更廣泛地區的現象。而在人類掌握維度空間航行技術而建立起跨星系的龐大文明,便懂得借鏡過往經驗來制定出有效的防疫規範,以防止發生同一種病疫在複數以上殖民世界擴散的疫情。


============ 分隔線 ============


註:艦載航空兵力的沒落

在地球的海戰史上曾經奉行大艦巨砲主義,並在大和級戰艦的問世而成為這股風氣的極致代表產物,但是越趨成熟的航空科技很快推翻了這樣的戰術思想,搭載飛行器的航空母艦作戰群取代原本鈍重遲緩的戰列艦,成為新一代的海戰王牌。

然而,促成如此演變的飛行科技只是表面上的因素,因為縱使追求戰力的手段不同,軍備發展的本質並沒有因此而改變,而所謂的本質就是指精進武器科技的三大趨勢:

[1] 提升威力–足以有效摧毀目標
[2] 提升射程–可以在敵人反擊的距離外發動攻擊
[3] 提升準確度–更高機會擊中目標

換句話說,這三個面向不僅是作為評量武器性能的參考依據,更是開發軍備所追求的不變目標,至於受到新型兵器而產生的革新戰術,則應該視為適應新形態戰場的一種必然現象。

因此,就算人類以及其他種族藉由維度空間航行法而建立起龐大的星際國家,也不會改變總和了武器威力、射程與準確度的本質原則,反倒是因為當代科技的特性使得大艦巨砲主義再次抬頭,而運用航空母艦的戰術思維在這個時代的太空戰場上變得落伍,且毫無立足之地。

若要從技術層面來說明太空航母遭受淘汰的理由,就必須先指出傳統海洋上的航空母艦因為搭載飛行器所具備的優勢:

[1] 速度–飛機比起任何海上船艦都擁有十倍以上的航速優勢。
[2] 射程–飛機可以大幅延伸母艦的偵察及投射火力的距離。
[3] 威力–專為飛機裝備所設計的兵器具備有效摧毀船艦的性能。

歸納以上三點,就是傳統海戰的航空母艦得以勝過戰列艦的要素。然而這些優勢在『 星辰紀事 』的世界觀中卻無一成立,首先是維度引擎很難縮小到安裝在機艇單位的程度,能否進行超光速航行的性能表現便造成戰艦比戰機更具機動性的現象;承接相同理由,戰機因為無法裝備維度引擎而被限制在行星系統的範圍內移動,反觀戰艦卻能任意往返於星系之間,以投射火力的平台( 軍用載具的本質 )而論,太空戰艦又明顯勝過太空戰機。

最後提到威力的部分,在戰機所能裝配的武器系統中幾乎沒有能夠對戰艦構成威脅的存在,對照這個時代的戰艦所擁有的防衛能力,戰機搭載的不論是飛彈、光束裝置或是任何其他形式的武裝都難以穿透戰艦的防禦系統,更遑論要進一步造成有效的傷害,這不只是因為戰艦能夠儲備更多數量的武器,巨大反應器所供應的能量也保證戰艦的火砲比戰機的射程更遠、威力更強,還有更重要的還是在於作戰電子設備的差異,戰艦裝備的偵測與電腦系統要遠超出機載型號的功率,這表示戰艦的火砲可以在戰機無法還擊的距離外發動精準、無視電子反制手段的致命攻擊,使得單一艘戰艦可以毫髮無傷輕鬆殲滅以中隊為計算單位的戰鬥機群,雙方如此懸殊的交換比便直接導致航空母艦消失於太空戰場的現象。

因此在這個時代,雖然戰艦上配備機艇而必須編有航空兵科的船員,但是這些小型載具幾乎沒有介入戰艦之間發生的戰鬥,使得航空兵被限制於駕駛運輸艇,在地表或太空站之間往返載運船員的工作,至於『 公車司機 』一詞就是用來揶揄貶低該兵科的外號。


============ 分隔線 ============


註:模擬智慧助理( Simulate Intelligence Assistant )

原本是為 VSP( 請參第一章註釋中的『 虛擬服務程式 』 ) 的研究領域中,利用神經擬態型電腦為基礎,挑戰開發出強人工智慧的成果,雖然常在商業角度上被行銷為一種高階的虛擬服務程式,但是就技術層面來說其實是屬於不同本質,且更加複雜的產物。


============ 分隔線 ============


註:擎天神系統( Advanced Tactical Laser Application System )

