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三章 萬物皆可感恩

本章節 1232 字
更新於: 2025-07-05

「百舅計畫」甫一落地,旋即在禮部加持之下拔節生長,蔓延至朝廷所有衙門、百業千行。
若說前章不過江湖作戲,此章則是「感恩術」的正軌擴展。
昭陽國朝中五部之首,禮部奉旨頒布「德教十綱」,其中第二條便是:「萬物皆可感恩。」
不論是病是災,是冤是屈,只要配得上「受苦」,便該升格為「教育體驗」,並據此向天子謝恩。
——
於是官場中,率先回應者,竟是刑部。
過去死囚入獄,只需簽認狀,今後則需另附一封「悔罪感恩文」。文中要表達:感謝律法、感謝糾察、感謝朝廷「未置我於死地之前,仍給予贖罪機會」。
一囚犯因受誣入獄,寫下:
「我雖無辜,但此牢一住,方知規矩之寶貴,願以自身冤屈換千人清醒。」
其文登上《律風月刊》,被稱「罪中有光」,後竟作為司法學院教材範文。
——
醫署不甘示弱。
太醫署號召全國醫館設「感恩康復牆」,凡病患出院者須留下「謝醫感皇詞」。
一病人因誤診致癱,被強制留影,題曰:
「雖失雙腿,但保得性命,方知生命可貴,願以輪椅之身繼續感恩之行。」
藥師不再以治癒為榮,而以「導人向善」為勳。
有病人家屬問:「既然吃錯藥,怎還要感恩?」
醫吏正色道:「若非此藥之錯,你又怎會知健康多重要?」
——
學塾亦然。
昭陽國太學修訂《新德育綱要》,增設「感恩課」。小童初入學,首課便是「感謝沒有早餐吃,讓我理解糧食的寶貴」。
國子監課堂更為直白:
「你若抱怨寒窗無果,便是戾氣;你若肯感謝失業之痛,才有成長。」
有塾生在期末作文中寫道:
「感謝實習單位扣我工錢,教我不再天真;感謝導師罵我無知,讓我學會謙卑;感謝天子未將我廢除,仍容我殘喘。」
獲「感恩文魁」稱號。
塾師講評道:「此子雖苦,卻知感激,不愧為新時代讀書人。」
——
宗門不落人後。
聖道司下令,凡寺廟講經須加入「感恩章節」,僧侶講法必曰「苦即福源,災為恩種」。
有高僧說法:
「施主失子之苦,正是上蒼贈予深情之門;若非失去,你怎會珍惜?」
愁苦香客聽後泣涕,竟朝佛像叩謝三拜。
有瘋道人在市井傳言:
「新一代神明不愛解救,只愛被讚美。」
——
「萬物皆可感恩」之風終至民間。
開店須在門前張貼「感恩經營」,倒閉亦須寫「感謝市場教我退場」;婚禮致辭中需加入「感皇恩賜我姻緣」,喪禮訃文亦寫「感朝廷允其安然離世」。
甚至娼館門口亦掛對聯:
「雖身下賤人心貴,感皇風雨庇紅樓。」
「賣笑數年終無悔,幸得天子不嫌貧。」
——
趙逍遙走在城中,只覺四野皆偽善,字字皆毒。
有賣唱老者被官人踢倒,仍磕頭說:「多謝老爺提醒我莫忘謙卑。」
有老婦街邊乞討,背後牌子竟寫:「貧非恥,苦有光。」
他登客棧樓閣望去,遠山如黛,城中如囚。
苦者不能喊苦,痛者不得呻聲,一切都要先「配得上感恩」,再獲許可。
他默默寫下:
「朝廷之術,不在壓民,而在令民自我美化壓迫。」
「若你受苦後不感恩,那才叫危險。」
——
【江湖筆錄】
當「感恩」成為一門國家統轄的學問,它便已不再是道德,而是權術。
它逼你微笑著喝毒酒,痛哭著唱讚歌。
它要你在最黑的夜裏寫出最亮的詩,而你的哭聲,將被剪成語錄。
這世間最可怖之事,不是有人受苦,而是所有人都學會了感謝苦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