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二章 紅門的地下水道

本章節 1249 字
更新於: 2025-08-06

紅門的財富,有一部分永遠不打算回來——那些是防空洞里的戰略儲備糧。

但還有一部分,是必須回來的——畢竟在昭陽國,錢在國內才能變成政治資源,政治資源才能穩住飯碗。

普通人從國外往國內匯一萬美元,都可能被銀行打電話問個底朝天:

「您這筆錢是幹什麼的?」

「請提供交易合同、收入證明、繳稅單據。」

而紅門的錢,卻可以在三天內,從蘇黎世飛到昭陽國某個寫字樓的保險柜里,而且沒有任何痕迹。

這不是魔法,這是地下水道。

地下水道的第一節,就是離岸公司。

紅門會在開曼、英屬維京群島、塞席爾註冊一家公司,這家公司名義上是「獨立法人」,實際上就是家族的影分身。

這家公司在帳面上和昭陽國沒有任何關係,但它的銀行帳戶里,藏著紅門的海外財富。

然後,這家離岸公司會在香港、新加坡、盧森堡開子公司,子公司再投資昭陽國的項目——比如房地產、能源、互聯網。

錢就這樣,光明正大地從海外,變成了國內的「外資投資」。


在昭陽國,外資有特殊待遇:

*低稅率

*政策扶持

*甚至土地拍賣可以走「綠色通道」

所以,紅門的海外資金一旦以外資身份回來,就搖身一變成了「引進外資」。

媒體會寫:「某某大型外資企業落戶昭陽國,為地方經濟注入強心劑。」

實際上,這所謂的外資,就是紅門自己在海外繞了一圈的回頭錢。

這就像一個人先把自家米缸里的米倒到鄰居家,然後再從鄰居家買回來,還能在帳本上寫一筆「外來援助」。

錢回來了,還得洗白。

紅門最常用的洗白方式有三種:

房地產模式
買地、蓋樓、賣房,一來二去,錢就從「不問出處」變成了「合法利潤」。

國企合作模式
找一家央企或地方國企合資,出點錢、掛個董事長或顧問頭銜,等年底分紅,稅票齊全,帳目乾淨。

慈善公益模式
設基金會、做扶貧、建希望小學。媒體報道一跟進,「曾經的黑錢」立刻變成「愛心資金」。

這種洗白,不僅能讓錢乾淨,還能讓形象高大。於是,紅門裡多了一批「慈善家」「公益企業家」,在各種論壇上講述「我的社會責任」。

洗白的錢不僅能花,還能換來政治回報。

因為這些「外資項目」「慈善基金」會被包裝成「紅門對國家發展的貢獻」。

於是:

政府授予「友誼獎」

商會推舉為「優秀企業家」

甚至能在政協、人大混個副職

這就是地下水道的真正意義——它不僅是金錢的回家路,還是紅門政治生命的續命管道。

江湖人都知道一個傳說:

「紅門的錢有三條命——第一條命在海外,第二條命在信託,第三條命在地下水道。」

有人還補充道:

「地下水道才是紅門的生命線,一旦堵住,很多人就要浮出水面——而那是他們最怕的。」

普通人當然聽說過這些地下水道,可那和他們的生活毫無關係。

他們的匯款,最多是給孩子交學費;他們的貸款,最多是換輛二手車。

他們的錢永遠在陽光下,被查、被問、被攔截。

紅門的錢永遠在陰影里,安靜、順暢、無聲無息地流動。

這就是昭陽國金錢生態的荒誕現實——陽光越亮,影子越深。

【江湖筆錄】
江湖人洗錢,是拿著抹布蹭;紅門洗錢,是換一條河流。
江湖人搬錢,是小包小包扛;紅門搬錢,是成噸成噸漂。
江湖的財富回不了家,紅門的財富永遠在路上。

江湖怕銀行查,紅門怕媒體閑得沒事。
江湖的錢是血汗,紅門的錢是血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