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屏東縣牡丹鄉

本章節 572 字
更新於: 2024-08-05

上圖中央為恆春半島東海岸八瑤灣,出自鄭安睎《臺灣原住民族傳統舊社與古道研究成果 2012年》一書,照片由原住民族委員會原住民族文化發展中心建檔,引用自文化部典藏網《國家文化記憶庫》。

牡丹鄉位於臺灣屏東縣東南部,是臺灣本島最南端的山地鄉。
1874年清領時期,琉球船隻遇暴風漂流至八瑤灣擱淺,多數船員遭到高士佛社原住民殺害。
日本以琉球船員遇害為由,出兵臺灣攻打牡丹社及高士佛社,與排灣族原住民發生激烈戰鬥。後因日軍士兵水土不服開始病倒,雙方協議結束爭戰,史稱牡丹社事件。

進入日治時代,1939年為配合皇民化運動,於牡丹鄉高士村建立高士神社,戰後1945年廢棄。
二戰期間參軍的臺籍日本兵,在高士神社與家族告別,約定若未能歸返便來此相見。為完成親人遺願,臺、日各方籌措於2015年重建神社,奉祀牡丹社事件、高砂義勇隊等戰亡先靈。

上圖為仿製重建排灣族牡丹社頭目家屋,照片由原住民族委員會原住民族文化發展中心建檔,引用自文化部典藏網《國家文化記憶庫》。

因南部與東部地質屬沉積層,難以獲得板岩,牡丹社及高士佛社有別於北部,不使用板岩蓋房。
家屋是用茅草、竹條等建材搭建屋頂,屋內為土角造牆壁、泥土地板,屬於土角厝類型的傳統建築。

參考資料:
維基百科「牡丹鄉」、「高士神社」,共計兩項條目。
國家文化記憶庫「八瑤灣」、「排灣族恆春下群高士佛社」、「排灣族牡丹社家屋」。