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章 肅文令
本章節 1404 字
更新於: 2025-07-04
孔甲己風潮未息,文人之聲雖被按壓,市井之間卻暗流湧動。青年的共鳴猶在、諷刺仍火。朝廷表面唱和,實則醞釀風暴,行文於暗,操刀於無聲之處。
禮部瓜言司聯合刑部、文律司、風紀署,於御前秘密籌謀一項名為「肅文」的新政。
名曰肅文,實則四禁再升格:
禁書之上,設「類毒文本排查令」; 禁言之外,設「可疑語義觸發指令」; 禁思之外,增「意識偏轉評估機制」; 更首次實施「公共文態淨化制度」,要求各地「內容辦」全面整改文風、民語、私信、唱段、評論、紙稿乃至街頭塗鴉。
——
此政施行三日,朝廷命令各郡設「弘文局」,表稱「弘揚傳統文化之局」,實乃新型愚民機構,負責識別一切「含糊態度」「情緒傾向」「非標準表達」的內容,群眾互相舉報成為「進步行為」,甚至出現「匿名文審小組」「街坊舉報激勵日」等操作。
坊間傳語:「今朝不審文,明日審你人。」
一位姓酈的書生,僅在城中傳寫一首舊體詩:「昔年長衫志高遠,今朝短褂逐塵囂。」被朝陽群眾舉報,理由為「懷舊傷今,構造對比,具潛在反向感召能力」。最終以「文態不符正能量導向」處以「再教育」七日,強制學習「標準化寫作範本」。
另一年輕畫師,在巷牆作畫,一幅青年倚樹、手執書卷、眼神惘然,被弘文局以「畫意引發共鳴失控」論罪,責令重畫,並由「話題審編組」在畫上加五字標語:「立志強國,讀書有用。」
——
瓜言司進而啟用「文本識別引導術」,以人工抄寫與「語意淨檢器」結合,打造「文本幹預聯絡平臺」,將全昭陽境內讀書人的創作按層分級:
一類文:主旋律與官正統一致,予以鼓勵。 二類文:中性敍事,供觀察。 三類文:情緒隱晦,需脫敏處理。 四類文:諷刺寓意強烈,即列「疑反」。
凡落入三、四類,輕者約談談話、勒令刪文,重者「帶走留觀」,最重者將其作品定義為「精神過激型內容」,入「溫控輿情穩定計劃」。
此計畫由「弘文局」執行,設「內容矯正室」「行為引導室」「表情識別閣」「情感彌散觀測局」等科室,每位元被帶者須接受情緒測試、表述檢核、辭彙脫敏及表情平訓。
「弘文局最隱秘的技術,是「口語倒掛法」,即將一個人平日言語逐字錄下,倒轉分析潛臺詞含義與心理暗示,如被判為「語義失衡傾向」,即判「偏見預警者」編號,檔案存於「公信信任中台」。
——
百姓愈加謹言。
茶館更換點單術語:「長衫茶」更名「新命湯」,店主悄聲道:「舊名招禍。」
青少年寫詩前必問:「此句是否情緒溢出?」
市集上賣字畫者被要求張貼「內容自證公示單」,凡「未標明出發情緒者」即被勸回。
街頭一幕甚令人唏噓:一群孩童課餘背誦文章,被老巡問:「汝所背是否舊制殘篇?」小兒戰戰兢兢,只敢答:「皆官刊,附審章也。」
趙逍遙走過墨香巷,見牆上張貼新佈告:「全民語言更新令」,列出「應禁替換詞」五百餘條。
其中:「失業」替換為「職業新途」。 「焦慮」改作「思維發酵」。 「讀書無用」不得出現,統一表達為「探索多元路徑」。
——
街坊一青年對趙逍遙笑曰:「我非孔甲己,官府說我不是,那我就是。」
他低頭點火燒掉寫了半月的詩稿,灰燼中,字跡未盡:
「吾欲諷刺而不能諷, 欲歌哭而無處啼, 惟有沉默可傳情。」
趙逍遙一時無言,只記下:
「風不吹文,而文自毀;言不出口,而心自裂。」
——
【江湖筆錄•第六十則】
舊時壓民,以刑為器。 今朝壓思,以詞為牢,以句為刑。
禁不是關門,而是掀開你腦子裏那扇門,慢慢灌水。
書不需燒,自動下架;文不必封,自我刪減;人不需抓,自先靜默。
愚民大計,既不暴露,也不流血。 它只是讓你自己,不再相信你自己曾想過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