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三章 了仇怨 袁紹自刎 平二夷 劉備班師
本章節 3396 字
更新於: 2024-10-05
正暗自思考如何收拾殘局而舉棋難定的明臨答夫與旗下元帥聞言不由得遲疑對望,但兩人還待沉吟猶豫間,岸邊那隻護衛帥艦的戰船卻忽遭轟炸,眼見沉沒在即。
倭建命不等他們倆有所表示,便摀著鬱悶胸膛接口的表態說:「劉大將軍,本座很抱歉沒遵守上一次的協定,一時糊塗就派兵來滋擾中原領海,更由衷感謝蒙您再度不予追究的寬宏大量---;這袁紹害扶桑於日前耗費許多無謂的人力、財物,我也放不過信口雌黃的他,您要如何處理,本座絕不插手。」
「武尊既有此體認,回去後請即與天皇約束貴國上下,切勿再有揮軍犯漢之妄舉---」毫不客氣的高姿態劉備待恫嚇完日本,便走向朝鮮的實際領導者並問道:「國相,不知你對劉某的意見有何異議?」
先瞥了那命中數砲的翻覆戰船一眼,明臨答夫再轉身看了看早已面無血色的袁紹,明白是徹底打敗仗的他良久方說:「都已經到了此種地步,咱亦只能選擇投降了---;劉大將軍,我們答應閣下的條件就是。」
語畢,他又問身旁已及時認輸的倭建命道:「武尊,你我是不是先和劉大將軍號令雙方的舟艦止鬥,以免徒增不必要的傷亡損失?」
倭建命剛認同的點點頭要回答,袁紹忽拔起腰間的紫金刀大吼著說:「你們這些良心全被狗啃掉的無恥外番,也不想想一開始若非是袁某提供從所未見的新式武器技術,爾等莫道企圖進兵中原,即使要吞併四周弱邦也還是個大大的問題;現在可好,一旦出事便把我賣了,袁某寧死亦不讓姓劉的得逞!」
「你拿刀子要幹什麼?」跟著抽出兵刃的高句麗元帥忙喝問道。
用眼角極快環顧著四周圍,無路可走的袁紹看李氏昆仲已持鉤護於明臨答夫身前,又自拊沒招惹倭建命甚至高句麗元帥的本事,何況那兩邊三方的士卒也把箭頭全指向了自己,忽跟劉備慘然的笑說:「枉費袁某窮盡畢生之力要超越你的成就,想不到最後卻換得如此不堪的結局;姓劉的,我認栽啦,但即使這樣,你亦休想抓我回朝廷折辱!」
話說完,他便舉刀驟向咽喉處狠狠劃去,迸濺鮮血頓時隨摔倒的軀體染紅了地面;那臨危不亂的明臨答夫見袁紹已氣絕,就先與倭建命叫所有人扔掉攜持的武器,並仰問獨騎斡旋的劉備道:「劉大將軍,姓袁的匹夫既已伏誅,未知尊駕適才的應承---還照舊否?」
「當然,劉某向來一諾千金---」不帶任何情緒的微一頷首,劉備語調鏗鏘的說:「咱們現在即號令各自的艦艇歸隊,先停火止戰吧!」
於是,兩國的傳令兵便逕奔至岸邊趕緊揮舞著罷鬥黃旗,然而漢軍可不依法施為,卻是由指揮官甘寧對空燃放了一枚藍色信號彈;明臨答夫和倭建命瞧人家連發訊方式都恁的先進,忍不住駭異的面面相覷。
在海面上的拼鬥,這時也正進入了白熱化階段------。
由魯肅親率徐、荊基地赴援的戰艦數量上雖不及聯軍,可是因為船隻的航速與砲體結構均勝於對方,交鋒過程早已把高句麗、扶桑皆較巨大但欠缺靈活運轉的艦艇轟毀一半多,而部份尚未置砲卻配有「拍桿」的五牙船更以石塊擊沉了不少近身番舟;不過縱已取得壓倒性優勢,當紀律嚴明的漢艦隊一察覺代表鳴金之火號,仍依軍令循序漸退。
二夷均剩四十多艘倖存之艦艇哪敢再招惹那些甲砲犀利的「怪物」,趁善念大發的敵人陸續轉舵收兵,亦忙著划槳溜出了射程範圍。
「國相、武尊兄,在鈞部離境前,劉某有幾句由衷的勸告,還盼兩位勉強聽之。」待雙方已回歸本陣,控制住局面的劉備忽開口言道。
「請劉大將軍不吝示下。」明臨答夫和倭建命立刻肅容的抱拳唱諾說。
「高句麗、扶桑乃新興島國,轄內剛開發的物資原就有限得緊,二公何苦為了不切實際的政治野心而輕啟戰端?」仿效某位抗日領袖以德報怨的豁達,劉備又語重心長的奉勸道:「國以民為本,你我既執掌朝政大權,即應為百姓努力謀求福祉,肆興干戈非但難以長久富強,也易陷於動盪困境中;兩位皆是棟樑之材,相信甭須劉某贅述。」
頓了頓,他接著說:「在貴屬治下單薄的人口未達到一定生活水準前,擴張軍備無異於本末倒置;何況我漢室的疆域何其遼闊廣大,若叫劉某知悉高句麗、扶桑再有妄動之舉,你們便沒這次的運氣了。」
「多謝大將軍指點,我等必銘記五內。」二人異口同聲的恭答道。
