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鎮

本章節 1913 字
更新於: 2019-12-21
金真之鎮,時脈悠長,金童之鐘,永定無方。

來簡單介紹下我住的這個小鎮。
光從規模來看,這裡其實只是半山腰上的一個小聚落罷了。
沒有公設、沒有商場,連高點的房子都沒兩棟。
小鎮沒什麼名氣,其後的景點倒是大大有名。
西山風景區,放到國際也是排名最前的旅遊勝地。
在入口招牌上有句景區最具代表性的廣告詞,上面寫著,這裡是一個人一生必去的一個地方。
做為進入這個景點必經也是最後一個行政區,山海,以群山雲海為依託,就是小鎮的名字。

從地圖上看西山風景區,就像橫放收壟的手掌。
由東端看似掌心的西陵臺地算起,向西延伸出了四條橫向並列的山脈群。
由於山脈間高低錯落,崚線起伏,橫看宛如指丘聳立,所以這段也被稱為四指山或四脈山。每逢季節交替,滾滾雲流從指間翻騰而下,動靜間更添壯闊美感。
西山號稱百景千絕,其上錯落著造型風格各異的頂級旅宿。一入夜,燈光華美,群山爭豔,遠看彷彿極樂仙境。
西山山脈群間的山勢落差頗大,彼此間除了早期留下的些許索道外並無道路相通,要周轉只能回到岔道的起始處,也就是現行西山公路的末端,基本上所有通往西山的公路都是由此分流而出。
如果把西山公路看成手掌上的生命線,山海鎮的位置,恰好就在生命線的終點。

山海鎮可以說是進入西山景區的必經之地。
每天路過的遊客不少,靠著觀光過日子的居民卻不多。
說到底,西山景區遺世孤立,所有員工都必須向外招募,為此各自提出了相當不錯的待遇和食宿條件,有意於此的直接上景區應募就好,不需要留在鎮上發展。
再加上旅宿間彼此競爭激烈,包套的消費旅遊行程往往從入山前就安排妥當了,中間很難再賺什麼過路錢。
此外,山民和財團的天然對立也是原因,彼此都看不順眼,打也打過罵也罵過,久了,這方面自然也沒人願意去參和什麼。
像我這樣靠著過路客混份兼差的只是少數,跟燕過拔毛的鎮長不同,誰讓我底子不夠厚呢。

在行政方面,山海鎮雖然也有現代的組織規劃,但架構上還是偏於傳統協作,鎮長一般只負責對外工作,做些接待,仲介導覽,或跟財團扯皮什麼的。
真正承擔小鎮日常運作的,我們稱為鎮守。
鎮守並不是一個固定職位,而是一種職能的代稱。
鎮守也不止一人,而是依居住地劃分,功能近於里代表。
在早期,山民依勢而居,在分佈結構上較為鬆散,畢竟開墾放羊都要空間,不適合大堆頭居住。
住的遠的,遇到公告通知,糾紛調處,或是鎮上有組織活動時,就只能各區域自行推派一個代表人,也就是鎮守,負責表決協議,出工出力。
講白了,鎮守就是公差,一年一換,不代表什麼身份地位,也沒人在乎這些。
不過山民也講面子,所以會推出來的通常不是塊頭特大,就是打架特狠的猛人,尤其是負責守盤山道的幾個鎮守,基本上就不是個靠嘴說話的,通常沒事最好別去招惹。

至於節令部份,和山下相比也有不同,主要在計年方面。
一般來說。平地人以務農為本,重萌芽,萬物新生,所以計年上以立春為始。
山民則是以巡獵為主,重復育,萬物甦生,所以定驚蟄為一年之始。
過年的時節點不同,禮制上自然也有所差異,至於其他大大小小節日,那是城裏人的玩意,和我們無關。

和壯闊秀美的西山風景區相比,鎮上沒什麼上得了檯面的特色景點。
散客多半都是在這吃點東西,加個油,等待轉車什麼的。
如果硬要說在小眾裡有一些知名度的,大概就是流石千響和雲路天梯了,本來還有一口頗有年頭的古鐘,早年通訊不便時,就靠著這口鐘鳴來傳遞一些簡單訊息,如今時代變化,古鐘漸漸喪失功能,鐘架也破落殘舊,就先不列在這了。

山海鎮民大致分成三類,一種是先民,指的是西山景區成形前即在此落戶的原住民,這部份人最少,最深入山區,民風也最為驍勇剽悍,名義上雖然還是受山海鎮管束,實際上自成系統,除了少數出山的鎮守,平常鮮少和外人接觸。
第二種是流民,就是西山開通後因為各種原因居留於此的過山客,人數最多,組成最複雜,相對的流動率也最高。
最後一種是則是遺民,這是他們的自稱,一些彷彿被世界遺忘,上不了西山,入不得塵世,那裡都無處容身的人,他們依託於小鎮的同時也建構出小鎮,可說是小鎮組成的真正基石。
傳說大山深處還有一些從未出世的存在,只是我沒見過就是了。
此外,雖然人分三類,但相處上並沒有太大的差別,山民早已習慣了時而聚散,往來經年,不會特別在意什麼,情感上顯得悠然淡薄,這也是小鎮的特點吧。

這些人中我算是第二種,一些因緣際會搬到這裡,不知不覺就住了好些年,至於什麼時候離開,我不確定。
山海鎮是通行者的過道。往來者的驛站,宿者往復,旅者待行,都是如此。
只是對我而言,這裡的確是個很舒適的地方,常想,如果可以多待一會就好了,可以待的再久一點,更久一點,直到終焉的那一天。
對此,我真心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