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五章 天上有星星,地下有特供

本章節 1248 字
更新於: 2025-07-13
特供之制,貴在隱秘,勝在周全。若說「特供生產鏈」乃是前台育物之術,那麼這背後的流通系統,便是暗巷轉運之道,是一場權力在車輪、冷藏箱與封條間的精妙表演。

京畿之地,順業、倡平、懷油之間,隱有一條「紫帶」。非地圖所繪,而是密令所走——蔬菜從大棚採下不過三十分鐘,便已由「編製內」配送車送達宮廷以東某處,門牌不詳,僅有一排字:「中樞專供配送中心」,四周鐵欄高築,攝像頭林立,配備全天候武裝捕快站崗。

一車一證,每日三審,車牌與司機身份俱須備案於「內務大典」中,一旦有異動,便有錦衣衛上門「訪談」,其效率與嚴苛,堪比緝毒。

配送車輛並非普通運輸卡車,而是特製「凈艙車」,內設臭氧殺菌系統、恆溫控制裝置,運送的胡蘿蔔有獨立真空包裝,連帶一張出生證明,詳細記錄「播種日、採摘日、施藥記錄、農殘檢測結果、育苗師簽字」。

連胡蘿蔔都比趙逍遙的戶籍資料還清楚。

「老百姓的快遞用韻噠,中樞的生菜用神風。」——這是江湖坊間流傳已久的笑話,聽者不笑,只因太真。

特供系統內部有一套「隱網編碼」系統,取代傳統物流編號。每批食材配有晶元追蹤,掃描器只有「部級以上機關」方可配置。一次北苑某官吏住宅因設備老化導致系統延遲五分鐘,便引起總務辦級別會議三次,追責函四份,連夜整改。

趙逍遙有一次便在倡平一地,見道路忽然封鎖,有貨車緩緩駛入一幢無名白樓,車上掛著「XX研究所實地試驗材料」布簾,待布簾被風吹起,隱見一車新鮮雞蛋與活魚。

坊間皆知,凡是貼上「試驗材料」「重要保供」「司農寺委託研究」標識的,十有八九是特供之流通系統借殼行事之形態。其真正任務,不是研究,不是創新,是避開所有監管、繞過市場流通系統,像地下水一般悄無聲息,卻滋養著那幾千張特供飯桌。

「保鮮」是個關鍵詞。「他們的瓜吃三天不蔫,我們買的瓜一天化水」。

「他們的牛奶保質期兩周,咱買的奶保質期半年。」

「他們的豬肉冷鏈監控到分子,咱的肉連豬是不是豬都沒人查。」

更有甚者,特供物流系統建有「臨時應急備災系統」,代號「天倉」計劃,在密芸、燕慶等地設有冷藏倉儲中心,存有全流程特供食品數百噸,以備緊急情勢下「高層生活穩定保障」。

「他們怕動蕩,但更怕餓著自己。」坊間《后食筆記》卷三有云。

而百姓呢?

在大暑天排隊買肉,發現瘦肉精嚴重超標,找市場管理員,人家說:「你有檢測報告嗎?」

去檢測,檢測人員問:「你是哪個部門的?」

「我是群眾。」

「那我們就不方便檢測。」

於是群眾怒而發帖,發帖被刪,刪帖之後轉圍脖,圍脖限流,限流之後轉小黃書,小黃書提示「話題不符合社區價值導向」,群眾終而沉默。

這便是特供物流體系的真正價值——不僅是吃的不同,更是吃法背後的整套文明都不同。你在外頭是等雞蛋來,他在屋裡是雞蛋等他吃。

【江湖筆錄】

這世上有兩種物流系統,一種叫「為人民服務」,一種叫「為領導保命」。前者常常丟件,後者從不失手。

前者保的,是包裹到了沒通知你;後者保的,是你知道了也必須忘記。

他們的冷鏈保質保命,我們的熱鏈保稅保命根。

人說:瓜熟蒂落,民以食為天。
我看:天上有星星,地下有特供。天聽不得,地也裝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