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憶鑒古堂》中的小典故◆每段歷史背後,都有不為人知的故事

本章節 1559 字
更新於: 2018-07-21
歷史,只要沒寫在課本上,幾年後就會漸漸被人遺忘。
作者,如果無法打動讀者,幾年後也會漸漸消失。

 
如果說考據是身為作者的固執,那到處查找少有人知的典故,大概就是寫作「完美主義」讀作「自爽」的執念吧(笑)。

《隨憶》是我寫過最多考據的一本。
除了小說中提到的香港六七暴動、一九四九年國民黨遷台的中興輪船票、溥儀逃亡與《清明上河圖》、張大千與石濤的故事……
還有許多也許沒人注意,或者沒人在意(淚),一眼便看去的小句子。
不過有這個機會,我還是想任性地多聊聊這些小句子,以及——

小說中沒能細說的典故,與其背後的真實故事。



翁偶虹《鎖麟囊》
一個一朝落魄、閱盡人情冷暖的故事

 
我只道鐵富貴一生享定,又誰知禍福事頃刻分明。
想當年我也曾撒嬌使性,到今朝只落得舊衣破裙。
這也是老天爺一番教訓,他叫我收餘恨,免嬌嗔,且自新,改性情……

 
《鎖麟囊》是四大名旦之一程硯秋,特別拜託京劇大師翁偶虹所寫的戲曲。
這部程硯秋一字一句琢磨唱腔的心血之作,不僅展現程派開創的獨特唱腔,更打破原先京劇規律的七字、十字一句,而寫成長短句,表達出更真實動人的情感。
在1940年於上海黃金戲院首演時,引起廣大迴響。
 
然而時代動盪,幾年之後《鎖麟囊》便屢屢無法過審。到了1954年,更因為《戲劇報》一句批判宣判禁演:
「宣揚緩和階級矛盾以及向地主報恩的反動思想的劇本。」
 
據說在1958程硯秋重病纏身,中國戲曲研究院還有派人探病。那時程硯秋再度提起了《鎖麟囊》,卻只得到斬釘截鐵的回覆:「《鎖麟囊》這齣戲是不能再唱了。」
兩天後,程硯秋便去世了。


 
杜甫《孤雁》
一個流離失所、孤獨無依的故事

 
孤雁不飲啄,飛鳴聲念羣。
誰憐一片影,相失萬重雲。
望盡似猶見,哀多如更聞。
野鴉無意緒,鳴噪自紛紛。

 
杜甫的詩詞雖然在後世得到「詩聖」的讚譽,然而生前卻十分不順遂。
他遠赴長安入仕,卻因為當時權相「野無遺賢」的鬧劇,參與科舉士子全部落選。直到四十四歲才得到看管倉庫的小職位。
沒想到,好不容易得到官職的同年,就爆發「安史之亂」。
 
隨後杜甫不斷顛沛流離。曾被叛軍俘虜,又逃亡投奔當時繼位的肅宗,可沒多久又遭株連被貶,離開朝廷。
在動盪不安的政局下,他四川輾轉逃難,甚至以船為家。
這首《孤雁》便是杜甫在夔州(四川重慶)時,寫下的詩句。
之後,四年後的一個冬天,貧病交加的杜甫就在湘江的小舟中病逝。



寇準《秋懷》
一個為了前程造假,便再也還不了清白的故事

 
輕雲不動日微陰,高樹無風秋色深。
獨聽暮蟬臨水坐,十年林壑阻歸心。

 
北宋真宗時,契丹曾一路打到河北,直逼當時的首都汴京。朝廷上下都主張南遷,只有寇準力主真宗親征督戰,最後促成帶來百年和平的「澶淵之盟」。
 
寇準因著「澶淵之盟」被重用,卻也因此被主張南遷的宰相王欽若猜忌。之後王欽若對真宗進言,稱「澶淵之盟」是拿真宗安危當賭注的恥辱條約。不久,寇準便被貶辭相。
 
為了回到朝堂,寇準開始聽信宦官周懷政之言,迎合迷信的真宗,獻上宣稱上天降下的「天書」,漸漸得回真宗的信任,二度為相。
然而為相不到一年,得罪當時的副相丁謂,被揭穿天書騙局。天書的主使周懷政被斬,而寇準也接連被貶……
最後死在離家鄉萬里的雷州(如今廣東)。
 

 
我一直都覺得文字是死的。
直到被你我閱讀,才有了生命。

 
我想再怎樣刻骨銘心的歷史,如果只是印在書上,卻無人記得,那也只是冰冷的白紙黑字。
這些典故、還有背後的故事,也是如此吧。
上面這些句子,都出現在故事的一角,也都靜靜在書中等待你的閱讀、你的詮釋。


謝謝你看到這裡,現在還有想送點心意的心得活動,期待你的參加^ ^!
https://www.facebook.com/chyperion/posts/2045271945724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