明瞭此番訓誡僅得暫止兩敵的向外發展計劃,尤其是小碓尊那些生就隱蟄侵略性格的孫族輩絕不可能世代奉行,但不願趁機滅國的劉備亦只有聊盡勸阻本份了;當然,他也知道對方在目睹砲彈、繩槍的威力之餘一定會暗中研究製造秘訣,可是漢軍既先掌握了關鍵技術,自不怕他們用這東西作怪,到時反而還即具備名正言順的出兵藉口。
待孫策、郝昭將那高句麗的萬餘降兵押至,這場對決雙夷之戰便於亦留下槍砲的停泊敵艦分批載離後,大獲全勝的宣告落幕------。
魯肅此刻也已領著他那班水師悍將來見舊主,劉備一瞧久別的周泰、蔣欽、廖化、周倉、太史慈、徐盛、文聘、馬忠、朱桓、凌操、董襲、陳武都在裡面亦甚歡喜,略加引介了馬超、孫策、孔明、周瑜、郝昭,就問早晉升為「海軍總司令」的魯肅說:「各位辛苦了;不過子敬盡率麾下來此,咱東南的沿海無虞否?」
「啟稟丞相,某臨行前曾託肩負指揮江東水師的程德謀代為照看一二;揚州這幾年來均按月英小姐改良之圖譜,趕製了許多配置砲台的新型艦隊,警戒附近海面的安全相信綽綽有餘---」魯肅連忙把護衛領海之兵力做個簡報後,又稍瞥著敗敵那繳卸於岸邊的武器道:「幸虧她有洞燭機先的卓遠見識,否則今日這一仗---咱非吃大虧不可。」
等眺望一眼已遠颺的敵人,他即接著問說:「丞相,那些藩夷非我族類,日久必懷異心,何況二蠻皆已從授首的袁紹處窺聞了火械奧妙,勢必不會放棄鑽研;難得有此一網打盡的理由,輕縱豈不可惜?」
「子敬,今天便算將其在此圍而殲滅,你覺得咱就能阻擋他們子孫不再萌發掠奪外邦的慾念?我相信你心中一定早有答案了;這次我讓高句麗、扶桑殘部活著離開,一則是基於人道考量,再者即是為了叫你我後世看清楚那群好戰份子的真面目,只要對方有所蠢動,劉某保證必令這兩國的執政君主悔恨莫及。」剖析現況的劉備坦承以答。
正如他所料,待明臨答夫和倭建命相繼故逝,未曾中斷軍火實驗的二夷多年後果真摸索出了造槍、鑄砲技術,並試圖對附近國家再度挑燃吞併領地的戰爭;不過彼時已漸由孔明及周瑜等接班俊彥掌兵符的大漢勁旅一獲密探情報立刻分頭討伐,火力強大的陸戰師、遠征砲艦很快便攻克朝鮮平壤與日本京都城郭,徹底粉碎兩國的狼子野心。
但那是後話了,咱且按下不表------。
這一役就像適時赴援的魯肅所說那般,還好甫平息內憂外患的朝廷有小皇帝一再支持劉備革新軍械政策,讓將士們得已先更換黃碩創製的劃時代武器,才能叫也用槍枝、砲火來襲卻險些覆沒的高句麗、扶桑鎩羽而歸;然而儘管如此,對方猛烈攻勢仍造成奮勇迎敵的部眾有若干折損,特別是「膠澳港」駐地在海、陸援兵尚未抵達前,首當其衝的近六十艘守禦艦隊即於鏖戰過程遭擊毀了一半多,萬餘步防軍亦因缺乏避彈設備而死傷了逾四千之數,連關二爺的右臂都不慎中槍。
甘寧親率的十五萬精銳和徐荊水師縱把敵伍痛宰到七零八落,只不過歷經數場激鬥下來,那支特種菁英也陣亡或傷殘三千多人,五牙船、快砲艦更在剛剛的接觸中被轟沉了二十幾隻,損失不可謂不小。
以整體戰果而言,不曾料及會和二邦恁早交鋒的劉備算是很滿意這份成績單了,殊不論相對比例上已遠遠超乎自己預定的標準門檻,便以倉促因應那未知突發狀況的能力來評分,麾下亦與他所期待的表現差距甚微;最重要的是,劉備承受得起這種磨耗,高句麗、扶桑卻吃不消如此的打擊。
等交代妥魯肅暫留旗下的三十艘戰船協助守禦,並通知帶方郡速調另部兵馬紮駐於「膠澳港」重鎮,劉備就先去遂城縣與陳老太太祖孫及公孫兄妹倆會合,方領著凱旋大軍緩緩班師回朝;因已把那護主而死的陳宮亦列入了殉職名單,這位最後還是沒能躲掉鬱終悲劇的漢末良臣一抵達司隸洛陽界,即由親自出京十裡外候接的劉辯擔任主祭官,將他連同陣亡的官兵都移靈至「義魂祠」內受供長年香火,場面倍極哀榮。
當然了,在看完從高句麗、扶桑敗兵處繳獲的部份器械樣本,溫德殿上一批守舊派耆老哪曉得那些隔於數千里遠的夷邦居然也會有此物,全乖乖閉上了嘴巴再也不敢妄加干預軍事的改良運作;而黃碩自從得到更充分的經費與人手,後來便研發出愈加精準的火砲、鐵槍,大大增強各邊界的國防實力。
瞧首惡袁紹已在此役中伏誅,跟著皇兄奉行簡樸生活的胞弟劉協又逐漸具備執掌政務之「準儲君」才能,劉辯俟師父處理好大戰後的撫卹及昇賞事宜,就趁著某天退朝時復提舊議的問道:「恩師,如今四海清平,您原先預定的諸多建設亦都步上了正軌,咱是不是該換協弟---來挑徒兒肩上的這副重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