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誠分九品
本章節 1332 字
更新於: 2025-06-27
第四十三章 誠分九品
昭陽國朝中近年最熱門的兩個話題,一曰誠貌幾度,二曰誠信幾分。
「誠信分級法」此法初施行時,由禮部瓜言司總牽,戶部、刑部、司農、宗人、工部諸司共同參與,稱為「誠誠共管」。每人一帳,一帳一分。據說最初版本為五品三等,試行未滿一旬便因升遷依據不足而「誠鬥」頻起,鬧得滿朝文武下跪請願,乃增至「誠分九品,等內十階」,終定新版。
分級法表面以「明誠立信」為宗,實則全靠「黨風察言」、制度推演、算法造誠。
其基本框架如下:
誠極(金):上上品。多由御前親信、皇家近屬、瓜言司主官等人專享。
誠堅(銀):上品。適用於高階勛貴及「講誠名聲」達成百次以上者。
誠可(銅):中上品。多為部堂尚書、兩司執政之輩。
誠謹:中品,普通吏員所屬。
誠稀:中下品,需整改者。
誠可疑:下品,未入名冊者多在此等遊走,朝不保夕。
誠暫封:凡有言行不軌、眉眼不誠者即時落此。
誠黑:無仕遷、無子嗣考功,常為寒門最大噩夢。
誠絕:與國絕義者,逐籍,禁行,絕婚。
每一品再細分為「陽誠」、「陰誠」、「表誠」與「實誠」等等,內部交錯複雜,乃昭陽官場之九曲誠河,專門用來淹死不會游泳的政務新丁。
此制度甫一頒行,京中十日內出現四千起「誠級爭議」案,有吏員憤而自斃,有長史因「誠值異動頻繁」被貶為冊房抄錄官。
坊間笑曰:
「自古文官不測命,今朝誠官不測分。」
——
某日,左都御史章廷玉以誠值跌至「誠可疑」為恥,憤然連夜抄錄聖訓三十篇,手破而不止,又於自家門首設「誠信展演亭」,每日上香朗誦「忠心百句」。十日之內誠值回升,獲頒「自發誠修」小金符一枚,得以重回議政殿。
其間最傳奇者,當屬戶部侍郎賀雲川。
賀本低調,惜其誠值屢次跌入「誠稀」,終日憂鬱。後經人指點,乃創「移動誠播車」——一輛牛車裝滿擴聲器與御言錄,走街串巷、日日高誦忠義語錄。
其語錄包括但不限於:
「忠誠不能加水,哪怕一滴。」
「誠非虛構,不可編造;忠須自發,不許走神。」
「忠誠就像茶葉蛋,外皮忠,裡面還得再忠。」
據統計,該車播出三日後,賀雲川誠值迅速躍升至「誠可(銅)」,再連升三級。
——
一時間,各地紛紛效仿:
• 滄州知府在衙門外立「誠鐘」,凡過午無誠言者,當眾敲一次;
• 泉南令官開設「夜誠夜校」,要求吏員每夜誦忠三千字方得歸家;
• 邊境統領修建「誠橋」,命士兵每日過橋高唱「我誠故我在」。
而誠值之波動更被納入婚姻、升學、購宅等要件:
• 誠極之家方可申請「金磚居」;
• 誠堅者子女得進「忠學上院」;
• 誠絕者一律不得擇偶,傳為「誠孤令」。
最離奇一例:
某寒門士子因誤點「誠榜」網頁,誠值暴跌,被迫取消婚約,妻家怒曰:「婚可無房,誠不可無分!」
據稱此士子後苦修「微笑三段操」,終以「肌誠通過」重回「誠謹」,但婚事已去,只得自嘲曰:「娶妻不看臉,只看我那張誠榜頁。」
——
京中流行語曰:
「讀書三年,不如打卡三天;背誦五經,不及一笑誠誠。」
「人前誠一句,勝過人後跪三夜。」
「誠如柳絮,風起便飛;不誠如石,誠榜沉底。」
更有善人總結忠誠哲學:
「昔人重義,今人重誠;義可為人背,誠須全家扛。」
——
【江湖筆錄】
今人之誠,似春水初融,非由心湧,乃由制度挖渠。
渠通則誠,渠堵則黨性枯竭。
忠誠非一人之信,而是滿朝之戲。
戲好,則升;戲拙,則貶。
故曰:不演不忠,演錯亦逆。
君欲知天下之安危,先問今日誰誠分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