全名為『 先進戰術雷射應用系統 』,取其字頭組成的便是擎天神( ATLAS )的縮寫,雖然一般在口語上是指軍艦裝備的雷射主砲,但是以工程技術的廣義層面而言,這是一套將船上所有電磁波束形式的對外裝置進行整合,並將運用效率最大限度提升的統一管理系統,用比較白話的方式來說明,就是在單一系統的基礎上來涵括火砲、偵測以及通訊的功能。


============ 分隔線 ============


註:隨船行商

源自前帝國時代,可追溯達上千年歷史的古老商業文化。

羅希斯發源於一顆海洋佔比超過八成的行星,其文明可說是以航海技術為重心所構築而起,隨著相關知識與科技的進步,也終究達到觸及海洋彼端新大陸的水準,此後受經濟利益的驅動,進而擴大成為跨洲際文明,其模式大致雷同於地球的歐洲在15世紀展開的海權時代。

在當代進行這項經濟與殖民活動所仰賴的是大噸位的巨型航艦,因為只有平穩厚實的船體才能熬過遠程航行中遭遇的種種自然威脅,而且就載運能力也比小型船更符合效益,但是相對來說,建造及維護巨型航艦的花費驚人,洲際運輸成了由少數貴族和財閥壟斷的事業,他們憑藉從中獲取的利益,壯大成為各霸一方的派系,這樣的局勢導致日後爆發全球戰爭,直到由後世崇拜的托利雅大帝取得最後勝利,進而統合所有氏族,成為現今星際帝國的始祖女皇。

回到主題,所謂的隨船行商,便是在巨型航艦中產生的行業,而這又必須從船上的社會生態說起。

營運巨型航艦的獲利豐厚,但也伴隨同等的風險,因此在管理航艦的人事安排上就必須格外謹慎,貴族會指派信任的家臣擔任船長進行管理,以保證每一趟航程的利潤,以容納船員的規模來說,巨型航艦本身猶如一座海上城市,而船長的地位就像城主般尊貴,在船上握有絕對性的權力,也享有優渥待遇,例如舒適的住艙、豐富的配給、甚至還允許家眷同行,但是縱使如此,也改變不了遠洋航海既漫長又危險的事實,被指派成為船長的家臣一方面形同遭到流放,卻又能在船上享盡威福,嚴然成為另一種形式的諸侯,而且他們確實都是足以挑起這項重擔的有能者,並非庸碌之輩,由於很難期望一個部下同時擁有才能與忠誠的特質,貴族會定期替換船長,以杜絕發生中飽私囊的弊端,甚至是最為嚴重的變節行為。過去的歷史上記載著許多巨艦船長在野心驅使下背叛自己的君主,轉而投靠敵對勢力,奉上滿載貨物的巨艦來換取富貴,而這樣的行徑也曾不只一次的觸發戰爭。

總之,對於那些懷有異心的船長來說,其追求利益的形式也因為任期制度而轉變,他們會在調任前千方百計的盡可能賺取足以餘生揮霍的財富,而這也變相成為一種特權,因為只要不損及航程的利潤( 例如私吞貨物 )和安全( 例如挪用維護船隻的必須經費 ),貴族就鮮少介入他們管理船務的手段,而允許『 隨船行商 』存在就是一種合法又有利可圖的制度。

對於迎接巨型航艦的地區來說,船上所載物資全都是價值不斐的的異國奇珍,就算是在原產地令人不屑一顧的平常之物,到了遠洋的彼端也能價值翻漲,因此促成水手藉此賺取外快的現象,他們利用在外國下船期間物色帶回本國的商品( 多半是廉價且方便夾帶的小飾物 ),存放於船上的私人儲物櫃,並在返國後抬價銷出,這樣的獲利當然遠遠無法和貴族透過巨艦進行的貿易金流相比,但是對於底層的水手來說已經算是一筆可觀的額外收入,在一開始,絕多數的船長會為了顧及船員士氣而默許這類行為,不過當水手不滿足個人儲物的有限空間,而開始瞞著高級船員動起佔用船艙的腦筋來擴大自己的私人事業,原本的不成文規矩便在管理階層的正視下進入制度化的規範層次。

以船長的權限來說,完全可以取消水手的私人儲物櫃來徹底消除這項風氣,但是這樣做法其實弊大於利,不光是因為會嚴重影響水手的工作意願,完全缺少私人空間的共享生活也將提高水手間的衝突發生,另外就算施以重罰,仍會有人走險在幹部看不到的地方藏放物品,這不僅連帶增加管理階層的工作量,而且一但發生因此危害到整艘船的安全時,船長在面對貴族的問罪下也擔不起這樣的責任。因此,將既有文化移到檯面上進行規範成了唯一合理的解決方式,非但保留私人儲物櫃,還直接開放船上多餘的空間供水手租賃使用,作為交換,船長也會按租用空間來收取費用,或是從水手的私人生意中抽取固定比例的收益,這也就是誕生出『 隨船行商 』文化的條件環境。

