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墨英雄
本章節 1764 字
更新於: 2025-09-18
目送趙安背影漸遠,李清揚心神仍隨之起伏,良久才收斂思緒。
隨即轉身,邁步走進萬言閣。
層層書架如林海般矗立,卷帙堆疊,幾乎填滿所有空隙,令整座閣樓顯得沉重而莊嚴。
行至門口不遠處,他忽見一只低矮書架孤立其間,僅及腰高,卻橫亙在萬千書卷之前,突兀得如山谷孤松,讓人目光難移。
架上只放一冊巨書,厚重非常。書脊沉穩,封面古樸,四字書名蒼勁有力——「說書通鑑」。
其擺放之處,明顯是刻意為之,像在告訴所有踏入萬言閣的人:若想窺見江湖萬象,先得從此書開始。
無需聲音,它本身就散發著一種無可抗拒的威勢。
李清揚心頭微震,不由自主伸手翻閱。
首頁上,只見簡單一行字,筆勢古拙卻鐵畫銀鉤:
「欲記江湖千秋事,當先明己一身史。」
李清揚心口一緊,暗想:果然如此。
說書人能立足江湖,不僅憑消息靈通,更因其敢言敢錄,甚至不諱自身。
既要評天下,怎能獨身事外?既然是江湖一份子,便須以己為證。與其受人質疑,不若坦然開誠,將一切直錄在冊,俯仰無愧。
此等胸襟,實世間罕有。
他又翻幾頁,便見目次,卷帙之廣,令人咋舌。從宗旨戒條到歷代沿革,從人物傳記到職司分工,無不詳載。難怪人人一眼便能認出趙安,甚至對其生平如數家珍——原來一切早在此書留下痕跡。
然而李清揚並未深讀,只略作瀏覽,便信步深入書叢深處。
萬言閣雖不若樓下千言廂般熱鬧,仍聚集不少人。有人低頭整理書卷,有人凝神苦讀,衣著各異,既有江湖散人,也有文士學子,更有諸派弟子專來考索。
由此可見,萬言閣確實堪稱江湖經史之府。
他巡覽三層,很快心中已有大概。閣內書架井然,以年份分門別類。
第一層,多記地域山川,幾乎是一本活的江湖地圖。
第二層,以門派幫會為主,書架大小不一,正映照各派興衰。少林、華山、全真、峨嵋、衡山、青城、崆峒、丐幫等「九派一幫」,卷帙如山;而旁門別派,則或大或小,名目繁雜,不少甚至連李清揚都未曾聽聞。
第三層,專錄江湖人物。黃山五尊赫然在列,樓下所見的白髮郎君亦有專架。最特別的是,人物書架除了說書人所記錄之事,還另設「當事人親筆自述」卷冊。這些自述往往涉及個人經歷、武學體悟,甚至是門派本不外傳的祕密。
李清揚隨意翻閱,越看越驚嘆:竟真有人如此開誠布公,將一生心跡公開於世。
人物書架最為熱鬧,人潮川流不息。或百姓男女,或江湖俠客,都爭相翻閱。架前的擁擠程度,幾乎就是聲望的象徵。
尤其當事人親筆自述,更是搶手,有人甚至遠道而來,只為一讀。
李清揚心頭微震:昔日江湖,要馳名天下,須行走四方,百戰立威;如今卻能憑一卷自述,隨信鳥飛遍八方,讓千里之外的人一夜之間知曉。
出於好奇,他抽出一冊細看。
卷首所載,乃一人名號——「雲中劍」。其自述原是蜀中一帶的鏢師後人,書中記錄運鏢途中幾次生死驚險。
筆墨之間,鐵蹄聲聲,鏢車轔轔,氣氛緊張逼人。
最新一篇,寫於三日前——以一劍獨戰十餘山賊,終保鏢車無恙。描寫臨危鎮定、力挽狂瀾,讀來如親臨其境,刀劍之聲彷彿就在耳邊。
這雖非絕世奇功,卻真切動人。字裡行間,盡是血性與忠義,毫無矯飾。李清揚看得熱血翻湧,不禁擊案讚嘆:江湖好漢,本就該如此,不計成敗,以赤誠為本。
再抬眼望去,只見「雲中劍」的自述卷冊累纍堆滿,卷帙甚至比白髮郎君更豐。
顯然他筆耕不輟,將一生行跡逐字逐句留於世。其架前聚集多是平民百姓,神情專注,或低聲傳誦,或眼含欽佩。這般景象,讓李清揚心中暗暗感慨:今世江湖,名聲之傳,已不必只靠刀劍血戰,反憑紙墨流傳。
心念至此,李清揚沉思:昔日論江湖高下,全憑武功;而今,人心所向與聲望傳播,同樣能成就一代名聲。
這變遷,已是大勢。
他撫卷沉吟,只覺百年前所守的舊規矩,早已隨風而逝。取而代之的,是信鳥往來、筆墨留痕。
與當年相比,江湖已截然不同。
然而,百年江湖,變是必然。
當務之急,乃是能否在萬言閣中找到與武當相關的一絲線索。當年劍中小師弟留下的刻字,隱晦難解,也許就在這裡藏有答案。若仍憑百年前的殘識闖蕩當世,無異於盲者入險。
雜念縈懷,壓力如山,卻也激起他胸中不屈之火。目光漸冷如劍,神采再現。百年後再臨陌世,縱千難萬阻,他也要闖出一條路來。
深山無歲月,世事早已滄海桑田。
若要摸清當世風雲,尋得未來方向,不知需耗多少光陰,但這步終必得走。況且留身百鳥樓中,下聽「千言」,上覽「萬語」,四方消息盡在其中,對往後行途必有莫大助力。
念頭一定,李清揚立刻轉身,回到第一層,自均州書架起,披卷尋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