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願尚未通關1小時遊玩心得

本章節 2376 字
更新於: 2019-02-22

本以為這次只能跟實況主的影片,但有個認識的人剛好對這款遊戲有興趣,所以,托他的福我也能享受這款遊戲。

由於我只玩一小時,還沒通關,此外,也怕有人之後想遊玩,或是想看實況了解劇情,所以,就不討論劇情。

那不討論劇情,還能講什麼呢?相信我,還是有不少的。(只針對1小時的內容進行闡述、分享)

(一)遊戲的特色:

1恐懼與壓抑。這是建立在整個3D場景的逼真上,尤其場景還輔以大量的真人照片,讓人更加融入。
古早住宅的擺設一昏暗,更顯陰沉。所以,遊玩的整個過程是戒慎小心的。

2以直球對決形式嚇人的東西,具體來說並不多,最恐怖的反而是最前面,離開家門到走道。走到一半,背後透出紅光時,我當下覺得不妙。

回頭,果然有個詭異顫動的低頭女鬼,就在我猶豫要不要靠近時,她就飛過來了,化作殘影消失。(我一直在想,要是我沒有轉頭,還會觸發這個事件嗎?)

全身上下真的是有電流竄動的驚恐感。

後來,跟朋友討論,為何這裡會被嚇到?原因是未知。

在女鬼離有段距離,完全沒辦法預料到她會快速奔來,逼玩家逃跑,還是原地變形等,結果,她選了一個最快速的方式襲來,完全是措手不及。

3本作維持詭異氣氛的方式,主要還是以較平緩方式來延續,例如:晦暗的場景(只能靠手上的小打火機來取得有限光明)、突然響起的聲響、產生靈動現象的小玩意等。

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某一關的紙人娃娃。紙人娃娃本來就長的很詭異了,當你一進門,看到他們擺出日常生活中的各式動作,那時候真的是感到異常違和,這跟恐怖谷理論或許有關。

但紙人不是擺好玩的,他們會動!赤燭利用行動路線有限的場景,把玩家的選擇縮得很少,於是,一轉頭剛好就會發現,紙人變位置了。
剛才在切菜的,現在拿著刀冷冷迎著你,才想從女兒房間離開,卻發現客廳的紙人都擠在一塊看著你。

(二)遊戲基調:

就是透過不斷行進,找尋各種文件線索,以及觸發語音來拼湊整件事的真相。主角杜豐於,由於曾是得過不少獎的編劇,所以,過程中可以陸續得到不同劇本的節錄,呼應著主角家庭的經歷。

遊玩方式跟另一款優秀作品《伊迪芬奇的回憶豪宅》一樣,採用一條路線直通發展,觸發劇情。

玩家不用思考我現在要去哪裡,不會迷失目標。黑暗到目不可視的地方,基本上就是暗示玩家先不用去,去了不會有任何互動。

然後,也會透過聲音、物品等去引導,彷彿在說:「趕快來這裡,瞎逛什麼!」

紙人堵道,逼你只能走某條路,也是同理。

(三)會不會有錯過的東西:

這個部分是我在懷疑,卻不曉得答案的地方。

1廣播或電視的老伯唱歌,會不會有劇情透漏夾雜在其中。

2走道牆壁的大片兒童塗鴉,看不是很懂。有幾幅挺詭異的,但不確定是不是跟劇情有關。

3擔心沒拿到文件。這遊戲是要靠收集文件,來補全故事真相,遊戲中是有物品提示的,很清楚。

我剛才有說遊玩方式是一條路線直通發展,但這會不會是種誤導?還是要每個房間還是要繞一下去檢查,才能收集齊全文件?這就得玩完才能知曉。

(四)侷限。

1物件探索狂的遺憾:

我前面也提過,這款遊戲場景逼真,牆壁上也貼著各式廣告單以及紙張。我都有湊近去看,可是還是有點糊糊的,看不太清。(並非玩家電腦設備的問題,而是不知道是不是赤燭有意模糊,又或者技術上的問題)

想去看女兒的身高紀錄尺,但因為人物無法蹲下,所以,只能稍微瀏覽,有點可惜。

2 3D的恐怖仍有限:

我剛才前面說被嚇到,是因為遠處的女鬼突然化作殘影飛來,那麼較為靜態的恐怖呢?

紙人雖是詭異,但要說恐怖又不至於,而有一幕被困浴室,你無路可走,只能抬頭,會看到一張流血的女鬼臉。

結果,這張臉反而沒引起我的任何驚嚇值,反而有點出戲,因為那張臉好像有點過於塑膠,意思是假假的。

所以,還願的模組雖然不錯,但仍有限。

3場景少:

本作講述的是某個家庭的故事,這1小時內,其實都是在跑固定的走廊與房間。每次進到下一階段,會發現只是換了個時間點,場景依舊(內部細部擺設當然有變,但大環境沒變)

4遊戲性低:

某方面來說,這是個最輕鬆的遊戲,因為它操作簡單,只要用WASD走路以及滑鼠就夠了。

大致的進行順序就是:走路→拿道具→使用道具→觸發。逃不過這四個循環,連解謎都沒有,意即沒有什麼特殊互動,缺乏驚喜,只是全然在拼湊故事真相。

唯一可以稍微自由控制的,就是X光片的投影,到底要投在哪裡,這也是1小時的過程中,最需要「動腦」之處。不過,對於稍微有在碰解謎遊戲的人來說,這根本稱不上是什麼解謎難題,1秒內就絕對知道投影要打在哪了。

5結論:

因為還沒玩完,不能下最終定論,但根據這1小時的遊玩感受,我認為,如果你是重互動性、可操作遊戲性、解謎的人,購入前要稍微考慮。

因為這是一個純注重氛圍的遊戲,有點像是披著遊戲的皮來講故事,大概是這樣子。

如果能淡淡、寧靜的享受,那很好。要是覺得太過平淡,引起不了興趣,那也別勉強自己一定要實際體驗,看看實況,或許就夠了。

而通關後,會再發一篇文作補充或修正。

題外話:

看著自己的文稿清單,有很多主題已經預訂好,卻還沒實際動手寫。

原因是寫一篇文章有點不像最初時那麼隨意,現在一篇心得文,往往耗了不少時間,希望能有系統且讓讀者簡單易懂地書寫出來。

寫心得文,完全是我覺得值得談、推薦、分享才寫,純自願,可人有惰性,所以,就發生了大拖稿的情況。

歡迎各式各樣的留言,可以是覺得文稿哪裡可以弄得更好,提供建議,也可以是個人想法,都非常歡迎。

然後,創作當然還是會有的,雖然目前是心得文佔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