對於擁有擇貨眼光的水手來說,利用跑單幫的收入往往遠超過登船給付的本薪,結果便出現一種為此而簽下航行契約的人,他們的目的主要是到異國掃貨,本職反而淪為有理由待在船上的副業,這股歪風當然不為船長所會樂見,因此又針對問題而對規範作出進一的修正,也就是設計出兩種版本的契約來將水手劃分層級,一種是專於船務的正職水手,他們無權向船長租用額外船艙,在船上只能保有基本的私人儲物櫃,但是本薪相對提高,而且會被優先列入職務升遷的考量人選;至於另一種想著重於個人生意者則被視為船員與乘客摻半的存在,他們不會被分配關鍵性的船務,工作量比起正職水手也輕得多,可以租用船艙儲放貨品,但是租金明顯提高,甚至到超出本薪、必須以部分生意收入來支付的程度,而隨著其船員身份越加淡化,和搭乘船隻之間轉為純粹的租用關係,才產生出『 隨船行商 』這樣的正式名稱。

隨船行商這個行業歷久依存,在羅斯希往後的航海史都持續佔有一席之位,甚至到發展出維度空間航行技術,建立起跨多星系的星際文明,也將活動舞台從母星的海洋擴展到無垠的星海中。


============ 分隔線 ============


註:聯邦軍艦分級命名

聯邦統一使用古代希臘神祇來為軍用艦艇命名,這裡依噸位列出星際軍目前現役的主要作戰用艦:

1.克洛索級突擊驅逐艦( Klotho class assault destroyer )
第四代軍艦,在整個聯邦艦隊中佔有最高比例數量,雖然不適合投入大規模的艦隊作戰,但是調度靈活,廣泛用於邊境巡防以以及護衛任務。

2.阿波羅級重型驅逐艦( Apollo class heavy destroyer )
第五代軍艦,星際軍在近年因應作戰概念而推出的三種最新型號戰艦,其中之一就是被定位為火力艦( Arsenal Ship )的阿波羅級,設計上搭配增程型維度空間兵器,強調能夠在短時間進行大量投射的能力。

3.拉克希絲級輕型巡洋艦( Lachesis class light cruiser )
第四代軍艦,以結合火力、防禦以及機動的平衡性稱卓,服役數量僅次於克洛索級驅逐艦,也是第四代艦艇中唯一還在持續建造的作戰用艦,星際軍計畫透過階段性的升級作業,讓拉克希絲級繼續服役到下個世紀。

4.瑟莉妮突擊巡洋艦( Selene class assault cruiser )
第五代軍艦,設計上運用聯邦最先進的反偵測科技,目前向公眾發布的資訊聲稱仍處於實驗測試階段,具有高度的神秘色彩。

5.艾托普絲級重型巡洋艦( Atropos class heavy cruiser )
第四代軍艦,配置大量的武裝以及厚重裝甲,是目前構成艦隊主要戰力的骨幹,不過考慮到技術演進和作戰概念的革新,星際軍目前已停止建造該級巡洋艦,計畫在未來將拉克希絲級巡洋艦進行升級,以逐步取代相當比例的艾托普絲級巡洋艦。

6.宙斯級戰鬥艦( Zeus class battleship )
第三代軍艦,鑑於星際軍的作戰概念一向對於戰鬥艦( battleship )等級以上的需求有偏低的傾向,導致目前服役的宙斯級戰艦全都已超過70年船齡,為上一世代的產物,雖然歷經不斷翻修和升級來保住在艦隊中的一席之地,而這樣的做法也終究到達極限,近年逐步由最新銳的雅典娜級所取代。

7.雅典娜級戰艦( Athena class battleship )
第五代軍艦,堪稱目前聯邦軍事科技的最高結晶,設計上積極引進聯邦近五年內才研製完成的產品,其中尤其優異的首推新一代的維度空間航行組件,此外也安裝大量的新型火砲以及最先進的防禦系統,更具備與巨大艦體不相符的優異機動性能。但是也因為裝配最尖端設備而提高建造成本,導致星際軍目前只能優先在第六艦隊進行部份配置,全面汰換宙斯級戰艦的計畫也因此大幅延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